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笔者1981年9~12月,对西安市某农场1509头产后奶牛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产后奶牛的年龄、胎次、分娩时间,305天泌乳量、泌乳期及围产期疾病对奶牛产后发情率、受胎率的影响,以及产后不发情与不孕的关系,为预防奶牛不孕症,提高繁殖率和奶牛场生产水平提供了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动物 系西安市郊某农场黑白花产后奶牛1509头。 (一)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笔者用稀土永磁治疗奶牛泌乳期和干乳期乳房炎20余头,疗程7~20天,全部治愈。 治法 用自缝乳罩把稀土永磁磁片8对固定在乳罩上,套在病乳区。套乳罩前,先挤出全部乳汁,用40℃热水洗净乳区,并热敷病乳区10分钟;每天1次。把乳罩套在病乳区并固定好后,经常观  相似文献   

3.
1985~1988年,对43头不孕无乳奶牛实行药物诱乳,结果41头产奶,有效率95.3%。305天平均产奶量为4267.5kg,最高为5174.3kg,并有28头奶牛恢复了生殖机能,发情配种受孕。选择适诱奶牛 所选奶牛应是乳用型黑白花奶牛或乳肉(役)兼用型西门答尔等品种,年龄在2~10岁左右,中上等膘情,体质健康,泌乳器官功能正常,停奶在2个月以上,15年以下者,生殖器官发育完善,无器质病理变化者。  相似文献   

4.
选健康中国黑白花泌乳牛 1 0头为健康对照 ,另选尿酮阳性牛 4 0头 ,依据其尿酮阳性强度将其分成T1、T2、T3、T4共 4组 ,其中T4组为亚临床酮病组。对血、尿、乳部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T4组牛的尿酮为 5 0 1 .72mg/L± 74 .5 3mg/L ,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血酮、乳酮分别为 1 39.1 4mg/L± 1 9.0 0mg/L和 96 .33mg/L± 1 6 .72mg/L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 ;血糖为 2 .0 1mmol/L± 0 .1 4mmol/L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T4组的血清AST显著地高于其他 4个组 (P <0 .0 5 )。血清ALT、AKP、BUN、钙、磷在 5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对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亚临床酮病多发于 4~ 5胎的高产乳牛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研究奶牛乳房炎已经100多年了,迄今为止,普遍认为控制此病的最有效措施仍然是挤奶后乳头药浴和干奶期乳房内注入药物。我们采用自己研制的乳头消毒剂——碘消灵和干奶期治疗药物——长效抗菌素油剂(TA—125)在现场进行乳头药浴和干奶牛治疗防治奶牛乳房炎的试验。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7年3月在合肥市保健奶牛场进行。共选黑白花奶牛109头,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3头奶牛,对照组56头奶牛。两组奶牛饲养管理、年龄、胎次等基本一致,均系手工挤奶。在近两年内困其他原因两组奶牛分别被淘汰15头和10头。  相似文献   

6.
隐性酮病,也叫作非典型酮病,是发生率高、对奶牛业危害性极大的代谢病。据С.И.Смчр-нов等1975年报道,泌乳牛头两个月发生率为12~80%,Виббсрк(1972年)报告,病牛产奶量降低10~15%。所谓酮病,是指机体内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升高而言。健康牛血中酮体为1~6mg%,乳中为6~8mg%,尿中为9~10mg%。这个量用亚硝酰铁氰化钠定性法检查为阴性,通常称为酮体阴性牛。隐性酮病牛血中酮体达12~20mg%,典型病牛血中酮体为25~80mg%或更高。前者用亚硝酰铁氰化钠检查为阳性或疑似,后者为阳性或强阳性。在临床上这种定性法检查酮体是常用的,通常血酮体阳性为酮血症,尿酮体阳性为酮尿症,乳酮体阳性为酮乳症,统称为酮病。  相似文献   

