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孙云铸教授(1895—1979)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又是中国老一辈的地质教育家。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留校任教,1937—1952年任地质学系主任,对中国地质人才的培养、对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程地质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愈来愈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景象。我们的工程地质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努力下,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建成和正常使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和实际经验,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充实了教学内容,编写出一批优秀教材;促进了我国工程  相似文献   

3.
丁文江先生是我国地质特别煤炭地质事业创建者之一。他仅用49个春秋的人生岁月,开创出了中国地质界的"七个第一",成为一代地质宗师。如今,他虽已故去74载,可他的人生业绩和品格依然光彩照人,令一代代地质人特别是煤地质人永远铭记、怀念。现将该文刊登在本期杂志"地质人生"栏目中,以飨读者,但愿抽暇一阅。  相似文献   

4.
正李四光教授(1889~1971)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1920年至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年至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任地质学系系主任,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北京大学也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5.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我国的地质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难而又充满然望的路程。近代化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运动的开展,造就了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他们在开发资源,造福民众的爱国思想激励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地质科学人才的工作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通观全局,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对全国教育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对与能源有关的教育工作者更增加了责任。我院是一所地质学院,是专门培养铀矿地质方面人才的。过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所需  相似文献   

7.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质教育事业经历了80余年的历史.从1909年京师大学堂(后改为北京大学)创办地质学门到1949年,全国共培养出700名地质专门人才,但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在地质岗位上的已不足300人了.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1952年地质部成立后,我国地质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40年来,地质教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原地质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杰教授,一九○一年三月二十日生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渡镇,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地质学专业,一九二五年以优异成绩于该校毕业。此后,一直从事地质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推动我国的地质科学技术进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九八六年是许杰教授八十五岁之年,也是他从事地质事业六十七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0.
刘国昌先生是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的创始人、我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矿产资源开发的先行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践行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响应“找矿救国”的号召,从事野外矿产勘察10余年。1951年应俞德渊先生邀请,到东北地质学院任教,创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任系主任、教授,从此开启了中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开办了首批工程地质进修班,奠定了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基础。1981年,调西安地质学院工作,建设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84年,在刘国昌先生的主持下,西安地质学院获批我国首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博士点,1985年开始培养博士生,为该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党的十四大提出“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的任务,为满足地矿系统在当前针对地质找矿困难而采取开展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等一系列关键性战略措施的需要,应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地质科学理论又能利用高新技术研究基础地质及解决地质找矿等问题的综合性高级地质人才(朱训部长称之为“大地质”人才),造就新一代地质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王炳章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王炳章教授,宇斐轩,河北深县人。曾在天津北洋大学矿治科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24年毕业后,曾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旋又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任教员、讲师。1939年任迁至云南澂江的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并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翌年至昆明,任云南大学矿治系教授;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马杏垣教授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现中国地质大学顾问和名誉教授。马杏垣教授1938年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就读于西南联大地学系;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教和担任领导工作,为我国培育了几代构造学人才,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马杏垣教授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嵩山重力构造研究,成为我国地质科学园地里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马杏垣教授1978年参加“科学大会”后调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15.
正尊敬的各位同仁:2018年金秋九月是我国著名岩石学家游振东教授的90华诞.游振东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6年起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其前身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李四光地球科学奖(教学奖)、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前身)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游振东教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即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变质作用研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三十多年来,地质院校为地质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地质行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  相似文献   

17.
(1)建园依据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令人嘱目 ,自 198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单位并成为世界级文物保护区之后更使其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剧增。周口店地区不大范围内地学教育资源典型丰富 ,早在 1914年我国第一个地质启蒙教育训练班在此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和195 4年中国地质大学创建野外实习基地以来 ,业已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地学人才而被誉为地学工作者的摇篮。包括该区在内的北京西山地区地学研究史已逾百年 ,研究历史之久、程度之深、成果之丰实属罕见 ,不仅有数条国际地质参观路线选择在该区 ,迄今仍有诸如板内造山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正>60年前,神州大地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向广大地质工作者发出"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的前列"号召,并指出地质工作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随后,地质勘探工作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同时《地质与勘探》杂志也应运而生。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征途漫漫。《地质与勘探》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成长,凝  相似文献   

19.
长春地质学院是我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它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由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长春地质专科学校等校系合并成立的,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来,长春地质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种高级地质人才一万六千余人。他们分布在地质、工业、交通、科研、教育等各条战线上,常年战斗在崇山峻岭,碧海蓝天,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地下宝藏。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地质战线上的技术骨干,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年来,长春地质学院结合野外实习,同全国二十七  相似文献   

20.
陈书田 《中国地质》1998,(10):46-48,24
湖北地质学校是一所以中专为主,兼办职大,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的中专学校。建校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的经过深造成为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