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闪岩在前寒武纪变质岩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科拉超深钻资料为依据做一介绍。在CT-3科拉超深钻岩心剖面中,太古宙杂总厚度的30%为角浆岩岩石。它们多数呈浅成整合和不整合层状产出于片麻岩和花岗岩围岩中。根据产状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成分,整个剖面中的角闪岩可为二个成因类型12个组。  相似文献   

2.
Cг-3科拉超深钻所揭露的剖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元古与太古杂岩连续的岩心创面引起了各方面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书中将剖面中太古宙杂岩划分出10个韵律性交互层,组合成5个相似的韵律.整个太古宙剖面上部相对含富铝高的矿物,下部相对含富钙高的矿物.分布最广的岩层是各种成分的片麻岩.夹有厚度不大的铁质石英岩、角闪岩.太古宙杂岩中已发现有近40种金属矿物.Ni、Co、Cu和Ti富集达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3.
СТ-Э科拉超深钻所揭露的剖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元古与太古杂岩连续的岩心剖面引起了各方面研究人员的极大闪注,书中将剖面中太古宙杂岩划分出10个韵律性交互层,组成成5个相似的竭律。整个太古宙剖面上部相对含富铝高的矿物,下部相对含富钙高的矿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阿拉善地区四个岩群、岩组和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组成矿物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划分了矿物种,对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对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变质温度压力条件的计算。根据Ti-Al^Ⅳ关系图解和(Na2O K2O)-TiO2关系图解,限定其变质相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成环境进行了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不同岩群、岩组和片麻杂岩中斜长角闪岩所含角闪石和斜长角闪岩一样,显示高TiO2和高K2O的特点。角闪石中FeO MgO含量基本一致,而FeO和MgO含量呈负相关。所有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都属于钙质角闪石系列。由于MgO和FeO含量和镁铁比值的差异,按Leak B E的分类可分出七个矿物种类。斜长角闪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An在42%~66%之间,Ab在34%~58%之间,分布范围较集中。在少数岩石中,除中长石外还见有少量拉长石残余。叠布斯格岩群斜长角闪岩的压力范围为0.5~0.6Gpa时,温度为795~782℃,其变质相为高角闪岩相-角闪麻粒岩亚相,属中高温-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压力在0.5Gpa时,温度为739℃。从岩相学和矿物组合分析,变质相已达高角闪岩相,相当于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阿拉善岩群德尔和通特岩组的斜长角闪岩已达高角闪岩相,以中低压(0.45Gpa),温度743℃为其变质温压条件,结合该岩群存在递增变质带的特点,属中高温(偏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波罗斯坦庙片麻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在压力为0.45~0.8Gpa时,其温度为774~754℃,变质相达高角闪岩相,变质类型属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广交界地区花岗岩中包体的类型,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保成 《矿物岩石》2001,21(1):8-13
据包体岩相学及矿物学研究,包体岩石为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副变质岩,岩石类型有麻粒岩,变粒岩,片麻岩和富云包体,角闪岩相包体形成的温度为633度,压力为460Mpa-550MPa,麻粒岩包体形成的温度为781-883度,压力为530MPa-710MPa,包体为部分熔融形成寄主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石列余,其中大容-十万大山地区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包体岩石为区域动热变质成因;云开大山地区麻粒岩包体岩石为热穹隆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6.
辽吉地区古元古界含硼岩系经过了中高级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主要由黑云母变粒岩、浅粒岩、电气石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富镁质含矿岩石组成,局部形成层状混合花岗岩。斜长角闪岩在含硼岩系内各个岩组中都有分布,岩石化学分析显示斜长角闪岩具有富钠、富镁、高铁、高钛特征,MgO含量成多众数值分布,辽东地区斜长角闪岩MgO含量高于集安地区,并且各类斜长角闪岩中硼含量都较高。辽东地区B、Cr、Ni明显高于集安地区,显示为海相地幔岩浆岩特征更为明显,集安地区则显示为变质热液改造特征。辽东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地化显示为热液改造的幔源岩浆特征,集安地区的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地化显示为壳源沉积岩特征。含硼岩系斜长角闪岩与浅粒岩稀土配分模式相似,表明部分斜长角闪岩与浅粒岩具有岩浆成因特征,而电气变粒岩、黑云变粒岩与混合岩稀土富集模式显示海相沉积泥岩变质成因,混合岩化及变质热液对原岩具有明显改造作用。斜长角闪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岩环境为富钠、富硼的海相环境,原岩主要是海相富镁拉斑玄武岩和海相泥质岩。  相似文献   