7.
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或称产后瘫痪,是产后1~3天的母畜突然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临床上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主要发生于高产乳牛,其次是犏牛和乳羊,偶可见于绵羊和母猪。水牛发生本病则少见。现将收治的8例水牛生产瘫痪的临床资料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8例中,4岁1例,4.5岁1例,5岁2例,7岁2例,8岁2例。 2.胎次:第2胎2例,第3胎4例,第4胎2例。 3.发病时间:产后24小时内发病的2例,24~48小时4例,48~60小时2例,最快的只有16小时。 4.发病季节:7月1例,8月5例,9月2例。 5.牛犊情况:所产8头牛犊,全部都是公犊,发育良好,健康活泼,吮乳力强,诊疗其母时(即产后60小时以内),犊的体重是34~42.5公斤,比当地初生水牛犊平均体重增重20~25%。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腺炎是一种难以控制和不易治愈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地影响奶牛健康、产乳量和奶的质量。1984年北京市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为总发病率的23.22%,乳区阳性率为31%。各地对奶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迄今仍无较理想的防治方法。为此,我们于1985年进行了NCA预防奶牛乳腺炎的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选窦各庄奶牛场,1984年乳腺炎发病率较高的140头秘乳奶牛做试验。 2.试验药品及使用方法:选用NCA清洗消毒剂。本品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  相似文献   

9.
乳牛酮病是血液中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增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以酮血、酮尿和酮乳为特征。其危害不仅使大群高产奶牛降低产奶量,引起血钙、血钾和血钠的减少,同时本病也能继发乳牛骨营养不良和不孕症;尤其严重的是,患酮病牛的牛奶被人食用后也能影响人的健康。隐性型酮病(或称亚临床酮病、潜在性酮病),单从临床症状作出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探索一种简便、有效并适合  相似文献   

10.
奶牛皱胃右方变位在国内报道较少。1984年7月~1085年10月,我们在门诊上先后遇到5例(以下编为1、2、3、4、5号),通过手术方法治愈4例。现将诊治方法简报如后。 (一)发病情况 5例患牛均是在产后2周内(1~14天)发病,其中2、3号呈急性经过,突然发病,严重臌气,病程2~4天。2号牛因继发皱胃破裂而死亡,1、4、5号患牛呈慢性经过,长期食欲不振,曾按前胃弛缓治疗,未见好转,来本站治疗前已病1~1.5月。5头患牛年龄分布2.5~4岁;胎次1胎者4头,2胎者1头。 (二)临床症状 1.呈急性经过的患牛,发病突然,食欲废绝,急性臌气,泌乳停止,体温正常或偏低;大便稀少,呈酱油样,小便有酮体气味;眼球下陷,脱水严重,右侧腹壁明显臌胀,冲击触诊可感觉到有液体震荡,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吉林农大奶研室自行研制的J—Ⅰ乳腺炎速测试纸,用其检测奶牛隐性乳腺炎,并与LMT诊断液进行了比较试验。 (一)试验材料 1.试验奶牛:选定不同的饲养条件和挤奶方式的A、B两个奶牛场。随机抽测243头(初乳期至干乳期前)临床健康的个体。 2.奶样采集:放弃第1、2把奶后取样,乳汁无外观变化。 3.J-Ⅰ乳腺炎速测试纸:系吉林农大奶研室  相似文献   

12.
我场自1984年以来,对娩后奶牛一律在产后半小时内肌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50单位(每支1毫升含10单位)。在产后半小时到5小时内一般都能使胎衣全部排出,最迟一例在产后8小时排出。共试治53头,无一例胎衣不下,并对5头奶牛作了对照试验,产后除喂益母草浸泡液外,不予药物注射,结果2头奶牛胎衣不下,后来虽然治愈,但配种却很困难。可见,产后注射垂体后叶素,不但能止血,而且还能促进胎  相似文献   

13.
11头娟姗乳牛,6~7岁(其中有3头牛在上一年发生过产后瘫痪),在干乳期没有补给矿物质。直到分娩前2~3天是以饲草或青贮饲料喂饲。于产前2~3天各补加大约50克钙与磷,即把磷酸氢钙(CaHPO_4)加入到以压扁大麦和甜菜渣为基础的蒸煮的日料中。采取血样测定了血浆中钙和磷的总量。  相似文献   

