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嗅皮层注射Orexin-A对Sprague-dawley (SD)大鼠睡眠-觉醒周期以及对空间记忆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体质量250~300 g,采用同步记录大鼠脑电和肌电活动,观察Orexin-A及Orexin1受体阻断剂SB-334867内侧内嗅皮层微注射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变化.采用T-迷宫交替选择次数,观察SB-334867内侧内嗅皮层微注射后大鼠T-迷宫选择正确率的变化.结果 以人工脑脊液(ACSF)、二甲亚砜(DMSO)自身对照相比,分别给予大鼠内侧内嗅皮层双侧微注射Orexin A及SB-334867 0.5μl后3 h(11:00- 12:00、12:00 - 13:00、13:00 - 14:00)觉醒周期时间无影响(P>0.05),给药后24h觉醒周期时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微量注射药物后,Orexin-A(0.1nmol/0.5 μl)及SB-733467(6mmol/0.5 μl)在11:00- 14:003 h内对觉醒时间、NREM时间及REM时间均无影响(P>0.05),即对3h内(11:00 - 14:00)大鼠总睡眠觉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MSO组比较大鼠内侧内嗅皮层双侧微注射SB-334867 0.5 μl后,T-迷宫交替选择正确次数明显减少,正确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内侧内嗅皮层Orexin系统的支配可能参与了空间记忆,而不参与睡眠-觉醒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侧下丘脑orexin能神经元区微注射腺苷对SD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14只,按3种不同的给药模式在外侧下丘脑orexin能神经元区分别微注射1、10、20 nmol/μl腺苷,以人工脑脊液为自身对照,然后采用脑电机同步记录大鼠的脑电和肌电活动,观察外侧下丘脑区微注射腺苷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变化。结果与人工脑脊液自身对照相比,在大鼠外侧下丘脑分别微注射1、10 nmol/μl和20 nmol/μl腺苷后的3 h内,大鼠觉醒时间明显减少到人工脑脊液自身对照的84%、62%和60%,并且大鼠睡眠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5)。在微注射20 nmol/μl腺苷后,大鼠觉醒时间持续减少了3 h,并且与微注射1、10 nmol/μl腺苷后相比,其觉醒时间的减少和NREM/REM睡眠时间的增加也最明显。结论在外侧下丘脑orexin能神经元区微注射腺苷促进大鼠睡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5-羟色胺能系统是否参与觉醒肽(Orexin-A)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酒精性昏迷大鼠模型后,分别向侧脑室内注射人工脑脊液(对照组)、Orexin-A(觉醒肽组)、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利坦色林(利坦色林组)及觉醒肽加利坦色林(觉醒肽加利坦色林组)。以大鼠翻正反射消失(LORR)持续时间和皮层脑电图δ波比例评判昏迷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坦色林组LORR时间明显延长,δ波比例明显升高(P<0.01);而Orexin-A组结果则完全相反。先给利坦色林预处理然后再给Orexin-A,LORR持续时间和δ波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觉醒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LORR持续时间和δ波比例没有因Orexin-A而缩短或降低。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对5-羟色胺能系统的兴奋起到对酒精性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腹外侧视前区(VLPO)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VLPO双侧分别微量注射GABA合成关键酶(谷氨酸脱羧酶,GAD)抑制剂3-巯基丙酸(3-MP,5μg,0.1μl),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后当日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无影响;注射后第1天大鼠睡眠量减少,觉醒时间增加;第2、3天恢复正常。结论 GABA能神经元在VLPO参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且有促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5.
丘脑网状核在大鼠睡眠-觉醒周期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丘脑网状核(Rt)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确定Sprague-Dawley大鼠双侧Rt插管位置并进行核团埋管,同时安装脑电和肌电电极用于记录大鼠皮层脑电活动和肌电活动.运用多导睡眠描记技术观察Rt内微量注射药物后大鼠睡眠-觉醒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Rt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L-Glu)后与对照组比较觉醒时间增加[ 分别为(53.3±4.9)%,(40.9±5.3)%,P <0.01],睡眠时间减少[ 分别为 (46.7±4.9) %,(59.1±5.3)%,P <0.01];而微量注射γ-氨基丁酸 (GABA),环磷酸腺苷 (cAMP) 引起睡眠时间分别增加 14.0 %( t = 3.136, P <0.01) 和 12.2 % ( t =3.187,P <0.01),觉醒时间分别减少20.3 % ( t = 3.136,P <0.01) 和 21.7% ( t = 3.003,P <0.01).Rt内微量注射吗啡引起觉醒时间增加[ 分别为(43.2±7.7)%,(32.6±6.1)%,P <0.01 ],睡眠时间减少[ 分别为 (56.8±7.7)%,(67.4±6.1)%,P <0.01],而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阻断吗啡的促觉醒作用 ( t =2.538,P <0.05). 