7.
米仓山西缘变质杂岩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仓山西缘变质杂岩由后河岩群和八角树片麻岩构成,而后河岩群又可分为河口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汪家变粒岩,构造样式表现,为卵形穹盆构造和韧性剪切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河口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拉斑玄武岩和杂砂岩、形成于洋-岛弧环境;汪家坪一岩的原岩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形成地大陆或大陆边缘环境;八角树片麻岩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套。因此变质杂岩应形成于早前寒武  相似文献   

8.
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混杂岩中的石榴角闪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贺才  单强  张兵  罗勇  杨武斌  于学元 《岩石学报》2009,25(6):1484-1491
继报道了超高压成因的石榴辉石岩和石英菱镁岩之后,作者在扎河坝地区又发现了具有超高压成因特征的石榴角闪岩。扎河坝石榴角闪岩主要组成矿物为角闪石、石榴石、辉石和钠长石,它不但含硬玉、多硅白云母等高压变质矿物,而且还残留着具有超高压成因特征的超硅石榴石和超硅辉石。根据野外产状和矿物组成特征,扎河坝石榴角闪岩可以细分成含硬玉石榴角闪岩和含多硅白云母石榴角闪岩两类,它们的原岩为大洋玄武岩。石榴角闪岩的厘定进一步证实在扎河坝蛇绿混杂岩带内确实存在着超深俯冲后折返的洋壳,同时超深俯冲洋壳的组成也较复杂,包括沉积岩、辉长岩和大洋玄武岩等。石榴角闪岩、石英菱镁岩及石榴辉石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的存在表明扎河坝蛇绿岩带是一条大洋板块的超深俯冲带,它可能通过克拉玛依蛇绿岩带西延出境,形成一条横贯东西准噶尔北缘的超深俯冲带。这条超深俯冲带的发现为研究新疆北部早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及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对深入探讨准噶尔盆地北缘及阿尔泰南缘早古生代壳幔相互作用及中亚造山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成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周潭群”和闽西北“麻源群大金山组”有着相同的岩石组合。本文通过周潭群斜长角闪财的成因特征研究,并与大金山组斜长角闪岩的对经,发现这些角闪岩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并同时经历了条件相似的变质作用。认为它们是由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形成的原岩,通过同样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变质杂岩,都是华夏古陆的结晶 。由此推测华夏古陆的西部边界在早一中元古代应向武夷山西侧推移。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北部斜长角闪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构造背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别山北部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斜长角闪岩类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它们可划分为二类:Ⅰ类为洋岛型拉斑玄武岩;Ⅱ类为岛弧型玄武岩且其中大多数属钙碱性玄武质安山岩和少数属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11.
周汉文  李献华 《地球化学》1997,26(2):87-100
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的斜长角闪岩以多种产状出露于表壳岩系和花岗质片麻岩中,经历了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黑云斜长角闪岩、透辉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石榴斜长角闪岩等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杂岩是由早期的沉积地层和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岩浆岩以及构造岩片所组成的杂岩体。经过详细的再研究,提出以牛车河—株林—太湖断裂为界将原大别山群解体为两部分。北部表壳岩为晚太古代大别山群,被新老岩体吞蚀破坏而呈大小不同的残留体,自上而下分为3个岩组:富铝含石墨片麻岩—大理岩组、含铁石英岩—片麻岩组、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组。南部表壳岩新命名为早元古代黄冈群,自上而下也分为3个岩组:富铝含磷石墨片岩—大理岩组、含铁角闪岩—变粒岩组、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组  相似文献   

13.
缅甸含硬玉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其围岩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以缅甸帕敢地区含硬玉岩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其围岩-未细分的变质岩为研究对象,较详细地研究了各类岩石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主要矿物的组成,认为该区超基性岩为含铬铁矿的蛇纹石化纯橄岩,它的围岩由含多硅白母蓝闪石片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及透辉石大理岩,石英岩等构成。通过其中典型的变质反应分析与计算,认为围岩的变质程度分别为蓝闪石片岩相和的高角闪岩相,其中蓝闪石片岩相的压力大于0.8-1.0GPa,斜长角闪岩相的温度为582度,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不同产地硬玉岩的特征,认为硬玉岩,尤其是优质者,产出环境如下:(1)容矿岩体属超基性岩,以含铬铁矿的纯橄岩为最佳;(2)围岩中存在低温高压变质岩,即蓝闪石片岩-榴辉岩类;(3)位于与俯冲带有关大地构造单元内。  相似文献   

