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关节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骨关节炎(OA)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检测49例O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的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血沉。OA患者的全血粘度(低切3/s)、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全血粘度(高切200/s)、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血沉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骨关节炎患者血液粘滞度较正常增高、且主要由血浆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56例糖尿病眼底正常者(NDR)和45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DR组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检查DR组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聚集纤维的异常和血液黏度的升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血粘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FASCO─96自动血液粘度快测仪和TYXN - 91智能血液凝集仪 ,测定 30例脑梗死患者和 30例健康者的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脑梗死患者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高粘滞状态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两者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中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对照观察34例初发Graves'病患者、28例甲亢性心脏病人及50例除外对血液粘度影响较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Graves'病组和甲亢性心脏病组全血比粘度高切值、低切值、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甲亢心组血浆比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甲亢心组与初发Graves'病组相比仅全血比粘度高切值、血浆比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三项显著增高(P<0.01),提示上述三项明显增高的甲亢患者需警惕甲亢心发生,并认为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可有利于甲亢心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地44例Ⅱ型糖再会因液流变学检测,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栓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红细胞积、全血粘度230S-切变率和血小板最大聚集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患乾血液处于浓、粘、糜、缓状态。在降糖治疗的同时行降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综合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其它部分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显示,H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HD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血液透析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增高(P<0.05),提示血透过程中血小板被激活。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HD组全血比粘度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透析后得到改善。作者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止血、凝血功能的影响。充分透析能够有效防治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赵俊美 《包头医学》2021,45(3):24-2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评估疾病活动度,将34例SLEDAI评分为0~4分的纳入稳定期组;将36例SLEDAI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活动期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SLEDAI评分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SLEDAI评分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SL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SLE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液稀释平衡疗法(以下简称血稀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医疗新技术.我院自1995年10月开展该疗法,对1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并对病人血稀前后血液流交学指标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下:检查对象:男72例,女48例;45~60岁58例,大于60岁62例;其中,脑中风56例,高血压40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0例。检查项目: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2分钟和最大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沉。检测方法:血稀治疗前后均抽取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液6ml,分别注入肝素防凝管和枸椽酸钠防凝管内,于3小时内检测血液流…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酚妥拉明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肺心病的常规治疗如氧疗、强心、改善通气、控制感染等;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酚妥拉明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照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变。结果: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患者治疗前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血小板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血小板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酚妥拉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显著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血管病变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85例急性脑血管病变(脑梗塞38例、脑出血47例)发病24h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与2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说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粘度增高是脑梗塞发病机理之一。而脑出血组的全血粘度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也提示脑梗塞与脑出血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可作为进一步研讨急性脑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糖尿病血小板活化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TSD、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最大聚集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TSD、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魏酸钠治疗能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39例单纯高脂血症2和60例健康人进行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再作对比。结果:高脂血症患者低切变率全血比粘度、血沉、红细胞电泳时间、聚集指数和血浆比粘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高脂血症患者变学有显著的异常,应注意其多项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生脉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患者34例,观察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同时使临床症状获得明显改善,从而为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5名正常健康者,进行了系统的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银屑病组全血粘度在高切变率及低切变率时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浆粘度的增高尤为显著。银屑病组中尚有9例(29.0%)体外血栓试验Q值增高,及4例(12.9%)血小板聚集增强。其它如红细胞压积、TK值、血沉及血沉方程式K值、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红细胞聚集能力的增强和血清内大分子物质的增加可能是使血粘度增高的因素,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形成及红细胞内粘度的变化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应用活血化瘀的治则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5.
体外血栓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慧霞  王喜洪 《现代医学》2000,28(6):394-395
目的探讨体外血栓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血栓形成仪、血液粘度仪、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体外血栓。结果56例体外血栓形成亢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低切为(4.54±1.101)mPa·s,中切为(3.92±0.853)mPa·8,高切为(3.15±0.634)mPa·s;血小板聚集率2min0.47±0.21;体外血栓长度为(51.5±19.82)mm,湿重为(112.5±2.76)mg,干重为(43.6±21.7)mg。以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除低切P<0.05外,余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体外血栓形成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陈彦  李晓岚 《吉林医学》1998,19(2):78-79
为了明确脑梗塞患者的血液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可靠的依据,我们采用完全符合国际规范的血液生物物理化学系列检测设备,对51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得出结论是:脑梗塞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升高明显;在中、小血管内梗塞发生机会多于大血管。  相似文献   

17.
对64例偏头痛患者予尼立苏静脉滴注,观察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用药后,全血低切粘度,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率显著下降(P〈0.01);全血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较显著下降(P〈0.05);血纤维蛋白元,红细胞压积略有下降(P〉0.0)。提示尼立苏能改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尼立苏的应用对治疗偏头痛及预防脑血管疾病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阿斯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mg(每周2次)治疗2个月,在用药前后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经t检验发现血球压积、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等,用药前后比较P<0.05~0.01,呈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每日1次服药)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副作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相似文献   

19.
对7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药治疗与常规药加用抵克力得(Ticlid)治疗,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分析,发现常规药加Ticlid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20.
检测29例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AL17例,CML12例。结果发现CML组有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在全血还原比粘度上升,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及刚性指数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正常,说明血细胞因素如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粘附率、白细胞数量改变是导致CML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纤维蛋白原等血浆因素对此影响不大,AL组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可能伴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血小板粘附率下降.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白血病患者是否进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