结论 Rt参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兴奋Rt可促进觉醒,抑制Rt 可促进睡眠;并且Rt可能是阿片类物质参与睡眠调节的中枢靶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旨在阐明吻内侧被盖核(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RMTg)是否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障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7只,对照溶剂为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睡眠记录与解析等技术观察RMTg内给予吗啡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双侧RMTg 给予吗啡(16 mmol/L,每侧0.5 μL)可以引起大鼠长达4 h的觉醒,期间非快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深度降低、快动眼(REM)睡眠减少的现象与吗啡临床用药所引起的睡眠障碍的表现相一致。结论 RMTg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兴奋和抑制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团(DMH)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DMH微量注入兴奋性神经递质L-谷氨酸引起睡眠减少,觉醒增加;DMH微量注入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引起觉醒减少,睡眠增加。结论 DMH参与觉醒睡眠周期的调节,其神经元兴奋具有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腺苷(AD)对下丘脑视前正中核(MnPN)神经元调控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AD组和硝基苯硫嘌呤核苷(NBTI)组,每组5只.采用脑立体定位、微透析和多导睡眠描计技术观察MnPN区给予AD、NBTI 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结果 MnPN区微透析A...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Orexin-A及其反义寡核苷酸对睡眠剥夺幼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幼年大鼠睡眠剥夺模型,同时随机分为Orexin-A注射组、Orexin-A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组、DMSO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连续7 d经脑室给药,给药及睡眠剥夺第3天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及测试.结果 从水迷宫训练第2天开始,各注射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1).第4天、第5天Orexin-A注射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分别为(59.06±17.34)s,(41.24±17.35)s]较DMSO对照组[分别为(44.71±16.57)s,(29.02±11.52)s]和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组[分别为(33.29±10.35)s,(24.21±6.36)s]显著延长(P<0.01),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DMSO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各注射组穿环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P<0.01).Orexin-A注射组穿环数(4.20±1.61)较DMSO对照组(7.15±1.50)和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组(9.80±1.20)明显减少(P<0.01),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组穿环数明显高于DMSO对照组(P<0.05).结论 Orexin-A参与了睡眠剥夺幼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Orexin-A mRNA反义寡核苷酸可显著逆转这一损伤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神经肽Y对成年大鼠睡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肽Y(NPY)与睡眠 -觉醒周期的关系。方法 :4 4只成年雌性SD大鼠 ,随机分为 6组 ,分别为侧脑室微量 (5 μl)注射NPY(1g/L)、α - 1受体阻断剂育亨宾 (30 μmol/L) ,育亨宾 +NPY ,α - 2受体阻断剂哌唑嗪 (30 μmol/L) ,哌唑嗪 +NPY及生理盐水 (对照组 )。采用多导描记技术观察大鼠在清醒状态下 ,统计给药后各组大鼠 6h的慢波睡眠 (SWS)、快眼动睡眠 (REMS)及总睡眠 (TS)时间。结果 :单独注射NPY可以促进大鼠的SWS ;先给予育亨宾再给予NPY ,大鼠SWS、REMS及TS时间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单独给予育亨宾、哌唑嗪或哌唑嗪 +NPY ,对大鼠睡眠无明显影响。