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钩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带钩茎枝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乌苏酸(1),27,28-二羧基乌苏酸(2),3β,6β,19α-三羟基乌苏酸(3),noreugenin(4),单棕榈酸甘油酯(5),3-酮-6β,19α-二羟基乌苏酸(6),sumresinolic(7),scopoletin(8),3β,6β,19α,24-四羟基乌苏酸(9),6-酮-3β,19α,23-三羟基齐墩果酸(10),3β,19α,24-三羟基乌苏酸(11),23-醛-3β,6β,19α-三羟基乌苏酸(12),钩藤苷元C(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丁香酸(16),cleomiscosin D(17),cleomiscosin B(18).其中化合物4,7,9~11,17,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药金樱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中药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果实是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确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甙(2)、乌苏酸(3)、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4),2α,3β,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5),2α,3β,19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6)和4',5,7-三羟黄酮醇-3-O-β-D-(6”-O-(E)-p-羟基苯丙烯酰)吡喃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4、5、7为首次从金樱子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SephadexLH-20、MCI等方法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全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Chlorajapolide C(1),Shizukanolide H(2),Chloranthalactone E(3),Istanbulin B(4),Istanbulin A(5),4-Hydroxy-4,7-dimethyl-1-tetralone(6),4α,7α-Epoxyguaiane-10α,11-diol(7),(+)-Hydroxydihydroneocurueol(8),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9),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10)。其中6∽10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MCI树脂、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红根草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通过分离共得到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3-表-白桦脂酸(1)、白桦脂醇(2)、齐墩果酸(3)、3β,6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高根二醇(5)、2α,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7)、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2α,3α,24-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9)、山奈酚-3-O-葡萄糖苷(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5、6、7、8、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南丹参根中三萜类化学成分,该文采用95%乙醇浸泡提取,依次应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硅胶柱色谱、ODS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南丹参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乌苏酸(3)、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7)、psiguanin A(8)、正十六烷酸(9)。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种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对海芒果叶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为熊果醇(1),(23Z)-9,19-cycloart-25-ene-3β,24-diol(2),大戟醇(3),乌苏酸(4),2α-羟基乌苏酸(5),乙酰乌苏酸(6),α-香树脂醇(7)。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药囊花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药囊花(Cyphotheca montana Diels)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进一步的活性追踪表明活性成分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中,我们从这两种萃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波谱分析等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甙(1),杨梅素-3-O-α-L鼠李糖甙(2),山萘酚-3-(2″,6″-二-O-(E)-p-羟基苯丙烯酰-β-D-吡喃葡萄糖甙(3),3,3′-O-二甲基逆没食子酸-4-O-β-D-吡喃葡萄糖甙(4),槲皮素(5),2α,3β,19α,23-四羧基乌苏-12-烯-28-酸-28-0-β-D吡喃葡萄糖甙(6),乌苏酸(7),β-谷甾醇(8)和胡萝卜甙(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我国该特有单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暖地大叶藓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真藓科大叶藓属植物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 giganteum(schwaegr.)Par.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分别为麦角甾-7,22-双烯-3β,5α,6β-三醇(1),乌苏酸(2),琥珀酸(3),尿嘧啶(4),棕榈酸(5),槲皮素(6),碳二十九烷(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对石油醚层通过荧光检测法测定胰脂肪酶抑制活性,通过96微孔板法测定不同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从刺玫果果肉石油醚层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九烷(1)、α-生育酚(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β-谷甾醇(5)、α-香树脂醇(6)、乌苏醇(7)、白桦脂醇(8)、白桦脂酸(9)、19α-羟基乌苏酸(10)、胡萝卜苷(11)和麦芽糖(12)。化合物1~3、6~7和1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石油醚层对胰脂肪酶和酵母菌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连钱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连钱草(Glechoma longituba)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齐敦果酸(2)、熊果酸(3)、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4)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胡萝卜苷(6),3,6-二甲氧基-6″,6″-二甲基苯并吡喃-(7,8,2″,3″)-黄酮(7)、芫花素(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甙(10)。其中化合物2,4~8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从肋果茶(Sladenia celastrifolia)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萜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sladeniafolin A(1),grasshopper ketone (2),(3S,5R,6S,7E,9R) -7-megastigmene-3,6,9-triol (3),hedytriol (4),(3S,5R,6R,7E,9R) -3,5,6,9-tetrahydroxy-7-megastigmene(5),1′S*,4′R*-8-(4′-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yl)-6-methyloct-3E,5E,7E-trien -2-one (6),2α,3α,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7),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8),pomolic acid(9),3-O-acetyl pomolic acid(10),ursaldehyde (11),camarolide (12),3β-hydroxyurs-11-en-13β(28) -olide (13),3β-hydroxy -11α,12α-epoxy-urs-13β,28-olide (14)和28-0-β-D-glucopyranosyl euscaphic acid (15).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为新的C9裂环烯醚萜.  相似文献   

