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薇  杨华升  李秀惠  钱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57-1658
结合临床及对中医经典著作相关论述的分析,提出慢性重型肝炎类似"急黄",病位在于脾胃,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湿热互结于中焦脾胃,气机壅滞,痞塞不通。本病的传变规律根据体质、基础病变和诱因的不同,可向着寒化或热化两个方向发展,传变结果遵照"阳道实,阴道虚"规律。慢重肝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传变复杂的特点,治疗的关键在于分清内伤外感、辨清阳黄阴黄、截断病势传变。临床治疗应注意把握病势、既病防变,同时应时刻保护胃气。  相似文献   

2.
历代以来 ,对脾胃功能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已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李东垣之《脾胃论》为精详。至清代叶天士始有脾胃分治之说 ,可见同为后天之本 ,脾胃在脏腑阴阳属性、体用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 ,阳明经腑 (胃 )在病机传变上的意义较脾更为重要 ,试阐述之。1 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其病机传变的基础《灵枢·五味》指出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指出了胃的受纳和消化吸收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提示胃参与了营卫气血的化生 ,故有“阳明…  相似文献   

3.
病机是认识疾病病变的关键,抓住核心病机演变发展的规律,是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旨和核心。病机兼化理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用以从病机层面理解疑难复杂疾病病证关系和把握其演变规律,在明确疾病基本矛盾的同时,兼顾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兼化框架,揭示其病机演化规律,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范畴,湿毒始终是本病的病变核心,初期寒化,进展期热化,恢复期虚化是本病病机的传变方式。知本病之机,可未病先防,知病机传变,可截断扭转,有利于临床上增强对疾病发生发展趋势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4.
叶金竹  戴永生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47-1549
据《内经》《难经》之旨,归纳肺病影响肝、心、脾、肾四脏的母子传变、柬侮传变、胜复传变的五行病机模式及其预后转归。提出“肺脏及四脏”、“四脏及肺脏”的正反五行病机传变模式。从而丰富中医病机学说,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脾胃肠病的虚实转化、相互传化、波及他脏、他脏病及4个方面,论述了脾胃大小肠病虚实病机及其传变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提高脾胃肠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叶彤  谷松 《河南中医》2019,39(12):1783-1785
脾胃强弱在《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传变中起重要作用。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不能外达,卫外功能下降,外邪侵袭人体而发太阳病;胃为阳土,若阳明热盛,热盛伤津,胃气不降,腑气不通,燥实互结,则发为阳明腑证;少阳病的发病前提是脾胃虚弱,致正气不足,邪气侵袭而发病;阳气不足,则阴寒邪气易直中太阴,出现阳虚寒盛之证;肾阳不足,邪气直中少阴,发为少阴病;中气不运,胃气易逆,脾阳易陷,则阴阳不相顺接,发为厥阴病。《伤寒论》中大量使用生姜、甘草、大枣顾护脾胃,在运用峻下祛邪治法中,亦不忘顾护脾胃,在煎煮和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也时刻注重脾胃,方后的药后宜忌与注意事项,也体现了张仲景固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辨析脾胃之气的盛衰对掌握疾病发展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熊成熙 《山西中医》1993,9(3):14-16
“病久则传化”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意是病邪久留不去,则发生传变。这是对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后世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展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谈谈个人浮浅的认识。 一、“久”、“传”、“化”的概念 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若能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次序,就可以积精全神。反之,则“上下不并、良医弗为”。良医为何无能为力呢?这就要细绎“病久则传化”中的“久”、“传”、“化”三字之义,然后才能便于讨论疾病在其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黄雅慧教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面授、门诊及查房整理导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体会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在脾胃病中应用,观察中医药治疗不同疾病的优势及疗效。结果:黄雅慧教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湿热型脾胃不同疾病有显著疗效。结论:黄雅慧教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湿热型脾胃不同疾病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小儿感冒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起,以发热、鼻塞、咳嗽等阳热有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小儿发病时常有由外向里传变的特点[1],暗合《伤寒论》[2]对“三阳病”辨治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全书论述了人体在感受外邪后根据人体抗病能力强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并按照阳热有余、虚寒不足及病邪传变部位的规律梳理出了“三阳病”和“三阴病”,总称为六经病.“三阳病”总结了包括太阳(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里)的人体一切阳热有余的病症.本文根据“三阳病”的传变规律、条件和病症特点,并结合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感冒及传变的辨治进行探讨,并浅析“少阳病”辨治小儿感冒及传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于文 《河南中医》1999,19(3):6-7
多数医家在解释《伤寒论》第4条“为传也”时,认为是传少阳,阳明;《伤寒论讲义》虽不落窠臼,解释为“病邪入里”传变,似还浅了一层,作者资于训估,稽引旁证,认为“为传也”乃是太阳病邪缺少阴,寓意在警启学者,虽外感病初期,邪气亦可随时陷入了少阴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11.
心衰属本虚标实之症。心脾相连,脏腑传变,心病传脾,脾病犯心。对于正虚邪实及危重症候,力救脾胃,以扶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扶正以驱邪。  相似文献   