14.
对某奶牛场16头乳牛产前10 d至产后56 d血样的瘦素、酮体、葡萄糖、脂肪水平及其动态特征和相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血浆瘦素、血酮、血脂含量在不同乳牛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酮体在产后14~49 d出现高峰,瘦素和血脂从产后第0 d到产后第56 d内逐渐升高。瘦素水平与血脂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血酮与血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亚临床酮病组乳牛的瘦素和血脂水平分别极显著或显著低于血酮正常组,其瘦素、血酮和血糖在试验期内的波动频率明显减少,跨度变长,瘦素在试验期内仅出现一个两端接近0、波峰不超过1.5 ng/mL的波。证实,产后乳牛瘦素、血酮、血糖含量的低频率波动变化和产后8周内血浆瘦素跨时持久的单峰动态变化与乳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88~1990年,对西宁地区(包括大通县)5个奶牛场的黑白花奶牛进行了血酮、尿酮和乳酮含量测定。初步查明了本地区黑白花奶牛血酮、尿酮和乳酮的正常值及部分病理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于1983年~1985年对北京、上海、南宁、兰州等地41个奶牛场9754头适龄奶牛的调查,奶牛因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的为2464头,占总头数的25.26%,其中患子宫内膜炎的有1684头,占不孕牛的68.34%。1978年对重庆、昆明、贵阳、武汉等市30个奶牛场10495头适龄奶牛的调查,产后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有2107头,发病率达20.08%。从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当前影响奶业生产、降低奶牛繁殖和奶产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探索其病理发生,我们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理学研究,现将其超微结构变化观察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我们针对当地产后奶、黄牛发生胎衣滞留、恶露不止、瘀血内阻、发烧、产乳量下降等症状及慢性子宫内膜炎所致的久配不孕情况,在临床上筛选出加减生化汤进行治疗后产奶、黄牛287头,其中奶牛170头,黄牛117头,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1~ 4月 ,广东某猪场发生了以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母猪屡配不孕以及仔猪发病急、病死率高、高热稽留、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试验动物接种以及乳胶凝集试验 ,确诊为猪伪狂犬病。经过彻底消毒、灭鼠、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 ,疫情得到控制。1 发病情况广东某猪场共有经产母猪 5 64头 ,后备母猪 60头 ,均未使用过任何伪狂犬病疫苗。 2 0 0 1年 1月该猪场生产 87胎 ,出现16头死胎 ;2月生产 83胎 ,出现 3 9头死胎 ,1头干尸化胎 ;3月生产 90胎 ,出现 5 6头死胎 ,每窝死胎 1~ 5头 ,但…  相似文献   

19.
选择产后荷斯坦奶牛18头,以产后第21天的黏液性状评分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为基础,将其分为健康组9头,亚临床子宫内膜炎组3头和临床子宫内膜炎组6头。通过对黏液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测序,检测产后奶牛不同时间、不同子宫状态下子宫黏液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并分析了细菌种类、数量与产后时间及黏液性状的关系。试验表明,在健康组和患病组奶牛子宫内共分离到407株纯菌,经测序后发现其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25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和希瓦菌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44.14%、19.31%、6.21%和4.83%;蜡样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等只出现在健康牛子宫,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志贺菌、肾棒状杆菌、绵羊创伤球菌只出现在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黏稠且不透明黏液中的分离菌数为98株,显著多于分离菌为37株的半透明、白色脓性黏液及分离菌为10株的透明、偶带白丝的黏液;其中产后第35天菌株分离数量和黏稠黏液数量最多,在黏稠型黏液中共分离出41株纯菌,占细菌分离总数的74.56%,绵羊创伤球菌、志贺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等只从黏稠型黏液中分离到;产后第49~56天,细菌分离数量及黏稠型黏液数量较产后第35天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是感染产后奶牛子宫的主要微生物,奶牛产后子宫感染细菌数量越多黏液脓性越高,并且奶牛产生子宫内膜炎及脓性黏液可能与不动杆菌、绵羊创伤球菌、志贺菌等病原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牛患乳房炎时奶电导率增高的发现,最近国外又设计出一种AHI乳房炎检测仪,据说诊断牛的隐性乳房炎效果良好,但其临床实用价值究竟如何,国内还很少报道。本试验是以体细胞计数为标准,将AHI乳房炎检测仪的诊断结果与六种乳房炎检验法进行比较,并对AHI乳房炎检测仪在不同乳温下检出的阳性比率作了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1.奶样的来源及采集方法:试验所用的奶样随机采自甘肃省武威地区五个奶牛场。受检奶牛临床健康,营养水平中等,乳房及乳头无肉眼可见的损伤。 从80头产后一个月至干奶前一个月的奶牛共采集奶样310份(每个乳区一份)。所有奶样都是在下午挤奶时采集的,先弃去头几把奶,再由乳头直接采奶30~40毫升于清洁的试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