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老年人腹腔镜下超声刀胆囊切除术后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C)已占胆囊切除术的80%~90%,应用电刀电凝电切可使肝脏部分组织热电损伤变性发白和电凝固性坏死焦痂形成,并致肝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我们拟探讨在腹腔镜下应用超声刀切除老年人胆囊对肝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00年8~9月我院收治的56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男24例,女32例,年龄60~88岁,平均67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尼龙绳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和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在大肠粗蒂息肉切除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 2012年12月连续选取大肠粗蒂息肉患者119例,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59例,共64枚息肉,应用尼龙绳套扎息肉的基底部,然后用高频电套圈器进行息肉电凝电切术;B组,60例,共68枚息肉,使用钛夹夹于息肉的基底部,然后使用高频电套圈器进行息肉电凝电切术.结果 所有息肉均成功摘除,A组和B组各有出血患者2例和3例.结论 内镜下尼龙绳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或者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大肠粗蒂息肉,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腹腔镜肝门解剖性手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75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分别接受腹腔镜与开腹肝癌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与术后情况,记录并发症与远期疗效,检测术前与术后7 d血清中免疫指标与肝功指标及术后半年、1年肝体积变化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开始进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天数均明显小于开腹组(P<0.05);术后7 d,两组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较本组术前明显升高,且腹腔镜组患者IgG水平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7 d,开腹组CD4+T细胞水平较本组术前明显下降、CD8+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开腹组CD4+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腹腔镜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7 d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腹腔镜组ALT、AST、TBIL与DBIL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1年肝脏体积变化率均明显大于术后半年肝脏体积变化率(P<0.05);且术后半年与1年腹腔镜组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率明显大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解剖性手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疗效可靠,对免疫功能与肝功能影响较小,术后肝脏再生速度快,有利于患者机体恢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龙绳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或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切术在切除结肠粗蒂息肉中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收集经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粗蒂息肉(直径≥1.0cm)患者78例,分为尼龙绳组(A组,n=38)、金属钛夹组(B组,n=40)。A组使用尼龙绳套扎息肉基底部后再用高频电圈套器行息肉电凝电切术:B组使用钛夹夹于息肉基底部再用高频电圈套器行息肉电凝电切术。[结果]A组、B组息肉均一次性切除,均未出现肠穿孔;术后并发出血的患者A组1例、B组2例,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A组1例、B组1例;2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使用尼龙绳或钛夹辅助切除大肠粗蒂息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5.
例1患者女,47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0余年加重3d于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患者无黄疸和发热,总胆红素26.8μmol/L,ALT85U/L,AST99U/L,B超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于入院第3天行气管插管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用钛夹双重钳夹胆囊管后切除胆囊,未放置肝下引流管。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右腹痛、发热(38.0~38.8℃)、巩膜黄染和右侧腹膜炎体征,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86.8μmol/L、ALT220U/L、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电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肝脏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4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①假CLP组;②CLP组;③迷切组;④电刺激左侧迷走神经组;⑤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组.刺激方法是分别将左、右侧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CLP术毕即刻持续电刺激(5 V、2 ms和1 Hz) 20 min.各组动物均行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用ELISA法检测肝脏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乙酰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结果 CLP术后平均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肝脏匀浆TNF-α水平含量显著升高(各P<0.01);与CLP组比较,电刺激左、右侧组动物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减轻,肝脏匀浆TNF-α含量显著降低(各P<0.01);电刺激左、右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电刺激左、右侧组迷走神经能缓解CLP致感染性休克大鼠的进行性血压下降,降低肝脏匀浆TNF-α及血清AST、ALT含量,对肝功能有潜在的保护作用;电刺激左、右侧组迷走神经之间肝脏匀浆TNF-α及血清AST、ALT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内窥镜下应用高频电凝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及钛夹止血治疗结肠息肉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01月-2011年12月416例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应用高频电凝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及钛夹止血切除息肉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 416例患者经治疗均成功切除息肉,术中出血均予以钛夹成功止血,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经内窥镜下应用高频电凝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及钛夹止血治疗结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操作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先用双极电凝钳凝闭胆囊动脉,后用电凝钩切断,术野出血点用双极电凝钳电凝止血;其他步骤基本同常规LC。结果全组32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d,平均手术时间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ml;无术后腹腔出血、胆漏、戳孔感染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结论双极电凝钳配合电凝钩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3岁.因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囊管留置中号钛夹1枚,胆囊动脉留置中号钛夹2枚,术后恢复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4d出院.出院后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痛,以饥饿时明显,解黑大便3d,再次入院.入院时查体:腹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红蛋白90g/L.急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1.2cm×1.5cm溃疡,溃疡中心见一金属异物.结合手术病史,考虑为胆囊切除术后钛夹致十二指肠球部穿孔.用异物钳试钳取异物,见肠壁随异物一起移动,阻力较大,考虑钛夹另一端未游离,放弃内镜下取异物.  相似文献   

10.