14.
任留东  陈炳蔚 《地球学报》2003,24(3):219-224
西昆仑中巴公路剖面上多处产出石榴黑云角闪片岩、帘石石榴角闪岩和含榴斜长角闪片岩,即石榴角闪岩。不论在宏观尺度还是在微观尺度上中级变质的石榴角闪岩均可与较低级变质的黑云母—绿帘石—绿泥片岩呈条带状相间排列。通过野外岩石组合—构造变形的观察,结合室内岩石结构、变质组合和反应关系的分析,认为该区石榴角闪岩的形成与较低级变质基础上的局部变质叠加有关,这种叠加在构造活动的中心部位最为显著,石榴角闪岩的产出表明变质已达高角闪岩相。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的形成与一定程度上的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当流体挥发分组分活动强烈时,石榴子石不出现,而代之以单斜辉石—方柱石—斜长石组合。在组分活性方面,镁铁质组分比长英质组分的活动更为明显。石榴角闪岩的原岩既可以是基性岩,如玄武岩或辉长岩,也可以是沉积岩如杂砂岩。  相似文献   

15.
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大别核部杂岩单元的特征及归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m-Nd 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斜长角闪岩的 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有3个不连续年龄段,它们分别为2.50~2.92Ga(平均2.71Ga);1.79~2.47Ga(平均2.14Ga);1.07~1.57Ga(平均1.38Ga)。模式年龄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斜长角闪岩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44±180Ma、2220±210Ma,其模式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至少模式年龄为元古宙的斜长角门岩的t_(DM)可代表其原岩的近似形成年龄,从而证明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存在着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两期自亏损地幔分异的基性火山岩变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而模式年龄为新太古代的斜长角闪岩,其模式年龄能否代表其形成年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期斜长角闪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得不明显。通过对其原岩性质研究表明: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少数为钙碱性玄武岩。大别核部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原岩ε_(Nd)(t)反映出大别核部杂岩地区上地幔自古元古代到中元古代一直沿着亏损地幔 Nd 同位素的演化线演化发展,这种性质及演化趋势与扬子北缘及南秦岭早期上地幔 Nd 同位素性质及演化趋势十分  相似文献   

16.
对鄂西白果园地区新发现的层状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洋中脊玄武岩,形成于超俯冲带环境,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可与庙湾岩组对比。该斜长角闪岩的发现证实扬子板块北缘在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中可能与澳大利亚比邻。  相似文献   

17.
红旗营子杂岩主要块体包括太古代火成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晚古元古代或古生代变基性岩(退变榴辉岩和斜长角闪岩),晚古生代变表壳岩(石榴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蛇纹石化大理岩)。本次研究的变基性岩(石榴斜长角闪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为322.0Ma—317.3Ma,其围岩变表壳岩(石榴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沉积作用发生的时限可能为357Ma—350.9Ma,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为350.9Ma—343.5Ma。对红旗营子杂岩已报道的变质年龄进行汇总研究表明,存在显著的3个变质年龄区间:晚太古代2494Ma—2448Ma;晚古元古代1900Ma—1734 Ma(峰期为1824.6 Ma)和显生宙495 Ma—234Ma(峰期为323.7Ma)。其中,晚古元古代变质年龄和显生宙变质年龄的峰值最为显著,晚古元古代变质事件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的相互碰撞及哥伦比亚超大陆的形成有关;显生宙变质事件,可能与古亚洲洋的开裂、俯冲、关闭及造山后的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罗太旭 《云南地质》2007,26(1):124-128
钛磁铁矿产于角闪辉石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等变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是在深部构造活动控制和后期变质作用下形成的晚期结晶分异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辽宁阜新两类变质地区的构造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太古宙地壳在后寒武纪被改造的特点,可以将研究区--阜新地区划分为西部稳定区和东部线性杂岩带。而西部稳定区又可依据变质作用强度进一步划分为西部麻粒岩相区和东部角闪岩相区。本文通过西部麻料岩相区和东部角闪岩相区岩石组合特征、变质作用演化的动力学以及发育于其中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研究麻粒岩相区为角前岩相区的根部带,后期构造运动的右行拉伸作用使上部的角闪岩相区与下部的  相似文献   

20.
五河杂岩的变质岩石学及P-T条件分析钻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河杂岩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南缘最重要的岩石单元。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对于该组杂岩一直缺乏足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其形成的变质条件分歧较大。本文通过对蒙城南ZK02钻孔中五河杂岩的构成和地质特征详细研究表明五河杂岩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为一套由云母片岩、大理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的变质表壳岩系,下段为一套基性变质岩,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少量的混合岩。同时,针对下段特征岩石(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并应用不同的温压计进行P-T条件评价和比较,结合岩相学限定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五河杂岩的主体普遍经历了高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温压范围为:T=671 ℃~700 ℃和P=0.82~0.95 GPa,地温梯度约为25~28 ℃/km,与典型陆壳地温梯度类似。与同邻区主要岩石单元的变质级别相比,五河杂岩应当形成于板内变质环境,并不具备造山带变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