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II)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60眼)CPACG患者进行HRT-II检测及视野检查,统计分析HRT-II检测敏感性、病变分区特点及视盘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结果① 60眼中视野异常53眼,HRT-II检测异常54眼;视野异常和HRT-II异常对应为98.15%;单眼视野组8例中有对侧2眼视野检测正常而HRT-II检测异常,对侧5眼视野检测正常而HRT-II检测也正常,对侧1眼HRT-II检测正常而视野检测异常。颞下象限盘沿面积异常率最高;②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 、盘沿容积、视杯形态测量 与视野平均缺损呈直线相关。结论HRT-II检查敏感性良好,与视野检查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于CPACG患者视神经损害的监测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mGCCT)在视神经萎缩诊断和视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视神经萎缩患者50例,其中健眼26眼、患眼68眼纳入研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BCVA≥0.05者行视野检查。利用频域OCT测量mGCCT及RNFLT,分析OCT主要参数对视神经萎缩诊断的价值及其与BCVA、视野等视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区分正常眼与视神经萎缩眼的能力和对BCVA的影响程度。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平均mGCCT、整体丢失体积(GLV) 、局部丢失体积(FLV)、平均RNFLT对各评价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mGCCT、GLV对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平均mGCCT、GLV对BCVA,平均mGCCT对视野平均偏差(MD)、视野模式标准偏差(PSD),FLV对视野MD,GLV对视野PSD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平均RNFLT对视神经萎缩的诊断、BCVA、视野分析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平均mGCCT,上、下方平均mGCCT,平均RNFLT,颞侧、上方平均RNFLT对视神经萎缩诊断准确性较高(0.9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计算机视野检查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0例(84眼)治疗前后均采用对数视力表和计算机视野计分别做视力及视野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治愈24眼(28.6%)、显效16眼(19.0%)、有效8眼(9.5%)、无效36眼(43.0%);治疗无效的36眼中有24眼视力无提高但视野缺损范围缩小40%以上,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原视野缺损处光敏度回升,平均光敏度(MS)明显提高,平均缺损(MD)、丢失方差(LV)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视野是评价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视野的改变比视力的变化更能明确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神经耳科学检查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耳科学检查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听神经瘤行纯音测听,声导抗,眼震电图,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耳蜗电图及面神经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患侧纯音听阈1例正常,另4例2kHz以下在正常范围,声导抗镫肌反射试验结果不一,冷热试验8例患侧半规管麻痹,均伴有一项或多项视-前庭眼动眼震异常;ABR2例未能引出,敏感度为90.9%;7例面神经电图异常;3例面神经电图异常;3例  相似文献   

5.
先证者,男,20岁.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于1998年7月就诊.视力:右眼0.08,左眼0.07,不能矫正,双眼屈光间质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双视乳头边界清楚,颞侧色苍白,双眼C/D=0.4,黄斑有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双眼压正常,中心视野检查示中心暗点,周边视野正常,头部CT及X线摄片未见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其他异常,双眼VEP检查各波波幅低平,反应差.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  相似文献   

6.
1995年3月始我们应用素高捷疗眼膏治疗鼻粘膜疾病,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鼻中隔粘膜糜烂18例、24侧,合并鼻出血7例、7侧,鼻粘膜小面积溃疡5例,干燥性鼻炎15例,下鼻甲部分切除后粘膜修复期20例,共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7~68岁,平均32岁.所有病例经系统检查及血液检查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神经炎(ON)的病因、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ON60例、100眼的临床资料.结果ON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以12~40岁者居多,病因明确的36例中,发热、多发性硬化(MS)引起者居多.分别用西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30例、50眼,视力恢复达0.5以上者西药组31眼,中西医结合组40眼(P<0.05).病程平均西药组28.5d,中西医结合组为12.5d,视野不规则缩小前者20眼,后者15眼.结论ON病因复杂,VEP、MRI检查有助于诊断,MS病因不容忽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视力恢复快,病程短,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8岁.2001年9月2日因感冒发热来诊,将青霉素800万U、病毒唑0.8g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周,感冒发热症状好转,自感双眼视物模糊不清,眼科检查见左眼0.4,右眼0.5,近视力双眼均为0.3,矫正无明显提高,眼前段裂隙灯检查及眼底检查均无异常,眼位正,视野正常,双眼眼压5.5/5.0=17.30mmHg.  相似文献   

9.
