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实地调研结果,归纳分析东北严寒地区农村老年人居住现状和典型农村住宅的使用状况,综合考虑东北地域特色、严寒气候制约和农村老年家庭居住模式等因素,提出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适老化设计方法,包含空间组构策略、住宅模式菜单和主要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等内容,进而总结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适老化设计原则和实施流程.  相似文献   

2.
建筑节能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之一,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有其更加深刻的减排意义,应是不容忽视的领域。本文通过实态调查,分别选取严寒A区、严寒B区、严寒C区、寒冷A区,已建的12个农村节能型住宅建筑,进行建筑能耗模拟计算和综合对比分析;揭示出已建农村节能住宅能耗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农村住宅节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低温建筑技术》2016,(1):16-19
建筑节能是建设可持续型社会的主题之一,更是村镇建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文中通过对我国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现有情况的调研,探讨农村住宅的能耗现状,指出其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并以"十二五"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房为依托,针对严寒地区气候特点与当地特定的生活习惯,从住宅方案、围护结构、采暖优化与太阳能利用等多方面提出相关节能设计策略,为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的绿色设计提供蓝本。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
通过对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测试,剖析目前农村住宅在建筑形式、功能布局、围护结构构造、采暖方式及室内热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农村经济技术条件、农民生活生产模式、住宅建设特点和资源现状等,从建筑空间布局优化、围护结构节能构造、采暖方式改进及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等方面提出实现建筑节能的设计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林区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储备基地。该地区的村镇具有良好的木结构建筑传承基础,在该地区经济转型及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适宜广泛推广木结构住宅。本文在总结归纳该地区木结构住宅技术传承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应对手段,提出新型木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方案,为东北严寒地区林区村镇住宅更好地适应寒地林区环境提供新思路。这既是对东北林区村镇传统木结构住宅的技术传承,也是时代背景下对绿色住宅发展的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6.
凌薇  金虹 《低温建筑技术》2011,33(12):21-23
从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出发,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总结了目前东北农村住宅现状,结合了当地民俗民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从院落环境和建筑户型两个层面,架构了适宜的设计策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探讨了不同层面需要的类型与设计。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下东北严寒地区林区村镇住宅中存在的"低技术、高能耗"问题,在分析其住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严寒地区林区村镇低能耗住宅设计要素,并提出村镇住宅节能措施,以期为林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东北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合  李桂文 《华中建筑》2009,27(1):103-106
东北属于严寒地区,其农宅物质、能耗巨大。该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发放问卷、入户调研、现场测试得到大量的能源消费数据,深入剖析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资源循环设计理念,对农村住宅的能源和物质进行全寿命分析,阐述了住宅从策划立项到拆除阶段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及相应的适宜技术。最后以法库生态农宅为例,分析了这些策略及技术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针对室内热舒适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农村住宅的舒适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根据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的建筑文化特点,考虑了火炕对农村热舒适的影响,建立了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热舒适的物理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在不同环境风速及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室内热舒适温度,分析了风速已定条件下的热舒适温度和PMV随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在相对湿度已定条件下的室内最佳风速和热舒适温度。本研究旨在为完善严寒地区的热工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平面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区域气候、家庭结构、经济技术、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严寒地区农村住宅户型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系统的调查分析,从使用功能、行为流线、面积尺度、民族特色等方面,挖掘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平面布置特点,解析现状住宅平面布置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整合、功能拓展等方面提出适应严寒气候、继承地方文化传统、利于节能节地、满足农村发展趋势与需求的住宅平面布局优化策略,并探讨主要房间尺度与布置方式,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合理化、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国装配式建筑经过了大板建筑、模块化建筑和轻型小住宅三个发展阶段,其历程启示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要提升装配率,还应注重新材料的运用、住宅个性化需求和农村住房建设,提升建筑品质。该文探讨德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并论述对我国的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多为农民自筹自建,建造投资成本是其关注的重点。以内蒙古扎兰屯农村节能住宅为例,针对建筑体型和布局、围护结构构造及材料优化技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在分析建造成本增额、运行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计算节能住宅初投资增额的动态回收期,揭示节能住宅的经济性;计算单项节能技术的效益费用比,为寒冷地区经济节能技术优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金虹  邵腾  金雨蒙  康健 《室内设计》2016,(1):115-118
随着农民对居住环境日益提高 的要求及农村能源的缺乏,农村住宅的节 能设计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 容。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技术相 对落后的背景下,被动式技术以其低成本、 低技术的特征易于被农民所接受。本文结 合课题组在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设计方面的 工程实践,分析了被动式节能技术、被动式 太阳能利用技术、被动式通风技术在农村 住宅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旨在为严寒地区 农村住宅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提供指导,从而 推动严寒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严寒、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模拟的技术手段,分析严寒、寒冷地区气候条件下5种典型农宅的围护结构采暖负荷特征,并以此提出针对建筑布局、新风、外墙、外窗、屋面以及被动式太阳能降耗技术措施,从而为优化提升严寒、寒冷地区农宅的节能降耗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寒区农村人居环境生态问题分析及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村镇、庭院和住宅生态系统这四个层面讨论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和对策。对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一系列方案和切实可行的生态工程技术,以使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厨房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厨房是农村住宅中的重要空间,受气候特征、文化风俗、经济情况及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厨房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具有特殊性。通过对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传统格局的系统梳理,分析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厨房空间格局特征与现状问题,探讨利于功能使用和空间整合的厨房空间布局形式,研究其布局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不同平面布局及厨房形式提出适应严寒气候特征、尊重地方传统生活风俗、改善室内卫生环境、可逐步更新完善并且考虑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厨房空间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郭建  秦力  郭婺 《建筑节能》2009,37(10):8-10
目前,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工作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现有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技术分析入手,简要阐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涉及的墙体、屋面、门窗等方面改造的必要性。并针对地区的特点,从节能材料的选用、改造方式上,探讨适合东北严寒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技术性措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寒冷地区外墙外保温墙体构造为研究对象,依据东北严寒地区已成功实施的建筑墙体外保温文献资料及工程实例,进行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的构造体系深化设计,并提出了东北寒冷地区新型建筑墙体节点的创新构造设计,可供东北严寒地区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辽宁小城镇住宅多为传统的490、370砖房及一部分生土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490砖房也逐渐减少。近几年的新建住宅除外装修有所更新外,其他方面并未有大的改变,冬季室内居住质量较差,远未达到舒适与节能要求。特别是在东北严寒地区,由于住宅本身的结构的缺点,围护结构自身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造成结露.结冰霜程度相当严重,在建筑四角处.由于冬季长期结露,墙体内表面发霉、长毛,严重影响了室内的使用和美观.可见对北方小城镇住宅的围护结构进行生态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村镇住宅采暖热负荷指标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归纳我国村镇住宅建筑的特点,对围护结构现状进行分析。选定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村镇住宅户型,对这些地区的节能和非节能村镇住宅建筑进行热负荷指标计算,给出各地区节能与非节能村镇住宅建筑热负荷指标表,为村镇住宅建筑采暖确定设计热负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