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冬  王喜艳 《腹部外科》2014,27(6):395-397
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对病人预后是否受益,切除远站的淋巴结是否会增加术后的并发症,一直受到人们质疑.胰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十分常见,胰内神经丛浸润可蔓延至胰外神经丛,是导致切缘阳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整块切除腹膜后组织包括部分神经丛应作为胰头癌手术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全胰腺系膜切除(total mesopancreas excision,TMpE)理念的提出,要求包括神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结在内的所有软组织的廓清,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的基础上,可提高RO切除率,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是可能治愈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惟一有效方法.早期明确肠系膜上动脉(SMA)是否受侵犯及其侵犯程度,对术中术式决策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肿瘤的手术切除应遵循无瘤、足够的切除范围、安全的切缘、充分的淋巴结清扫等原则.采用肿瘤无接触、肿瘤整块切除及肿瘤供应血管优先处理等技术,笔者提出经肠系膜入路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该术式为24例胰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顺利施行了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胰腺肿瘤的诊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对胰腺肿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手术切除仍是可切除胰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壶腹周围肿瘤的经典术式,该术式需切除胰头、十二指肠、胆囊、胆管及部分胃,并行胰肠吻合、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在有经验的大型胰腺外科中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为2%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中段胰腺切除治疗胰颈体部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胰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3例患者行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术中游离胰颈体部切除肿瘤,行Roux-en-Y胰肠吻合或胰胃吻合。单吻合法5例,"Ω"形双吻合法6例,胰胃吻合法2例,胰肠吻合均放置肠造口管充分减压引流。结果切除胰腺平均直径4.3 cm,手术时间(237±43)分钟,出血量(287±75)ml。术后胰瘘2例,出血2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神经鞘瘤1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8±5)天,随访9个月~3年未见低血糖和肿瘤复发及新发糖尿病。结论个体化中段胰腺切除术适合胰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保护了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胰头癌扩大切除利弊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胰头癌根治术于 1935年由Whipple首创 ,后人为纪念其贡献 ,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称为Whipple手术 ,且沿用至今。胰头癌扩大切除含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全胰切除术 ,分别讨论如下一、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又称区域性胰腺切除术 (regionalpancreatecto my) ,由于临床上诊断的胰头癌多为进展期癌 ,部分病例癌肿又侵及周围血管 ,如门静脉、肝动脉等 ,因而切除率低。 195 1年Moore等报告合并门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 ,但一直未能广泛开展。 1973年Fortner〔1〕提出区域性胰腺切除术以后 ,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并总结15例胰腺中段切除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共有15例患者接受胰腺中段切除手术,其中女11例,男4例;年龄23.8~73.1岁,平均49.4岁;神经内分泌肿瘤8例(其中5例为无功能性),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均采用近端胰腺残端缝合、远端胰腺和空肠袢Roux-en-Y端端套入式吻合.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275 min(179~370 min),切除胰腺平均长度45 mm(30~60 mm),肿瘤平均最大径23 mm(15~40 mm).术后发生胰瘘4例(26.7%),其中3例(20.0%)伴有出血.随访时间3个月~5年(平均23个月),1例重症感染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且随访期间均无新发糖尿病.结论 胰腺中段切除是一种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腹膜软组织和淋巴结扩大清扫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作用.同时合并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的安全性和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56例胰头癌扩大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A组:存在淋巴结转移,B组: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根据有无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分为两组,Ⅰ组:未合并门静脉切除,Ⅱ组:合并门静脉切除.比较各组术后生存率.结果 56例胰头癌扩大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0%,死亡率2%,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9%和16%.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阳性(A组)40例(71%),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A1组)11例;淋巴结阴性(B组)16例(29%),A、B两组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组生存率较A、B组降低.合并门静脉切除17例,Ⅰ、Ⅱ组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切缘阳性5例,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切缘阴性51例,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结论 胰头癌扩大切除以及合并门静脉切除可以安全施行,对部分淋巴结阳性的胰头癌有一定意义,但未能提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病人的长期生存率,门静脉侵犯并非预后不良的组织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胰头癌扩大根治术对肿瘤侵犯周围血管的认识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是胰头癌唯一有治愈希望的治疗手段。然临床上目前所遇胰头癌病例大多属中晚期 ,其中至少有 30 %以上肿瘤已侵犯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SMPV) 〔1〕,被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作为切除禁忌 ,近代PD治疗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仅 10 %~ 2 5 %左右〔2 ,3〕。如能提高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 ,才有望使更多的胰头癌病人获得较长期生存。 1973年Fortner〔4〕 首次报道了区域性胰腺切除 (RP) ,80年代日本学者〔5〕也开展了与RP相似的扩大胰腺切除 (EP) ,旨在通过扩大淋巴结清扫和联合受肿瘤侵犯的周围血管切除来治疗胰头癌 …  相似文献   

