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向舜麟 《人才瞭望》2005,(10):71-71
从国人不了解企业培训为何物到今天企业培训的蓬勃发展,其问可以说是个迅速崛起的过程。企业培训的发展掀起了继广告业、咨询业之后的第三个针对企业服务的行业浪潮。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企业培训发展如此迅速?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现在企业正在进行的很多培训,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距离是越来越远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在不分企业背景、受训群体、培训讲师的情况下,纷纷上演。很多公司认为,不搞一搞拓展培训,就好像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不请培训公司来外训一下,就没有重视培训一样。而在这些各种培训盛嚣尘上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想想培训的本质是什么,有多少培训只是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3.
浅谈网络企业的顾问式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顾问式培训简介 当前管理培训领域,传统企业纷纷开始由大而全的公开式培训转为小而精的顾问式培训模式。什么是顾问式培训模式呢?顾问式培训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市场、人员结构、组织结构等实际情况,进行企业全方位的诊断以及沟通,从而充分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体系,并开始培训的实施。在培训完毕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企业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流程进行跟踪指导,  相似文献   

4.
培训出效益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国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业务培训工作如雨后春笋,培训使各个行业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训工作的生命力已经在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培训不仅出人才,培训也出效益。许多行业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业务培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在众多培训项目中,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蒋氏基金开办的蒋氏基金培训项目,已连续十年在香港、英国、德国、美国举办了培训班,6400多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培训。蒋氏…  相似文献   

5.
李贺利 《人才瞭望》2005,(11):96-96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HR)经理执掌着员工录用、升迁的“生杀大权”。但在技术、观念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强手如林的人才市场中,HR经理们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培训、深造成为HR经理们保持强势的。法宝”。那么,HR经理急需补些什么知识?哪些培训最受HR经理青睐?  相似文献   

6.
樊昀瑛 《人才瞭望》2006,(11):69-70
策划和设计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应研讨四个主要问题:培训什么?怎样培训?谁来培训?培训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7.
企业竞争已经转向人员素质的竞争,“人”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培训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手段,已被广大企业采用。现在不少企业花大力气招聘教师、大规模开展培训。从现今职工培训的整体结果看,职工受教育人数之多、办学规模之大、效益之好,是建国以来的最佳时期。然而事实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钱白花了。譬如国家经贸委要求企业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工商管理培训,企业为此投资不少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投资变成纯粹的费用,变成了昂贵的糖果,吃不吃效果都一样,另外还有许多培训基本不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同时出现了一场“经理革命”,这场革命使整个西方现代企业出现了一个高薪的职业经理阶层,也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飞跃。100年后的今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具有同等深远意义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一、职业经理经济时代的主宰职业经理、职业企业家意味着什么?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这两个概念。“企业家”和“职业经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香港还仅仅是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荒凉渔村。经过1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的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又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购物佳地。  相似文献   

10.
段玉桥 《人才瞭望》2006,(11):72-72
在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日渐重视人本管理,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显得日益重要起来。那么企业应怎样安排好培训,把培训实施到位,以期来实现我们的培训目标呢?当企业在确定要培训的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培训的认识仍不乏误区。企业培训追赶潮流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喜欢赶潮流,对培训内容的选择比较盲目,受媒体热点炒作的影响大。市场上推广整合营销,就马上办一期"整合营销培训班";报纸上宣传知识经济,就立即组织"知识经济研讨会";一听说要网络化、信息化,就一窝蜂地搞计算机、IT培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又一窝蜂地参加各种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研讨会。什么外贸短训班、资本运作培训班、项目管理培训班等,办了一期又一期,从表面上看,企业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实则无的放矢,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经在一家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面试过无数求职者,其中不乏优秀的青年才俊。在他们五花八门的离开企业原因中,企业缺少人才培训机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在这种企业工作,虽然待遇不薄,但对于青年人才来说并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言。不重视给予青年人才培训的机会,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相当普遍,应当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 民营企业为什么在人才培训投入上表现得这么小气?我认为,这与企业老板所持的心态与观点密切相关。他们认为,企业花钱培训人才得不偿失,一旦人才的翅膀硬了,前期人才培训的投入岂不是为他…  相似文献   

13.
甄源泰:人才愿意在你这儿工作,还是愿意在别处工作,是相互的选择。所以,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恋爱,有点像婚姻。企业就算围追堵截成功又怎么样?人留下来了,他能跟你好好过日子吗?不能从忠诚企业这个强制的角度解决人才去留问题。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国有企业的人才保卫战越来越搞不起来了。但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还有些国有企业领导者看不到这一点,这流动的是非与问题是可悲的。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目前人才流动加速是否正常?我认为是正常的。其原因在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换在加速,企业…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个企业请笔者去做一个关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在培训开始之前,这个企业的总经理问了笔者一个问题:究竟这个培训有没有用?有多大作用?笔者的回答是:培训本身作用不大,更不敢保证一定有用!这个企业的总经理很困惑,对笔者说:既然陈博士都说作用不大,也不敢保证有用,那这个培训还有做的需要吗?那要怎么才能保证培训有用呢?笔者的回答是:做了培训不一定有用,不做培训就一定更糟糕。  相似文献   

15.
香港政府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根据香港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情况,吸取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教训,它们把雇员再培训作为经济转型时期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帮助失业人员转岗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大批企业迁至内地,香港的失业率有所上升,再就业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向本地的雇员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以适应香港经济结构转型,1992年香港政府颁布了《雇员再培训条例》。根据这一条例负责全面实施雇员再培训计划的雇员再培训局于1992年11月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其主要任务是为受经济转型影响的香港失业或需转业的雇员提供再培训,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或转业。 “雇员再培训计划”的宗旨是:为雇员提供再培训,为雇主介绍好人才。它  相似文献   

16.
发展市场经济,涉足国际市场,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广州市轻工业局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最缺乏的是外向型经济人才。他们抓住这个薄弱环节,派营销人员到境外培训,取得丰硕成果。广州轻工局于1988年先后组织两批共78名本系统的精英到香港举办国际市场推销班,利用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信息中心等优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8,(7):78-78
大多数公司的高层领导对培训的必要性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花在培训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培训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到底该花多少钱在培训上,花的钱有什么效果,就成为让领导头疼的难题。那么,如何评估培训效果呢?培训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1.培训赶潮流,无培训规划。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喜欢赶潮流,没有明确的培训计划,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不清晰,别人培训什么自己企业就培训什么;什么培训是媒体热点,就马上办一期培训班。从表面上看,企业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失,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相似文献   

19.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企业都会在招聘中标明企业的名称,“光明正大”地招贤纳士;但是,我们也常常会在报刊网络上看到一些匿名招聘广告,比如:“某公司招聘业务员数名”、”某企业招聘项目总监”、”某大型超市招聘收银员若干名”……可以说,匿名招聘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招聘方式,那么,到底什么是匿名招聘?企业为什么要实行匿名招聘?企业又怎样实行匿名招聘呢?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评价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大学生的能力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缺口?什么因素造成了能力供求的缺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哪些领域做出调整?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2008年10月-12月间.笔者对72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