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炉膛高度的选取对高温过热器工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辐射换热的基本原理和简化了的辐射换热模型出发,定量分析了炉膛高度的变化对炉膛出口高温过热器辐射热强度的影响,其结果对在电站锅炉的设计和运行中研究及解决过热器起温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鹏 《节能技术》2009,27(5):411-413,469
辐射换热是大型锅炉炉膛内的主要换热形式,准确的计算炉膛内的辐射换热量对大型锅炉设计和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有限体积法推广用于求解和分析大型电站锅炉炉膛内的辐射换热。给出了有限体积法对辐射传递方程进行离散和求解的基本过程。评估了有限体积法求解大型电站锅炉炉膛辐射换热的可靠性。将有限体积法用于分析某电厂600MW锅炉炉膛内的辐射换热,结果表明有限体积法可以有效的求解大型电站锅炉炉膛内的复杂辐射换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链条炉排加煤粉复合燃烧锅炉炉膛传热计算基本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链条炉排加煤粉复合燃烧锅炉炉膛的物擀平衡方程和上下炉膛的烟气热平衡方程,方程中考虑了上下炉膛间的辐射换热。用直接计算辐射换热量的方法,推导了炉膛的辐射换热方程,这些方程联立求解,可进行该类型锅炉炉膛的传热计算。  相似文献   

4.
对流和辐射换热在电站锅炉炉膛蒸发受热面中呈现不同的负荷特性,忽略对流换热可能会引起炉膛全负荷热力特性偏离设计状态.建立了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模型,该模型基于试验数据,采用多维函数最小化技术,从炉膛变负荷运行特性中提取对流和辐射热的组成信息,对5台超临界锅炉32个负荷状态的对流和辐射换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炉膛实际换热量和预测值吻合较好,辐射和对流耦合传热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炉膛受热面负荷变化特性,当锅炉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可用于修正热工调节参数,指导超临界锅炉燃烧和汽温控制.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有介质参与的三维空腔内辐射换热的离散坐标解法,并编制程序对三维矩形炉膛内辐射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区域法吻合,是炉内辐射传热数值模拟的一种较好方法。最后展望并指出求解辐射传递方程的离散坐标法在非正交坐标系下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景文 《节能技术》2013,(6):512-515
针对一种设计用于长形炉膛的新型开式直筒辐射管,利用蒙特卡洛法对其辐射换热进行数值计算,从而对其工作性能作出预判,为开式直筒辐射管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长形筒状炉膛内使用开式直筒辐射管,炉膛壁面沿长度方向上的热流密度分布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在尾部又上升的规律;在各负荷条件下,辐射管沿长度方向上的壁面温度分布规律同样为中间温度高,两侧温度低,其中前段温度平均低于后段温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省有数万家农户安装使用多用炉(即土暖气)有以下两个问题. 一、设计不合理.有的水套辐射受热面过大(有的水套内壁即炉膛),吸收炉膛热量过多,致使炉温过度下降,燃料不能充分燃烧热效率低,启动慢,供热强度小,封火难,性能差;有的水套辐射或对流受热面小,加之换热时间短,热量不能充分吸收,排烟温度高,能耗高,热效率低,还污染了环境;有的保温、密封性差,炉体表面温度过高,散热快,  相似文献   

8.
针对具有长形炉膛的燃气加热设备设计了一种开式直筒辐射管,利用其与燃气燃烧器的配合解决长形炉膛加热设备中常出现的火焰长度相对较短、炉内受热不均等问题,并通过实验对开式直筒辐射管的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形炉膛内使用开式直筒辐射管后,炉膛整体温度分布明显较过去均匀,有效避免了长形炉膛内经常出现的炉壁局部烧损的问题;同时,加热炉的效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用文献[1]提出的辐射网络单元求解火焰炉膛内辐射换热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新的辐射网络单元。并用此分析求解一般气体辐射条件下火焰炉的辐射热交换问题,得到了用文献[1]的网络单元不能导出的传统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炼油厂电站3#锅炉水冷壁及炉膛内壁喷涂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研制的GJT-高温辐射陶瓷涂料后,消除了制约该锅炉安、稳、长周期运转的瓶颈问题,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1.