9.
胰头癌淋巴转移特点的探索和影响的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索胰头癌淋巴回流途径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初步分析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指导胰腺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方法 21例胰头癌标本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淋巴结,并进行详细的分组。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频率和相互关系。分析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类型、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21例胰头癌平均每例找到淋巴结37.7枚,证实1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第13、14、12和8组转移频率较高。4例胰腺钩突肿瘤仪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而不伴13或17组淋巴结转移。4例16组阳性的淋巴结均为16bl亚组.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前血清中CA50、CA24-2明显升高。结论 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时.即使是局限于胰腺内的小胰癌也应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胰腺钩突肿瘤尤其要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术前血清中CA50、CA24-2明显升高的病人术中更应注重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0.
胰腺恶性肿瘤切除后预后差,病人多因局部复发和转移而死亡[1]。我们从1999年6月至2005年4月对8例胰腺恶性肿瘤切除后局部复发者行再切除。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8~66岁,平均(50.1±10.3)岁。胰头部恶性肿瘤3例,其中2例为胰头腺癌,1例为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曾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兼行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重建)。胰体尾部腺癌5例,3例行胰体尾部+脾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脾切除及结肠脾曲切除、胃部分切除和左肾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伴肠系膜上动脉重建。8例中有2例在外院完成第一次手术,其余6例均在本院行第一次及…  相似文献   

11.
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包括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SPDP)和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较之切除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发生术后感染、腹腔内脓肿以及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血小板增多症等风险明显降低.而胰腺肿瘤与脾脏的解剖关系是决...  相似文献   

12.
保留脾和脾动 静脉胰体尾切除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7年3月行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的9例临床资料。结果其中,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例,胰腺囊腺瘤3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各1例。手术采用先在肿瘤的右侧横断胰腺,显露脾动、静脉,自胰腺体部向脾方向分离脾动、静脉及其分支,不切断或切除脾动、静脉,不游离脾。9例病人均成功完成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手术。肿瘤大小为(4.0cm×3.5cm×3.0cm)~(12.0cm×10.0cm×8.0cm)。手术时间平均为4.2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3d。术后发生复查血小板为(79~270)×109/L。术后发生胰瘘3例,引流量10~50mL/d,其中2例保守治疗痊愈,另外1例术后第30天发生大出血,再次急诊手术切除脾和脾动、静脉,痊愈出院。结论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难度大,但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切除却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陈氏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1例接受腹腔镜陈氏胰肠吻合法的胰腺中段切除病人资料,统计分析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肿瘤最大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胰瘘发生率,并随访术后有无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383.2±82.8) min(225~485 min);术中出血量为(190.9±151.4) mL(50~400 mL);无术中及术后输血病例;肿瘤最大径为(3.43±0.96) cm(2.30~5.50 cm);术后住院时间为(17.4±7.8) d(8~34 d);术后胰瘘分级:生化漏8例,B级胰瘘3例,无C级胰瘘;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统计: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G1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7~23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病例;无病例出现胰源性糖尿病或既往糖尿病加重,无病例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外分泌功能不全症状。结论 经过术前及术中的...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胰腺切除治疗胰头癌的临床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临床研究区域性胰腺切除治疗胰头癌的效果。方法:采用区域性胰腺切除(RP)治疗39例,其中包括尖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基础上扩大区域淋巴结廓清的O型RP20例,同时联合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PV)的Ⅰ型18例,和联合切除受侵的肠系膜上的动脉的Ⅱ型1例。结果:20例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51.3%),围手术期死亡率5.1%,获随访36例(92.3%),其中21例已死亡的病例中,除2例  相似文献   