150例眩晕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眩晕患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前庭功能检测的特点.方法对2001~2002年我院门诊病房共计150例眩晕患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眼震电图(ENG)、颅脑CT、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梅尼埃病30例,占20%,突发性聋伴眩晕19例,占12.7%,前庭神经炎4例,占2.7%,耳毒性药物中毒10例,占6.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6例,占37.3%,听神经瘤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5例,占16.6%,脑供血不足5例,占3.3%.中枢性眩晕31例患者ENG显示眼辩障碍试验有过冲20例,自发性眼震18例,视动性眼震试验双侧不对称25例,视跟踪试验Ⅲ型曲线6例,双温试验轻瘫2例,麻痹15例.周围性眩晕119例患者ENG结果显示眼辩障碍试验有过冲42例,自发性眼震4例,视动性眼震34例,视跟踪试验Ⅰ型曲线80例,双温试验轻瘫42例.结论本组150例眩晕患者中,周围性眩晕发病率比中枢性高.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纯音测听高频听力下降为主,ABR正常.中枢性眩晕患者中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对听神经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中枢性眩晕患者双温试验异常率低,而周围性眩晕患者异常率偏高,说明迷路病变与周围件眩晕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眼动功能定量分析在前庭疾病中鉴别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眼动功能定量分析检查在鉴别不同类型前庭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本文收集181例眼动功能定量分析资料,其中正常组40例,突发性聋组46例,药物中毒性眩晕组26例,梅尼埃病组48例,听神经瘤组21例,分别进行扫视、跟随及视动试验定量分析检查.结果周围性前庭病变各项检查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听神经瘤组扫视试验潜伏期延长,达246ms+66ms,较正常组190ms+25ms明显延长,跟随试验各项指标均示异常,视动性检查最大慢相速度及平均慢相速度减慢,分别为18.4°/s±6.4°/s和16.0°/s±6.0°/s,较正常组22.6°/s±8.8°/s和20.3°/s±8.7°/s减慢.结论提示眼动功能定量分析检查对鉴别前庭周围性和中枢性病变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congenital pit of the optic nerve head)是一种较少见的视乳头发育不良,早期若不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多无症状,但本病半数以上病例最终合并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而就诊。我院门诊采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月来诊。检查视力右0.02,左1.0,左眼无异常发现,右眼外眼无异常,屈光间质清,散瞳检查眼底:于视乳头颞侧见一约1/5PD大的黄白色凹陷,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扁平脱离,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SLO)示视乳头颞侧有一强荧光区黄斑区水肿,ICGA脉络膜血管未见异常,SLO测量小凹深度为5D。采用澳大利亚ELLEX公司生产的泵浦倍频532nm激光器,其光斑直径为100μm,激光能量为150mW,脉冲时间为0.1s,沿视乳头颞侧边缘交错光凝,共两排计11个光凝点,Ⅰ级反应。术后即刻眼底彩色照相。术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8,散瞳检查眼底示黄斑区水肿明显减轻,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B超提示后极部视网膜已平复,术后1.5月复查,右眼视力1.0,黄斑区水肿完全消失,中心反光清晰可见,视乳头颞侧激光光凝处隐约可见少许色素沉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以眼部症状为主的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视野及视野转归等,探讨枕叶脑梗死后同向偏盲的康复预后,以减少脑梗死在眼科的漏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院48例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视野检查及视野转归等结果,分析其发生机制,推测视野缺损程度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 48例患者中31例因主诉视物模糊、1例突然双眼失明而首诊于眼科.视力下降23例,视野缺损42例(完全性同向偏盲35例,其中伴黄斑回避20例;象限缺损7例,其中伴黄斑回避4例),短暂性视力障碍4例,双眼失明1例,复视7例,闪光幻视1例,上睑下垂2例.伴随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48例中双侧枕叶脑梗死1例,单纯枕叶脑梗死25例,枕叶合并1个病灶15例(枕颞叶8例,枕顶叶2例,枕叶合并丘脑5例),枕叶合并2个以上病灶者7例(枕额顶叶1例,枕顶颞叶2例,多发梗死灶4例).结论 枕叶脑梗死可首先出现以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为主的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首诊于眼科.枕叶脑梗死视野缺损以同向性偏盲为主,包括完全性同向偏盲、不完全性同向偏盲等.眼科医师应注意检查患者眼底、视野及颅脑CT或MAI检查,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前庭功能表现及临床意义, 观察其状态是否与正常对照组存在不同之处。方法 对42例OSAHS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视频眼震图(VNG)检查, 分别进行自发性眼震、视动性中枢、前庭双温、位置性眼震试验, 然后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OSAHS患者的自发性眼震和视动性中枢的试验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SAHS患者的前庭双温和位置性眼震的试验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42例OSAHS患者中, 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病程与前庭功能异常,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可以引起患者中枢性前庭功能异常, 通过视频眼震图(VNG)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改变,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OSAHS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利用虚拟成象技术进行视眼动反射检查的信度和效度,探索其在视眼动反射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22名被试者分别随机先后用虚拟成像方法 和传统检查方法 (投影模式,SYSTEM 2000型前庭功能检查系统,美国MMT公司)进行3项视眼动反射检测(平稳跟踪检测、扫视检测、视动性眼震检测).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结果 之间的一致性,即该方法 的效度;此外,每名受试者用虚拟成像方法 随机重复进行三次测试以检验各次检查结果 的一致性,即该方法 的信度.结果 虚拟成像方法 和传统方法 检查结果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虚拟成像方法 三次检查结果 之问无显著差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虚拟成象技术应用于视眼动反射检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9岁4个月,因左眼红、眼痛、视物模糊20 d入我院.患者2011年10月31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红、眼痛,伴视物模糊,无异常分泌物,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为"角膜炎(左)",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治疗数天后眼红、眼痛症状无改善,视力进一步下降,遂于2011年11月19日入我院.既往身体健康.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5.0,左眼4.1,矫正不提高;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弥漫性水肿(++)、混浊(++),周边角膜可见免疫环,内皮弥漫性角膜后沉着物( keratic precipitates,KP)(+++),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圆,直径约3 mm,晶体及眼底情况窥不清.眼球运动正常,眼压正常,右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各项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6.
