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登  彭锋 《煤化工》2023,(1):1-6+57
“双碳”背景下,钢化联产是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介绍了钢化联产基本概念、工艺路线以及常见的钢铁与化工耦合发展路径;简述了钢铁行业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用于燃料、发电、提氢、生产化工产品等综合利用现状;重点分析了钢化联产甲醇以及衍生品产业链、氢气(可联产天然气)产业链、乙二醇产业链、甲酸产业链、乙醇产业链的优点、不足及前景;测算了钢铁行业煤气用于加热燃料、发电以及钢化联产生产氢能、甲醇、乙二醇等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强度。综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政策,提出了企业实施“氢能+LNG+C(化学品Chemicals)”的钢化联产模式。  相似文献   

2.
陈钢  蒲灵  李懿  杨超  马又琳 《云南化工》2022,(3):117-119
四川省特有的钒钛磁铁矿造就了四川特有的钒钛钢铁行业.由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钒钛钢铁,而钒钛钢铁的工艺流程长,钒钛磁铁矿的品位低、煤耗大,导致了行业急需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显著高于普通钢铁行业.在此背景下,分析了钒钛钢铁行业碳排放特点,并结合钢铁行业"碳达峰"要求,探讨了钒钛钢铁行业"碳达峰"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下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新东  金永龙 《过程工程学报》2022,22(10):1379-1389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承担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的碳排放是限制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因素。为了达到低碳发展目标,一方面进行突破性的低碳冶金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或拥有足够的优质废钢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高炉流程成熟、高效、优质、低成本等特点,结合铁矿资源条件,充分利用球团矿优良的冶金性能、生产过程低能耗和低排放等优势,开发高炉使用高比例球团的炉料结构和相关操作制度,实现全系统最佳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提高现有流程的综合竞争力。高炉使用高比例球团的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在国内外都已取得显著进展,我国在部分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条件,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和生产实践,未来的发展将为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低碳目标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现代煤化工的发展现状及煤化工产业的高碳属性。结合“碳中和”政策的时代背景,从碳源头、碳应用、碳排放、碳回收4个方面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建议,以期尽早实现煤化工产业低碳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作为CO2排放大户,长期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压力。因此大力发展具有更低碳排放的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将是钢铁行业实现减排的有效措施。但尽管短流程炼钢的碳排放量较长流程炼钢相比大大减少,但其冶炼过程也仍需使用大量的煤炭资源以达到冶炼要求。因此寻找一个合适的碳源替代煤炭用作电弧炉炼钢过程中的渗碳剂和发泡剂对进一步降低电弧炉炼钢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而生物质资源作为唯一的可再生碳源将会是替代碳源的首选。本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各学者多年来对生物质在电弧炉炼钢中的应用的一系列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国内电弧炉炼钢应用生物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作为未来碳酸钙产业转移发展的主要承接地,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承接机遇和挑战,广西将碳酸钙产业列为“十四五”期间九大重点产业之一。通过研究国内外碳酸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出广西碳酸钙产业发展急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布局不合理导致碳酸钙矿产开采受限,碳酸钙矿产开采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粉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链短、资源利用水平较低,能源消耗大、碳排放强度大、清洁生产水平低等方面,并结合实际工作,从优化产业选址布局、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实行低碳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建议,为广西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朱廷钰  刘霄龙 《过程工程学报》2022,22(10):1360-1367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我国污-碳排放量最大的工业行业。2019年4月,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率先引领了工业烟气超低排放,我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排放量实现了大幅削减。“十四五”以来,在“双碳”背景下,随着减污降碳的提出,现有超低排放技术所带来的碳增量效应问题逐渐凸显,又对钢铁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需求。本工作阐述了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技术进展,归纳了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未来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议,为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但同时也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碳排行业。在我国制定“双碳”发展目标的新形势下,钢铁行业水污染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结合度不够,用水用能效率仍有待提升,难以满足行业低碳发展的控制需求,亟需推进污染控制与碳减排统筹。本工作提出了“双碳”战略下钢铁行业节水减污技术发展的研究思路,通过供水-用水-废水处理-水循环利用综合统筹、污染跨介质-低碳协同控制、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及智能优化、钢铁企业与城市的产-城共荣协同发展等方面,有望进一步提升对未来钢铁行业节水减污的科技支撑能力,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氢能产业蓬勃发展,配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石化企业作为碳排放大户,近些年加快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布局,在交通领域快速推进氢能的全产业链发展。通过深入调研全球氢能供需市场、国内氢能扶持政策及全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了在氢能快速发展情况下化工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时结合华东地区某石化企业氢能产业发展实际,对传统石化企业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碳排放”和“碳中和”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从节能减排、优化工艺、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介绍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和效果,从采取措施实现“碳中和”并通过独立第三方验证宣告实现“碳中和”两方面进行“碳中和”的规划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
