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微粉化对丹参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萍  徐月红  王宁生 《中药材》2006,29(8):841-843
目的:比较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指标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提取率,探索微粉化技术在丹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普通粉和微粉进行表征,扫描电镜(SEM)观察普通粉和细粉的表面形态,测定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堆密度,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溶出物的含量,加热回流分别提取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采用HPLC测定它们的含量。结果: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及表面形态差异显著,水溶性浸出物微粉为普通粉的1.23倍,隐丹参、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分别为普通粉的1.54、1.48、1.90倍。结论:丹参微粉化既能提高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又能提高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的提取率,表明丹参药材利用微粉化技术能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药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省药材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丹参水醇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玲  于宗渊 《中成药》1995,17(5):1-3
以丹参素等水溶性总酚酸紫外吸收度及原儿茶醛、丹参酮ⅡA含量为检测指标,考察了不同醇沉浓度对丹参口服液中各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丹参采用水醇法提取工艺时,以50%乙醇沉降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3.
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晓军  高小利 《中药材》2007,30(6):735-737
目的:优选微波法提取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正交设计法,以水为溶剂,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及料液比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选择正交设计表,用HPLC法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并以其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在微波功率320瓦,微波辐射时间为30分钟,料液比为1∶30时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提取率最高。结论:优化的条件经试验验证,表明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4.
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优选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的含量为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丹参水溶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A2B(3,2)C3,即加11倍量水提取2次,第1次2h,第2次1.5h。结论采用此方法省时、省工、节能,适合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5.
丹参不同提取工艺比较   总被引:72,自引:7,他引:65  
刘重芳  朱艳 《中成药》1999,21(8):385-388
通过丹参多种提取工艺的比较(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动态温浸法、超声波法、渗漉法等),以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酮ⅡA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量,为丹参制剂的前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丹参提取工艺,探讨乙醇提取工艺对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参酮ⅡA、醇提干浸膏得率及丹参素、丹酚酸B为考察指标,对丹参醇提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选的最佳工艺为6倍量95%乙醇提取3次,每次60min。结论优选工艺合理、稳定、可行,既能充分提取丹参中醇溶性成分,也可使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得到最大程度保留,有利于对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孟琼  曹永智  邓良根  王少科 《中草药》2006,37(10):1577-1578
丹参是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要药,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根。丹参的活性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其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A等。然而中医传统用药方法是用其水煎剂,即丹参的水溶性部位。所以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更有意义。丹参水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以及丹酚酸A、B、C、D、E、F、G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对丹参仅测定丹参酮A一种成分,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增加了丹酚酸B的HPLC测定,但原儿茶醛一直未做要求,该成分在制剂(丹参注射液)中作为…  相似文献   

8.
丹参酮Ⅱ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杜天信  桂伟 《河南中医》2002,22(5):72-74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 .的根。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功效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在中成药中以丹参为君药配伍者不胜枚举。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1~ 2 ] 。水溶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醛 ,原儿茶酸 ,丹参酸甲 (丹参素 )、乙、丙等 ;脂溶性成分是非醌类化合物 ,已分离出 2 0多种 ,主要有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 ,异丹参酮Ⅰ、ⅡA,异隐丹参酮 ,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 ,二氢丹参酮Ⅰ ,丹参新醌甲、乙、丙等[3 ] 。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含…  相似文献   