15.
胰腺肿瘤(恶性疾病)经典的手术方式为:肿瘤位于胰头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肿瘤位于胰体尾部行联合脾脏的远侧胰体尾切除术(DP),肿瘤位于胰颈部时选择PD或DP。胰腺良性病变、低度恶性肿瘤以及胰腺损伤,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及腹腔镜全胰切除术(LTP)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根治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LPD及LTP联合PV-SMV切除重建手术的13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病人中,10例病人行LPD,3例病人行LTP。7例(53.8%)病人行PV-SMV侧壁切除缝合,4例(30.8%)病人行PV-SMV节段切除、对端吻合,2例(15.4%)病人行PV-SMV节段切除、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时间(314.2±70.5)min。术中出血量(442.3±247.4)mL。PV-SMV中位阻断时间22(8~8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未发生B级以上胰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胆瘘、二次手术、急性血栓栓塞事件及30 d内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10.7±4.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例为胰腺伴有破骨巨细胞的未分化癌,12例为胰腺导管腺癌。标本肿瘤大小(3.9±1.6)cm。术中淋巴结清扫(25.7±12.7)枚。淋巴结转移9例(69....  相似文献   

17.
张建智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0):669-670
胰腺囊腺瘤、囊腺癌是一少见的肿瘤,发病率较低,约为0.1%左右。我们1994年1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15例,现对胰腺囊腺瘤、囊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2~67岁,平均49岁。胰腺囊腺瘤9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囊腺癌6例。肿瘤直径的大小3~15 cm位于胰头部2例,胰体8例,胰尾5例。诊断: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如未合并有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多在正常范围。主要依据上腹部肿物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来发现。2.治疗和并发症:6例胰腺囊腺癌手术切除4例。位于胰头部的3例…  相似文献   

18.
胰腺钩突部根治性完整切除的新方法(附30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n RY  Cao XY  Zhu F  W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8):1379-1382
目的 探讨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胰腺钩突部根治性完整切除的技巧和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共连续完成了306例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RPD),男性169例,女性137例;发病年龄37~79岁,平均58岁.其中胰头颈部肿瘤151例,胆总管下端肿瘤48例,壶腹部肿瘤55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52例.采用肠系膜上血管交换和胰腺钩突部血流控制法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的钩突部根治性完整切除;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法;胰肠吻合均采用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结果 306例接受RPD的患者中,手术时间4~6 h,出血量200~600 ml,无术中及术后胰腺钩突部位的出血.术后患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3%和0.9%;术后胰瘘和胆瘘发生率分别为1.6%和0.6%,胆瘘、胰瘘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经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至2010年3月,未见因肠系膜上血管周围肿瘤复发死亡患者.结论 采用肠系膜上血管交换和胰腺钩突部血流控制法可顺利完成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胰腺钩突部的根治性完整切除;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肠系膜上静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误切,可避免因胰腺钩突部残留引起的术后胰腺组织坏死脱落、感染和出血;还可从理论上减少肿瘤细胞播散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胰腺头部淋巴回流途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胰头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50例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和相互关系.结果 50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共找到淋巴结1916枚,平均38.3枚/例.发现35例共210枚淋巴结转移.第13、14、17和8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高,钩突部肿瘤更易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站淋巴结中16组阳性率最高(12%),均为16b1亚组.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在根治性切除时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尤应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胰腺头部淋巴回流途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胰头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50例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和相互关系.结果 50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共找到淋巴结1916枚,平均38.3枚/例.发现35例共210枚淋巴结转移.第13、14、17和8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高,钩突部肿瘤更易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站淋巴结中16组阳性率最高(12%),均为16b1亚组.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在根治性切除时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尤应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