王红新 《地方病通报》2010,(5):110-110,112
目的探讨外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慕丝非吸收缝线结扎血管、胆囊管、阑尾、精索血管的安全性、实用性。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六道湾医院在外科186例腹腔镜手术中采用慕丝非吸收缝线结扎胆囊管、胆囊动脉、阑尾、精索血管,用分离钳将15 cm的慕丝缝线送入腹腔分别在相应位置绕过胆囊动脉、胆囊管、阑尾、精索血管,在腹腔内打三重结,近端2个,管腔远端扎,动脉远端电凝,先扎后断,精索血管只扎不断。结果 186例外科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0-160 min,平均47 min,术中出血量10-160 mL,平均18.3 mL。166例术后随访5个月至3年,无出血、胆漏、肠漏、发热及静脉曲张复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0例失访。结论外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慕丝非吸收线结扎血管、胆囊管、阑尾是安全、可靠、经济的,能够有效避免使用钛夹等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行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LC(腹腔镜组),46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病例。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t值分别为2.075、7.389、4.839、3.809;χ~2=4.697,P值均0.05)。2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和Alb水平术后1d均升高或下降,术后3、7d逐渐恢复术前水平。除腹腔镜组的TBil之外,其余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1.85、597.84、185.55、373.10、5.617、4.570、10.429,P值均0.01)。腹腔镜组术后1 d和开腹组术后1、3 d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水平(P值均0.05),且腹腔镜组术后1、3 d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t值分别为12.537、18.370、9.548、15.118,P值均0.01)。开腹组术后1 d血清TBil水平高于术前(P0.05)和腹腔镜组术后1 d水平(t=2.547,P=0.013)。腹腔镜术后1 d和开腹组术后1、3 d血清Alb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前水平(P值均0.05),且腹腔镜组术后1 d血清Alb水平明显高于开腹组(t=2.291,P=0.024)。结论 LC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较开腹手术而言,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对肝功能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分析比较经腹膜后途径与经腹途径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原发性老年肾癌患者61例,无其他肿瘤及肝脏疾病病史,肾肿瘤分期T1N0M0。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肾癌根治术31例,经腹途径腹腔镜肾癌根治术30例。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5.1±2.2),(4.8±1.7)cm。记录手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比较手术对两组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经腹膜后途径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肝功能各指标接近正常。经腹途径组患者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增高,术后给予保肝药物,第3天ALT、AST明显下降,第7天ALT、AST恢复正常值,γ氨基酸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红素(TBIL)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对肝功能影响低于经腹途径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肠道功能恢复快,提示经腹膜后途径手术创伤程度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ecystectomy,LC)对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46例行LC者纳入LC组,30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者纳入OC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清ALT、AST、TBI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述指标在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5 d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清CD3+、CD4+、CD4+/CD8+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上述指标OC组低于LC组(P0.05),但术后5 d时LC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组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LC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造成一过性损伤,但不影响患者的恢复,且LC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抑制明显小于OC。  相似文献   

14.
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只有把卡洛(Calot's)三角区解剖结构分清,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清楚的显示并分清后,才行术中胆管造影。胆囊动脉用钛夹夹牢但不分离,在胆囊管上一钛夹尽可能地靠近胆囊钳住胆囊管,用一小剪刀在胆囊管前上壁开一小孔。这样应用不同的导管和各种导入术就可行胆管造影。最简单的办法是用中层有5mm直径孔的胆管造影钳,这种中空的钳可以通过4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更有效地治疗老年胆囊结石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3月—2019年03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评估并比较2组的围术期指标值、疼痛程度(NRS评分)、应激反应指标值[血糖、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并发症发生率及2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24 h及48 h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和术后3 d的血糖、COR、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ALT、AST、TBIL、TP、AL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和2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下整形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腹壁美观及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该院急性胆囊炎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96例,按照患者术式选择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腹腔镜下经脐单孔胆囊切除术联合切口整形术,对照组(46例)采用三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腹壁美观效果满意率、炎症反应指标、肝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腹壁美观效果满意率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CRP、ALT、AST和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CRP、ALT、AST和ALP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辅助下整形术明显降低急性胆囊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腹壁美观效果和提高好生活质量,且对炎症反应和肝功能指标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钛夹联合高频电切技术切除对于2cm以上结直肠粗蒂息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均先用钛夹钳夹根部后再用电刀切除原钛夹钳夹处远端。结果在所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中均能安全切除,恢复良好,术后5d内痊愈出院,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结肠镜下消化内镜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有效避免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及IL-10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7例,按照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加入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未加入阿托伐他汀的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为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次口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LT、AST、TBIL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ALT、AST、TBIL均出现下降趋势,而观察组的ALT、AST、TBIL均出现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LT、AST、TBI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IL-10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提高IL-10水平,但能升高ALT、AST、TBIL水平,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的同时,对肝脏损伤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改善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异甘草酸镁,对照组术后给予甘草酸二铵,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7 d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术前ALT、AST、TBIL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上述指标均明显上升,术后7 d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LB、TP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7 d两组患者ALB、T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小儿大肠粗蒂或宽基息肉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在静脉全麻下经内镜活检孔输送钛夹并钳夹于息肉根部,再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结果 60例全部麻醉情况良好,未出现任何麻醉意外;共66枚大肠粗蒂或宽基息肉均能成功一次性切除,术后1~3周内钛夹完全脱落,成功率为100%。所有病例术中未见渗血,术后未见出血及穿孔。结论静脉全麻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小儿大肠粗蒂息肉具有安全性高及疗效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