闫国春  温亮  张华 《化工进展》2022,41(12):6201-6212
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拓宽石化原料渠道有着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从原料特性、工艺技术及产品特性、成本竞争力、项目布局和规模、水耗、能耗、“三废”排放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指出与炼油和石化产业相比,现阶段现代煤化工产业仍以单项技术示范为主,多数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且同类产品的水耗、能耗、碳排放更高,但在生产特种燃料、高碳低氢化学品、高碳高氧化学品等更符合煤炭原料组成结构和煤化学反应特性产品方面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双碳”目标下,现代煤化工产业应加快从“替代石化产品”的高碳排放产业向“发挥煤炭原料特性”的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化差异化产品体系,坚持清洁低碳化生产,推进与清洁低碳能源、石油化工等多产业的耦合协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基地,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顺义 《化工设计通讯》2024,(2):131-133+140
天然气是一种低碳高效的燃料,在能源行业转型中发挥巨大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助力。天然气在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影响。在“双碳”背景下,需要对天然气化工技术进行探究,寻找更绿色、低排放的化工技术,思考如何在“双碳”背景下进行天然气开发利用,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减少天然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此,将探究天然气化工技术发展及完善,促进天然气利用低碳化、高效化,并对我国天然气碳排放量进行预测,以期早日达成碳约束要求,促进天然气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煤制烯烃产业发展现状和碳排放现状;依据某大型煤制烯烃项目碳排放数据,开展企业碳排放途径、碳排放强度和节能减排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煤制烯烃产业煤气化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低位热能耦合利用技术等碳减排措施,展望了合成气制甲醇、绿色能源耦合、CCUS等先进技术碳减排路径及可行性,促进煤制烯烃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国家“碳达峰”政策全面布局、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排水系统的碳排放问题仍然是系统性盲点,其当量规模与大尺度区域分布突出了对长效管控的迫切需求。文章从全球碳排放水平、碳源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描述城市排水系统碳排放特征,进而从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碳捕集利用3个角度提出城市排水系统减排措施,以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碳中和”研究,助力城市“碳中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橡胶》2023,(12):32-34
<正>双钱轮胎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华谊集团,是国内轮胎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该公司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创造了中国轮胎行业多个第一,培育和带动了中国轮胎产业的发展。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双钱,  相似文献   

16.
我国陶瓷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陶瓷产业整体的高碳排放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问题。“双碳”目标下,传统陶瓷企业感受到越发沉重的压力,相比于按照政策安排将减碳降排的视野仅局限于陶瓷烧制过程的解决办法,主动探索建立陶瓷企业的合规发展模式,整合上下游减碳降排措施,形成减碳降排的全产业链联动的发展路径更具优势。上游陶瓷原料开采企业应注重规划,开发与保护并举,减排与创造绿色碳库并行;中游陶瓷生产企业应有更为严格的行业准则,濒临倒闭企业向绿色、节能、低碳生产转型;下游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回收废旧陶瓷进行资源化的再利用,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已有碳排放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从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与碳交易管理等几个方面,对企业碳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指出企业碳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应对策略与建议,指出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推广实施节能低碳技术,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可取得先机。并以某企业碳管理实例,说明加强碳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指出企业应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深化碳资产使用和管理,培养具备碳交易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碳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氢能大规模发展需要解决“以何种方式制取氢气”的问题,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需要全面考察氢能产业链的碳排放情况。在相同的研究尺度下,建立统一的核算边界,采用统一的参数数据,定量测算典型制氢工艺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结果显示,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CO2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甲醇制氢(煤炭为原料)、以火电为主的电解水制氢、煤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为原料)、天然气制氢、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风电电解水制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主要在氢气生产过程,甲醇制氢的碳排放主要在甲醇生产过程,电解水制氢过程虽清洁,但电力隐含的碳排放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节能减排有着密切联系,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加上碳转移现象的存在,使之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主要从产业转移内涵、国际产业转移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对中国碳排放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何测度、最终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得到怎样的政策启示等方面,综述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实现改善经济和环境的协作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环境工程专业应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将“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减污降碳”生态环保工作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分析“碳排放管理”岗位知识、能力和情感要求的基础上,对“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碳排放管理”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实践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路径,从而形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