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常年危害农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防治病害的最有效措施是抗病育种。生物技术的发展给抗病育种开辟了新途径。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抗病毒病害,抗细菌病害,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须基因工程与基础研究并重,要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有机结合以及加强基因工程与环境生态平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转基因植物和转化方法二、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一)利用基因工程达到抗病毒的几种策略(二)利用病毒外壳蛋白的基因(三)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介导的抗性三、抗虫转基因植物(一)预计可能的商品化时间表(二)关于修饰B。tCryIA,CryIA基因密码(三)多途径应用Bt杀虫蛋白基因(四)抗同翅目害虫转基因植物的突破。四。抗真菌性病害的转基因植物(一)抑制核糖体蛋白(二)几丁酶和葡聚糖酶五。抗细菌的转基因植物(一)利用病原细菌天然解毒能力(二)利用天然抗菌肽和溶菌酶六、结束语--简介植物基因工程在培育雄性不育株系,改良植物品质及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的应用,以及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病害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为防治病毒病带来了希望。就目前的情况看,有效的抗基因主要来源于病毒本身,如外壳蛋白基因、卫星RNA基因、正义RNA序列,反义RNA序列等。除此之外,一些其它的策略也被采用,如核酶(Ribozyme)策略等。人们也正在试图从植物本身分离抗病毒基因和探索新的抗病毒策略,这一切都有助于推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本  相似文献   

4.
植物几丁质酶的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几丁质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尤其在植物的抗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植物几丁喷酶基因工程或为目前抗真菌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本介绍了植物几丁质酶基因结构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工程和微生物产几丁质酶转入植物的基因工程研究成果,概述了植物几丁质酶分子比较和分子进化研究,并展望了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特性进行改造,进而改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的出现是人类对次生代谢途径的深入了解和分子生物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次生代谢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调控因子的应用和多基因的协同转化为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拓宽了思路。从次生代谢图谱、植物基因工程策略和植物转基因方法等方面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究室曾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植物基因工程(或称遗传工程)的研究情况,因为问题比较复杂,无法用简短的书信方式阐述清楚,因此,我们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推动了DNA体外重组的研究,并导致基因工程这一新技  相似文献   

7.
植物花香代谢调节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花香在吸引昆虫授粉、提高观赏价值和香精的商业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植物花香基因被大量克隆,对花香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的网络调控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因工程改良花香成为可能。对近年来植物花香的合成途径、花香的释放与基因调节、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花香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植物几丁质酶及其在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植物几丁质酶的研究是抗真菌基因工程的热点之一。几丁质酶能够水解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在植物抗真菌病害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几丁质酶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基因的诱导表达,并对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在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抵抗细菌病害能力的研究进展。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的方法包括:阻断病原细菌的致病途径,强化植物抗病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导入植物防御基因,导入非植物源抗菌蛋白的编码基因,利用细胞调亡反应控制病害的发生。随着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对植物与病原细菌之间相互作用更深入的了解,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耐热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受到高温胁迫时,会激活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植物的耐热性。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耐热相关基因被相继克隆并转化植物体。本文对植物耐热的分子机制、相关基因的克隆、耐热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植物耐热基因工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雄性不育基因工程及其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是近年研究的活跃领域之一。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创造雄性不育的各种基因工程途径,包括通过核酸酶基因的特异空间表达、使胼胝质提前降解、利用反义基因、改变某些激素含量与比例、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有关基因、将特异启动子与催化产生某种毒素的酶基因结合转化植物、通过共抑制、通过双重转基因系杂交及一些新的设想如RNAi、凋亡;及上述不育系的保持与恢复的各种基因工程途径,包括利用引起雄性不育基因的抑制基因、利用雄性不育基因的反义基因、通过化学调控、利用定位重组系统。文中还尽可能列出了上述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情况,并就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基因工程概念出现不久,我即开始了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可行性的调查。1978年成立植物分子遗传研究组。通过组内同志和历届研究生以及协作单位同志一起进行的植物基因工程和有关分子遗传问题的研究,将分子育种推向了现实。目前我已退休,趁本刊约稿之便,谈谈十余年来开展工作的想法和做法,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物杂种优势可以达到植物高产优质的目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有人工去雄、化学杀雄、利用植物自交不亲和现象和利用植物雄性不育特性等。然而,这些途径往往费时费力,易造成环境污染,有时对雌性的育性还存在一定影响,等等。 植物基因工程自7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成为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一些常规育种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来解决。迄今为止,不少学者已开展了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雄性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是 新兴的产业,尤 其是植物基因工 程,涉及农、牧、 .医、食品、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用途广泛,作用显著。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本文先介绍一些有关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分子生物学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分子生物学。不论何种分子生物学,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和蛋白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镰刀菌是植物的重要病原真菌,其入侵植物体可引起镰刀菌病害,给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植物是抗性基因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镰刀菌相关抗性基因和抗性候选基因从不同的植物中被分离和鉴定,并应用于抗镰刀菌基因工程育种。对植物来源的镰刀菌抗性基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抗病候选基因、拟南芥-镰刀菌互作机制及基因调控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基因工程自诞生以来,在提高植物的农艺和园艺品质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其安全性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其安全性争论主要集中在导入的目的基因,以及标记基因是否会对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就植物基因工程中标记基因的安全利用作一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植酸酶的来源、其酶学性质及植酸酶的植物基因工程,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E(vitamin E, VE)是一类由光合生物合成的、人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抗氧化物质,分为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两大类。除了生育酚类物质所具有的抗氧化作用外,生育三烯酚还有很强的降胆固醇、预防糖尿病、促进骨吸收、抗癌和神经保护的作用,因此,VE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维生素E生物合成相关酶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维生素E活性的新策略。其中,多基因共转化、多基因操纵子及质体转化等方法为提高植物维生素E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植物耐干旱胁迫的生物学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善福  舒庆尧 《植物学报》1999,16(5):555-560
本文介绍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植物耐早性的生物学机理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耐旱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植物耐干旱胁迫的生物学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0,自引:1,他引:99  
本文介绍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植物耐旱性的生物学机理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耐旱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