结论 :NPY具有一定的促眠作用 ,且与α- 2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完全性睡眠剥夺对幼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神经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方法 将12只出生后3周刚断奶的雄性SD幼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小站台水平面方法 对幼鼠进行48h的完全性睡眠剥夺,分别在睡眠剥夺前、剥夺后24h及48h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幼鼠的学习记忆进行测试,之后处死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幼鼠脑内基因谱表达进行研究,2组幼鼠基因表达差异2.0或者<0.5的被定义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完全性睡眠剥夺48 h后,实验组幼鼠在水迷宫第1轮次测试中从第3个入水点入水找到平台的路程[(499.57±92.63)cm]与时间[(29.83±6.26)s]均长于对照组[分别为(283.84±20.40)cm,(15.33±0.95)s],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第4个入水点实验组找到平台的路程[(1042.51±367)cm]与时间[(38.17±8.97)s]均长于对照组[分别是(489.02±160.38)cm,(20.00±4.52)s],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完全性睡眠剥夺后48h幼鼠大脑中有11个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基因出现显著变化.结论 幼鼠在完全性睡眠剥夺后出现的记忆受损形式与成年大鼠不同,其空间参考记忆维持能力受损可能与脑内影响突触传递的基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睡眠限制对幼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4只1月龄SD雄性鼠随机分为慢性睡眠限制组、睡眠剥夺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对慢性睡眠限制组幼鼠进行连续5d每天6h的睡眠限制,采用“温和处理法”;对睡眠剥夺组幼鼠进行连续5d每天6h的睡眠剥夺,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分别在睡眠干预前和干预第1、3、5天应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幼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水迷宫实验显示睡眠限制组、睡眠剥夺组幼鼠在睡眠干预的第3天、第5天,到达平台的平均潜伏期、探索路程较对照组延长(P<0.05),其中睡眠剥夺组在第5天的影响最显著(P<0.01);在睡眠干预的第5天,睡眠限制组、睡眠剥夺组幼鼠之间出现了差别,睡眠剥夺组幼鼠的潜伏期、探索路程较睡眠限制组延长(P<0.05);而在空间探测实验中,3组幼鼠在平台所在象限时间的百分比、穿环次数有显著差异:睡眠剥夺组较睡眠限制组减少(P<0.05),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睡眠限制组较对照组减少(P< 0.05).结论 连续5d、每天6h的慢性睡眠限制可减弱幼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但其影响程度小于同等时间的睡眠剥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Orexin-A对老年大鼠氯胺酮麻醉后苏醒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5只老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Orexin-A低剂量组、Orexin-A高剂量组各15只.以100 mg/kg氯胺酮腹腔注射建立麻醉模型.麻醉10min后,治疗组侧脑室注入Orexin-A 1、4 nmol/10μl.对照组注入等量人工脑脊液.观察各组大鼠麻醉后翻正反射持续时间;侧脑室给药前后脑电图δ波相对比的变化;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结果 氯胺酮麻醉可使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Orexin-A能明显缩短麻醉后大鼠翻正反射持续时间,减少δ波的相对比例,并能改善麻醉后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以较大剂量效果显著(P<0.05).结论 Orexin-A对氯胺酮麻醉后老年大鼠具有促醒作用,且能明显改善麻醉后大鼠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NR2B-ERK-CREB途径是否参与了大鼠Y迷宫逃避性长期记忆。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共分为4组:ifenprodil腹腔注射组14只,DMSO腹腔注射组15只,此2组中分别有7只动物在Y-迷宫训练后立即处死,用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fenprodil脑室注射组和DMSO脑室注射组各8只,分别在Y-迷宫记忆测试后立即脑室注射ifen-prodil(2.0μg/μl,注射量0.5μl/侧)或等量DMSO,并于记忆再巩固测试后立即断颈取脑,进行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训练前15min腹腔注射ifenprodil组动物的Y迷宫学习成绩与DMSOip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24h后测试动物的Y迷宫记忆,ifenprodilip组成绩差于DMSOip组成绩(P〈0.05)。