对80例患桥脑小脑角肿瘤(CPA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探讨CPAT的早期诊断,便于能早期手术根治,减少危险性和并发症。前庭功能检查:肿瘤直径在30mm以上者,病理性前庭脊髓反射占74%。临床发现或经ENG发现有自发性眼震大约为50%,位置性眼震为74%。后者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视跟踪(ETT)异常约占40%,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性视动性反射(0KR)占72%,其低反应与肿瘤大小有明显意义。温度试验显示患侧兴奋性低下占75%。其低下程度与肿瘤大小有意义。另有25%患者的反应绝对对称和正常,与肿瘤大小无任何关系。角加减速度诱发的前庭眼动反射(AAVOR)出现时间常数的病理性异常具有最确实的特征性。在以20°S~(-2)刺激时  相似文献   

17.
Usher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患。诊断标准是夜盲、感觉神经性聋。特殊的眼底改变、暗适应试验和视网膜电图异常,视野缩小。儿童最初几年往往夜盲是唯一症状而被忽视,直至青春期视野缩小才能做出诊断。此病VonGraefe 1858年首先描述,Usher在1914年强调了该病的家族性和遗传性。此病在耳聋儿童中约占3~10%。 Meri n等1974年报告35例本病,并分为四型。I型(21/35)严重耳聋,8例中7例前庭功能检查无反应,精神正常,管状视野,无视网膜电图反应。Ⅱ型(10/35)渐进性听力减退,高频损失为主,多数前庭功能正常,精神、神经正常。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在小脑脑桥角占位病变中的表现形式及该电位对小脑脑桥角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意义.方法 16例根据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及MRI诊断为小脑脑桥角占位病变(年龄平均40.9岁)的患者行VEMP检查,分析VEMP异常的表现形式及与肿瘤体积的关系.结果小脑脑桥角占位病变的受试者VEMP有4种表现形式:①患侧VEMP未引出,②患侧潜伏期延长,③潜伏期延长、振幅低以及耳间潜伏期异常.肿瘤超过2.0 cm,并对脑干、小脑构成明显压迫的患者,p13、n23潜伏期均延长.而肿瘤在1.5 cm以下者,一般表现为正常引出或即便p13潜伏期异常,但n23潜伏期正常.结论 VEMP可作为一项主要的筛选检查.联合听性脑干反应和前庭双温试验,可避免筛选漏诊,提高小脑脑桥角占位病变的检出率.VEMP异常的判断主要依靠振幅和潜伏期,潜伏期尤其是耳间潜伏期比振幅敏感.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因左眼红、视物模糊6个月,于2012年3月8日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左眼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既往无外伤、手术史及类似发作史.视力:右眼1.0,左眼0.1.矫正视力不提高.裂隙灯检查:右眼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有一直径约3mm的类圆形溃疡,边界清楚,基底干净;前房积脓约1 mm,瞳孔圆;晶状体、玻璃体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角膜知觉检查:右眼正常,左眼消失.角膜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上皮下神经纤维消失,未见病原体.诊断: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治疗:给予小牛血眼用凝胶、玻璃酸钠眼液、1%阿托品滴眼剂各1日3次点眼,左氧氟沙星眼胶晚1次点眼,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9岁,2011年3月1日因右眼视物不清伴头痛,在当地诊所以"感冒"给予"双黄连"输液3d,感头痛好转,右眼视物不清加重.3月4日存当地眼科医院就诊,因右眼视野检查异常,拟诊为"视神经病变",嘱转院诊疗.3月7日来我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6,左眼视力1.0,双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视乳头颜色正常,边界清楚,视网膜末见山血及渗出,眼压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