12.
菜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菜蕨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首次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并和已知化合物数据比较,鉴定它们分别为β-sitosterol(1),Stigmast-4-ene-6β-ol-3-one(2),Stigmast-4-ene-3,6-dione(3),Benzeneacetic acid(4),3β-Hydroxy-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e(5),Stigraast-4-ene-3β,6β-diol(6),Stigmast-5-ene-3β,7α-diol(7),Stigmast-4-ene-6α-ol-3-one(8),Glycerol-1,3-dihexadecanoate(9)以及Daucosterol(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蛹虫草培养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2-乙基-3-羟基4H吡喃酮(1)、1-甲酰基-苯并咪唑(2)、3-乙基-4-羟基-6-甲基.2H.吡喃-2-酮(3)、1-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4)、1-异丙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5)、3,6-二(对羟基苄基)-2,5-哌嗪二酮(6)、1-羟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结论:化合物1-5,7为首次从虫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以及HPLC等方法从海洋真菌Fusarium sp.的菌丝体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3β,15β-二羟基-(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7-酮(1)、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和丁二酸(5).其中化合物1和2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石山巴豆( Croton euryphyllus)为大戟科( Euphorbiaceae)巴豆属( Croton)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各省的岩溶石山地区,民间用于杀虫和治疗跌打损伤。为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HPLC等方法对石山巴豆枝叶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毛叶巴豆萜(1), jatrophoidin (2),山藿香定(3),异山藿香素(4),山藿香素(5),赖百当-13-烯-8,15-二醇(6),7-酮基-β-谷甾醇(7),(22E)-5α,8β-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8),豆甾烷-4-烯-6β-醇-3-酮(9),齐墩果烷-12-烯-2α,3β-二醇(10),东莨菪内酯(11),催吐萝芙木醇(12), lyratol F (13),罗布麻酚A (14),芹菜素(15),金色酰胺醇酯(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6为首次从巴豆属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草果果实中的酚性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植物研究》2009,31(3):284-288
从草果(Amomum tsao-ko)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酚性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的糖基被酰化的酚性配糖体。用1D,2D NMR和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2-甲氧基-1,4-二苯酚-1—0-[6-O-(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3’,5'-二-C-β-D-吡喃葡萄糖基根皮素(2)、芦丁(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邻苯三酚(5)、邻苯二酚(6)、对羟基苯甲酸(7)、原儿茶酸(8)和香草酸(9)。化合物2,3,5,7—9均为首次从草果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蓝柄丽齿菌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担子菌亚门蓝柄丽齿菌(Calodon suaveolens)中首次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技术并借助必要的化学方法最终确定结构,它们是:(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22E,24R)-3β-羟基麦角甾-5,22-二烯-7-酮(4),对羟基苯甲酸(5),尿嘧啶(6),polyozellin(7),(4E,BE)-2-N-(2’-羟基棕榈酰)-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8-sphingadienine(8)。  相似文献   

18.
攀援孔药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攀援孔药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或与已知物对照,它们分别鉴定为:(2S,3S,4R)-2-[(2R)-2-羟基-二十一酰胺基]-二十一烷-1,3,4-三醇(1)、(2S,3S,4R)-2-二十四酰胺基-十八烷-1,3,4-三醇(2)、胡萝卜甙(3)、β-谷甾醇(4)、(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十六烷酸-1-甘油酯(7)、桦木酸(8)、大黄素(9)、二十二烷酸-1-甘油酯(10)、对羟基苯甲醛(11)、十七烷酸-1-甘油酯(12)、金色酰胺醇乙酸酯(13)、十九烷酸-1-甘油酯(14)、棕榈酸(15)(、E)-p-香豆酸(16)、(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7)、2-去氧-β-蜕皮激素(18)和auranamide(19)。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马尾伸筋草(Lycopodium fargesii Hert.)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马尾伸筋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8个化合物,综合利用NMR、HR-ESI-MS等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α-芒柄蜡素(1)、26-去甲-8-氧化-α-芒柄蜡素(2)、serrat-14-en-3β,21α,24-triol(3)、serrat-14-en-3β,21β,24-triol(4)、1,20-eicosanediol(5)、二十三烷(6)、glycerolmonolinoleate(7)、glyceryl linolentate(8)、3-(4′-formylphenoxy)-4-methoxybenzaldehyde(9)、芹菜素(10)、对羟基苯甲醛(11)、香草酸(1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3)、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1-酮(14)、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15)、8-acetoxy-5-hydroxyumbelliprenin(16)、trans-4-hydroxy-2-nonenoic acid(17)和正十烷硫醇(18)。化合物1~18均为首次从马尾伸筋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对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98μM。  相似文献   

20.
从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 C J Chen)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到18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或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棕榈酸 (1)、正二十烷酸 (2)、正二十烷酸甲酯 (3)、β-谷甾醇 (4)、Monogynol A (5)、白桦酸 (6)、Hederagenin (7)、β-胡萝卜甙 (8)、18αH-20(29)-烯-3-酮-乌苏烷 (9)、3,4-开环-20(29)-烯-乌苏烷-3-酸 (10)、Pomolic acid (11)、表儿茶素 (12)、儿茶素 (13)、槲皮素 (1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15)、紫丁香苷 (16)、紫丁香酚苷 (17)和山萘酚-3-O-β-D-芦丁糖苷 (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