9.
微波提取丹参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进行丹参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为提取丹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均匀设计法对丹参的微波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与传统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微波法提取丹参素、原儿茶醛与丹参酮的量均超过传统回流法,节省时间显著。结论表明微波法提取丹参,既充分利用了中药材资源又节省了能源。本实验研究为进行中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总酚酸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信胜  谭晓梅  王建华 《中草药》2006,37(10):1502-1504
丹参为唇型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是许多制剂的原料。其中的酚酸类成分是水溶性主要有效部位,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溶纤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1],是丹参活血化瘀的主要活性成分。该类化合物主要有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丹酚酸A,B,C、迷迭香酸等[2~4]。以往的精制主要采用水提醇沉法,总酚酸的量低;也有报道用大孔树脂分离丹参中的水溶性成分[5],但只是用原儿茶醛和丹参素为指标,缺乏对总成分和分离条件的系统研究。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中国药典》2005版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测定时样品提取方法。方法改加热回流1h为超声提取20min。结果改进后超声提取20 min的丹酚酸B提出率与加热回流1h相当。改进后提取方法操作简便。结论改进后的配制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总丹参酮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霄翔  陈少兵  王艳萍 《中药材》2008,31(3):431-434
目的研究从丹参中提取和纯化总丹参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以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提取总丹参酮的工艺条件;以总丹参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纯化总丹参酮粗提物的工艺条件.结果总丹参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7倍量的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 h;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加15倍量的8%碳酸钠溶液,洗涤5次,每次搅拌5 min.结论纯化工艺条件能使总丹参酮粗提物的含量由18.23%上升至57.29%,达到了新药申报规定的要求.该提取和纯化总丹参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简便易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新制订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丹参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丹参药材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所收集的多批次样品进行系统地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结果:产地对丹参质量影响较小,丹参的直径与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呈正相关,与丹参酮类成分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类成分相关性不大,硫熏可致酚酸类成分发生变化。结论:制订了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按产地划分“川丹参”“山东丹参”与“其他产区”3个规格,各规格项下根据直径和长度分为不同等级。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录的含丹参成方制剂的提取方法分为水煎煮法、乙醇加热回流法、乙醇-水提取法三大类,通过列表分类进行工艺分析,揭示存在提取溶剂选择不当、提取时间过长、提取温度过高、提取次数过多等问题,不利于丹参制剂的产业化生产。选取一种高效低耗并适合产业化生产的丹参提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丹参制剂的工艺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香丹注射剂中丹参的HPLC指纹图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宜祥  郑珺  陈宗良  陈向阳 《中成药》2003,25(8):605-608
目的:研究香丹注射剂、原药材的指纹图者。方法:以原儿茶醛为参照物,采用HPLC法测定分析各指纹图谱。结果:丹参、香丹注射剂的指纹图谱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有助于香丹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丹参及其制剂质量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系统地测定了丹参及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原儿茶醛及丹参素等成分的含量,优选了提取、层离及测定条件,该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7.
Y Liu  L Wang  D Sha  S Zheng  J He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4):217-9, 255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Radix Ginseng, Fructus Schisandrae and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in Yixinfumai Granules were studied by TLC. It was found that ginsenoside got hydrolyzed while the drugs were being boiled together.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Fructus Schisandrae were schizandrol A and B; and those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were tanshinone and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相似文献   

18.
酒制丹参、大黄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抗凝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黄政德  蒋孟良  易延逵  曾嵘  黄莺  吴萍 《中成药》2001,23(5):341-342
目的:探讨酒制对丹参、大黄活血祛阏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肾上腺素(Adr)致怒及寒冷造成大鼠血瘀模型,比较丹参、大黄各炮制品对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PTT)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黄酒与白酒炙丹参与生丹参、酒炖大黄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作用,使PT、TT、PTT等显著延长,酒炙丹参和酒炖大黄均比其生品作用显著增强(P<0.05或P<0.01)。结论:酒制丹参、大黄可增强活血祛瘀作用,白酒制较黄酒制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提取时间、碱处理、转化时间等因素对丹参中酚酸类成分水解转化规律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考察了丹参饮片在不同加热时间、p H及反应时间下的丹参酚酸类成分峰面积变化规律。结果:在加热的6 h内,丹酚酸B在受热30 min峰面积最大,随后丹酚酸B开始发生降解,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A是终产物。丹酚酸A进一步在碱性条件下又发生降解,生成丹酚酸C和异丹酚酸C一对同分异体。结论:揭示了丹参在受热、p H条件下中丹酚酸类成分的转化规律,为丹参在中药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差异性炮制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变化。方法:选取和制备炒丹参、丹参炭、米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随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种丹参炮制品中的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酒丹参炮制品中丹酚酸B的含量最高,醋丹参位列第二,按照醋丹酚酸B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生丹参、米炒丹参、炒丹参、丹参炭。结论:丹酚酸B的热稳定性较差,通过乙醇以及酸性添加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丹酚酸B的热稳定性,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