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新加汤方 ,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 62条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 ,为临床常见 ,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 ,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 ,身痛自愈。若发汗后 ,仍身疼痛 ,脉象浮紧或浮缓 ,乃是发汗未彻 ,表邪未尽 ,仍当汗法治疗。今发汗后 ,身痛不减 ,却现沉迟之脉 ,显非风寒表证 ,而系汗出过多 ,津液损耗 ,气阴两伤 ,营血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 ,亦为气营不足 ,不能升举充盈脉道之故。可见本证与太…  相似文献   

2.
桂枝新加汤方,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为临床所常见,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身痛自愈。若发汗后,仍身疼痛。如脉象  相似文献   

3.
桂枝新加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0例四川省绵阳市中医药研究所(621000)吴远明关键词窦性心动过缓,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系《伤寒论》方,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组成。功能调和营卫,益气和营。原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两伤,身疼痛,脉沉迟症...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正> 问:《伤寒论》原文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里的“发汗后”是指什么病发汗后?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病机如何?为什么要用桂枝新加汤主治?答:《伤寒论》原文从31条至131条,其内容是辨太阳伤寒脉证并治的。因此,这里的“发汗后”是指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以后。太阳伤寒发汗以后,其他表证已解,但见身疼痛、脉沉迟。此种身疼痛,与原来的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有所不同,彼属表实证,  相似文献   

5.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将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简称桂枝新加汤证)归属为风寒表虚兼营气不足身痛证。笔者推求《伤寒论》原意认为:桂枝新加汤证是营气虚弱的变证,因而将其归属为风寒表虚兼证是不确当的。兹提出管见三点,正诸贤达。1.《伤寒论》第62条叙述桂枝新加汤证之脉证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固常见于风寒外束、营阴郁滞之表证,但亦可见于营气亏虚、肌肤失养  相似文献   

6.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7.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8.
袁世清 《光明中医》2006,21(5):35-3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是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汗的根本在于阴中的营血,营血在内为心所主,此所谓"汗乃心之液";阳主气,在肌腠之间,职司开阖,汗孔的启闭又在于阳之卫气.汗出过多,既可伤津耗血,亦可损伤阳气.<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均为太阳病发汗太过或不当发汗伤及心阳而出现的系列变证,<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为发汗太过伤及卫阳的证候.所以临床发汗太过或不当每虑伤及心阳,卫阳及津血.今于临床见一患者,大汗之后伤及脾气,以益气健脾为主治疗,收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0.
<正> 《伤寒论》第31~33条论葛根汤证治,第34条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治。对于葛根汤证。历代多认为其属太阳伤寒兼证,就连全国中医学院《伤寒论》统编第五版教材(下称教材)也称之为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兹辨析之。所谓太阳伤寒证,是指具有恶寒、身体疼痛、头项强痛,脉浮紧(隐含无汗)等一系列脉症之病证,乃由风寒外束、正气奋而抗邪,邪正相争于肌表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卫强营郁,卫强是指正气外出与风寒之邪抗争,营郁是指营阴郁滞、太阳经脉津气阻滞不通。教材亦持此观点。第31条葛根汤证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为主症,根据本证属太阳病及方中用麻黄桂枝之理,当然也包括身体疼痛、脉浮紧等脉症。教材  相似文献   

11.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简称桂枝新加汤,下同)出自《伤寒论》,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新加汤主之。”笔者在临床上以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简称桂枝新加汤,下同)出自《伤寒论》,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新加汤主之。”笔者在临床上以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惠君 《河北中医》2005,27(1):76-77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所以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对指导当今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笔者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3个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后出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而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用以指导当今临床即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导致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正> 问:少阴病既然禁汗,为什么也有发汗之理? 答:《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病入少阴,心肾两虚,阴阳两衰,气血俱不足。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机理可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若寒化,脉细沉数,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之象,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阳亡立现。若热化,脉细沉数,为邪热炽盛,阴津亏损之征,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津枯液竭。由此而见,不论寒化、热化,汗  相似文献   

17.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仲景秉承古训 ,在《伤寒论》中始终把助阳扶正的思想作为治疗学的核心。笔者研读《伤寒论》 ,将仲景助阳扶正之法概括为“八法” ,略述如下。1 扶阳解表法此法主要用于阳虚之表证或表里同病。如太阳病发汗太过 ,致阳虚漏汗并表证不解者 (2 0条 ) ,治以桂枝加附子汤。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 ,解肌祛风 ,熟附子温经复阳 ,固表止汗。再如 30 1条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是里虚寒证 ,不该发热 ,今“反发热” ,说明复感外邪而兼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子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  相似文献   

19.
于学康 《陕西中医》2006,27(12):1583-1583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该方是为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误用吐下,以致伤及脾胃之阳气,寒水上逆而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诸证而设。笔者体验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风邪犯表,首伤卫阳.阳伤而虚,不能畅达,郁滞而发热。卫阳不能外护,营阴便不能内固,因而汗出.汗出腠疏,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病位在表,故脉浮以应.营行脉中,汗泄营弱,故脉缓.《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卫阳虚而不外密,营阴弱而不内固,故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