大容量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压力锅炉炉膛传热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以两个平行平面辐射换热公式作为蒸汽锅炉炉内火焰对四周水冷壁进行辐射传热计算方法仍是基本公式,推导出一维(横截面的径向)的辐射能在从炉膛中心向四周壁面传递时因火焰介质的吸收、自身辐射和散射作用造成的辐射强度的减弱,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考虑了辐射能沿截面方向从炉膛中心向四周壁面减弱后的炉内辐射传热公式.以该公式和现有某些计算方法,对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大型煤粉电站锅炉在燃用含灰量不同的3种典型烟煤时分别进行了炉膛出口烟温的计算,和有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炉内辐射换热过程的有限体积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分析了含吸收散射性介质的三维空腔内辐射传递方程的有限体积法求解过程,应用该方法对四角切圆炉膛内的辐射换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了炉膛内温度分布,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通过数值计算表明:有限体积法计算速度快,对不规则边界适应性强,具有很高的工程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台立式燃油热水锅炉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在炉膛安装燃烧反应器对锅炉进行节能改造的方案,通过流体计算软件Fluent 对锅炉改造前后的燃烧换热状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并进行了锅炉改造前后热平衡对比试验,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改造后提高了炉膛辐射换热量,增加了热烟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改变了原来锅炉炉膛受热不均的状况,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电阻炉炉膛内的辐射换热分析,得出:1)提高炉壁内表面黑度,并不能强化炉内的辐射换热,亦达不到节能的目的;2)提高电热元件的黑度(对电热元件表面涂以高黑度[ε≥0.95]涂料),可有效地强化炉内的辐射换热,同时可节能;3)增强炉壁的保温性,对强化炉内辐射换热效果甚微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以增压锅炉为研究对象,利用SIMPLE方法求解N-S方程,对燃烧器的燃烧特性及炉膛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基于Fluent软件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不同压力下炉膛内部温度场、回流区速度和湍流强度的变化规律,初步揭示了增压强化燃烧的机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炉膛压力的升高,增压锅炉炉膛换热强度增强,炉膛容积热负荷明显增大,为进一步确立增压锅炉炉膛热力计算方法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天然气锅炉中碳黑生成、辐射换热和NOx排放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设计并制作了一套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作为测量仪器的试验台,整个试验台由三大部分组成:加热器、燃烧器和燃烧室.试验台能够实现包括不同的预混度和不同的炉膛热环境在内的多种工况,通过调试,证实了不同的预混度对火焰形状和火焰温度有很大影响,今后的FTIR测量试验将进一步考察不同的预混度和不同的炉膛热环境对碳黑生成量、辐射换热量和NOx生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壳管式热水锅炉体积大,结构复杂,热应力集中,产品成本高,安装、售后及现场维修困难。为克服传统热水锅炉的缺点,改进设计燃油热水锅炉的结构为组环式。测试发热量为350kW成品炉的主要热工参数,进行热力分析及动力分析。表明了组环式热水锅炉独特的换热结构可减小其热应力,增强炉内的对流换热程度。炉膛辐射换热空间和辐射换热面较大,换热性能显著。在总换热量恒定时,相比于壳管式热水锅炉,组环式锅炉的体积小,换热面积少,金属耗用量减少,性能价格比增强。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炉膛水冷壁倾斜管内壁对工质的对流换热系数及对水冷壁管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为此对某1 000 MW超临界压力塔式直流锅炉螺旋水冷壁进行了实炉试验测量,计算出螺旋管圈水冷壁管内壁与工质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并以此为据,拟合出计算超临界压力下螺旋水冷壁管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对该炉型水冷壁管超温现象进行了分析,为水冷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W型火焰锅炉炉膛温度场的可视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火焰辐射图像探测系统探测炉膛空间发射到镜头各像素的辐射能量,然后从能量传递和平衡的角度,由所得图像重建空间的温度场。在300MW机组W型火焰炉进行了炉膛二维断面温度场可视化重建试验。试验在炉膛壁面布置4个CCD火焰探测器,采用计算机图像采集处理技术获取炉膛火焰辐射图像,通过对火焰辐射图像的处理以厦相关算法,重建炉膛断面温度分布、可动态反映火焰断面温度水平、火焰中心的偏穆和火焰刷墙等燃烧异常工况。断面温度场可视化结果刷新一次的时间不超过5S,满足在线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冬季太阳照射下建筑物窗户玻璃内部辐射与导热复合换热过程为例,对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计算公式进行了质疑.通过对窗户玻璃内部复合换热过程局部熵产率的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公式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因而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公式认为辐射热流密度由局部温度梯度所驱动.事实上,由于辐射传递过程的容积效应,辐射热流与所考虑的半透明介质系统整体温度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