12.
据《内经》《难经》之旨,归纳肺病影响肝、心、脾、肾四脏的母子传变、乘侮传变、胜复传变的五行病机模式及其预后转归。提出“肺脏及四脏”、“四脏及肺脏”的正反五行病机传变模式。从而丰富中医病机学说,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14.
脾胃乃元气之本原,升降之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衰,由此可产生全身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正如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其在治疗上特别强调脾胃之气的生长、升发。观《东...  相似文献   

15.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通篇都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六经传变、治疗以及病情预后几个方面谈谈《伤寒论》中的脾胃观。1 从病因病机看胃为卫之本 ,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 ,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 ,论中第 12条指出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 ,由于患者肌腠疏松 ,卫气在外与邪相争 ,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 ,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胃为躁土 ,得阴则安 ,热病发至阳明阶段 ,多从躁发 ,论中 181条 :“太阳…  相似文献   

16.
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变化。张仲景提出"针足阳明"可达到预防传经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通过针刺胃经合穴足三里可起到扶正培元、抵御病邪深入的作用。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和途径,当邪气侵犯人体后,可根据其传变规律,病初即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行治疗,截断其病传途径,便可防止疾病深化。  相似文献   

17.
路志正教授认为痹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重要的病变基础。先天禀赋不足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但后天的调养、脾胃功能的强弱在痹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路志正教授主张后天失养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在痹病的治疗中人体的四肢功能、肌肉活动是否正常与脾胃后天之本、饮食与脾胃运化功能、筋骨强弱等有关;强调现代科技、西药、环境对脾胃功能产生的新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少阳病卧证并治篇原文甚少,但历来对少阳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治等问题争议颇多,遂使后学者一时难得其谛。笔者通过教学和临诊实践,对少田病若干问题略有所悟,现小议如下,恳请同道指正。1欲识少阳病当全论合看《伤寒论》少阳病篇仅列原文10条,讲述了少田病的提纲、部分脉证、禁忌、误治变证、变证救治原则及传变、预后、病解时间等。至于治疗,只出现一句“与小柴胡场”,连“小柴胡汤主之”都缺如,这就使后学无从把握少旧病的证治全貌,因而易生疑端与偏见。在《伤寒论》中,阐述小柴胡汤及其类方证治的条文还…  相似文献   

19.
题一、六经病的传变规律有那些? 答:六经病的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不同的说法。所谓“循经传”,即是按六经顺序依次相传,如太阳病传阳明;太阴病传少阴等。所谓“越经传”,即不按六经顺序的传变,如太阳传入少阳,或太阳经入三阴等。所谓“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伤寒论》涉及脾骨证候的有关条文,分别从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世医学家以脾胃为本作为治疗指导思想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