Y迷宫训练后ifenprodilip组各脑区pERK1/2和pCREB表达普遍下降,其中pERK1/2在海马、纹状体、杏仁核下降最为明显,pCREB在海马、纹状体、小脑最为明显,与DMSOip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第一次Y迷宫测试ifenprodilic组与DMSOic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P〉0.05),测试后立即脑室注射并在术后6h测试动物对Y迷宫的记忆再巩固,ifenprodilic组成绩下降,与DMSOic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ifenprodilic组动物各被检测脑区pERK1/2和pCREB表达与DMSOic组相比均普遍下降。结论 NR2B-ERK-CREB途径参与了大鼠Y迷宫的习得、长期记忆形成、记忆的再巩固等过程,而且该途径对于长期记忆的形成和记忆提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tamoxifen,TC)对雌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2.5mg·kg^-1组、TC5.0mg·kg^-1组、TC10.0mg·kg^-1组5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跳台及八臂迷宫等行为学实验检测TC对雌性SD大鼠空间辨别学习记忆能力、被动回避条件反射能力及主动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3周后,TC各剂量组被动回避条件反射能力明显下降(P〈0.05),表现为跳台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错误反应次数明显增加。6周后,TC各剂量组大鼠的空间辨别学习记忆能力、被动回避条件反射能力及主动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表现为Morris实验定位航行的潜伏期增加,目的象限的停留时间减少,第一次到达平台的时间延长;跳台实验中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错误反应次数明显增加;八臂迷宫实验中主动学习过程中总路程明显延长,典型性错误次数显著增加。结论:雌性SD大鼠腹腔注射TC6周后,其学习记忆能力随着TC剂量的增加而降低,TC对雌性S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次性双侧基底核大细胞(nbM)区域β-淀粉样多肽(AβP)25-35注射对大鼠空间学习行为的影响.方法 一次性将AβP25-35(10 ng/侧)注入大鼠双侧大脑nbM区域,在注射后的第2周、4周和6周,利用Morris水迷宫法进行空间学习记忆行为观察,就假手术对照组(10只)与AβP25-35实验组(10只)学习记忆行为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实验组各观察时点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 在术后第2个周末(术后2周),实验组Morris水迷宫隐匿性平台逃逸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1),在术后的第4周和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发现,第4周和第6周隐匿性平台逃逸潜伏期较第2周缩短(P<0.05).以探寻行为为评估指标的分析得出同样的结果.在所有观察时点,假手术组与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组内可视平台逃逸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双侧nbM部位AβP25-35注射可导致实验大鼠一过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提示AβP短暂暴露不能造成永久性的学习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脑损伤(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前额叶皮质(PFC)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均制作TBI昏迷大鼠模型,假刺激组不做治疗,拮抗剂组大鼠侧脑室注射食欲素受体1(OX1R)拮抗剂SB334867,刺激组和拮抗剂组均给予MNES治疗.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PFC区α1R表达水平.结果 刺激组和拮抗剂组苏醒大鼠分别为13只和8只,而假刺激组仅有4只苏醒.α1R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假刺激组、拮抗剂组、刺激组,并呈依次递增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E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FC区α1R表达水平有关,且食欲素A参与调节此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莫哈韦丝兰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莫哈韦丝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1-O-β-D-glu-copyranosyl-2-hydroxy-4-allylbenzene (3)、2-O-(4-hydroxybenzoyl)-2,4,6-tr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4)、对羟基苯甲酸(5)、原儿茶酸(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7)、丁香酸(8)、对羟基苯甲醛(9)、原儿茶醛(10)、麦芽酚(11)、5-hydroxymalto (l 12)、5-羟甲基糠醛(13)和4,4-二甲基-1,7-庚二酸(14)。[结论] 化合物2~4、7~14为首次从丝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