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目的基因的表达,对目的蛋白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活性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扩增的VEGF165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至哺乳动物细胞NIH 3T3并进行抗生素压力筛选,采用双抗夹心ELISA、SDS-PAGE和免疫印迹方法对目的蛋白在转染细胞中的特异表达进行鉴定,在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上对表达产物的细胞结合活性和促增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成功转染NIH3T3,获得加压筛选的重组细胞,目的基因得到稳定表达,目的蛋白能与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特异结合,并具有促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结论应用pcDNA3.1(+)-VEGF165载体转染的NIH 3T3细胞可稳定表达具生物学活性的VEGF165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合成分泌以及对基质胶中ECV304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MTT法检测3.125,6.25,12.5,25,50nmol/L的雷公藤内酯醇在作用12,24,36,48,60,72h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②RT-PCR法检测12.5,25,50 nmol/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Raji细胞24 h后,细胞VEGFmRNA表达的变化.③ELISA法检测25 nmol4/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Raji细胞24 h后,细胞培养上清VEGF的分泌鼍.④采用血管形成实验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ECV304细胞在基质胶中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①雷公藤内酯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Raji细胞增殖,24 h半数抑制浓度为25 nmol/L.②Raji细胞内VEGFmRNA主要为VEGF 165和VEGF121,雷公藤内酯醇明显抑制其表达,呈剂量依赖方式.③雷公藤内酯醇明显抑制gaji细胞VEGF的分泌量(P<0.01).④Raji细胞培养上清、10 μg/L VEGF处理的Raji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ECV304细胞在基质胶中形成血管,而25 nmol/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的Raji细胞培养上清加入基质胶则未见血管形成.结论:雷公藤内酯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VEGF的表达分泌及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凋亡及内皮细胞ECV304体外血管形成的影响和以VEGF反义RNA进行多发性骨髓瘤(MM)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将VEGF121反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构建重组质粒AS-VEGF,酶切、测序鉴定。用此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阳性克隆中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利用基质胶中内皮细胞ECV304的网络形成检测血管形成。结果表明:获得了携带反义VEGF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AS-VEGF;VEGF121反义RNA部分阻断了U266细胞中VEGF的表达,转染重组质粒的U266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都较对照组细胞有明显减少,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加。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培养上清在基质胶中作用ECV304细胞后的血管形成较对照组亦有明显减少。结论:VEGF反义RNA可以下调VEGF表达,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增加其凋亡并抑制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囚在COS-7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检测表达产物对HL-60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LIF真核表达质粒导入COS-7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MTT、FCM法研究COS-7细胞表达产物对HL-60细胞的影响。结果人LIF基因可在COS-7细胞中进行有效表达,表达产物对HL-60白血病细胞具有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人LIF基囚在COS-7细胞中能有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较强的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EGF121反义核酸对体外培养胰腺癌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以期通过抑制VEGF引起的肿瘤血管生成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方法:将稳定转染有VEGF反义核酸pcDNA3-ASVEGF121的胰腺癌细胞系BxPC-3在体外条件下培养,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表面VEGF及Flk-1表达水平。通过测定ECV-304生长曲线检测培养液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培养液上清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结果:VEGF反义核酸转染BxPC-3细胞后,肿瘤细胞表面VEGF蛋白水平受到明显抑制,VEGF受体Flk-1表达水平上调。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促生长作用减弱。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显示VEGF反义核酸能抑制肿瘤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结论:人反义VEGF121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表面的VEGF表达,抑制肿瘤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VEGF与ECV血管形成的关系,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抑制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法对Raji细胞上清的VEGF定量;用基质胶上的内皮细胞网络形成检测ECV30d(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起源的细胞系)血管生成;用RT-PCR检测VEGF mRNA含量。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最适合作用时间为24小时,24小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nmol/L;Raji细胞上清VEGF的含量在TNF-α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则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Raji细胞内VEGF mRNA主要为VEGF165和VEGF121,其含量在TNF—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增加,而雷公藤内酯醇抑制VEGF 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方式;Raji细胞上清、VEGF(10ng/ml)和TNF—α(10ng/ml)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在基质胶中作用ECV30d细胞后可促进血管形成,而雷公藤内酯醇(25nmol/L)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和1640培养基作为的对照组加入基质胶中ECV304细胞未见血管形成。结论:在TNF-α、雷公藤内酯醇作用Raji细胞过程中,TNF-α促进VEGF的表达而雷公藤内酯醇则抑制其表达;TNF-α处理的Raji细胞上清在基质胶中促进血管形成,而雷公藤内酯醇则抑制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出信号蛋白Sj14-3-3编码基因,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旨在制备重组诊断抗原和分子疫苗。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成虫总RNA,分离mRNA,RT-PCR法制备cDNA.并扩增出Sj-4-3-3编码基因,通过线性TA克隆载体pGEM-T连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经转染至COS-7细胞中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RT-PCR产物、pGEM-T-Sj14-3-3及pcDNA3.1( )-Sj14-3-3分别经双酶切后均获得一特异性基因片段,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的分子量为29kD。结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 )-Sj14-3-3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一分子量为29kD的蛋白,并能被抗Sj14-3-3单克隆抗体识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源阳离子抗菌肽(hCAP)-18/LL-37全长肽真核表达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将已构建的hCAP-18/LL-37全长肽真核表达载体pcDNA4/Myc-His-hCAP-18转染Hela细胞株,在转染后48h收获培养上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c);将转染后收获的培养上清与体外培养的Dc共同孵育,48h收获D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83、CD86、CIM0及mA.DR的表达。结果FCM结果显示:pcDNA4/Myc—His-hCAP-18转染Hela细胞培养上清与pcDNA4/Myc-His空载体转染细胞培养上清相比较,均可上调Dc表面分子CD86、CIMO及HLA—DR的表达。结论构建的hCAP-18/LL-37全长肽真核表达载体pcDNA4/Myc。His-hCAP-18转染Hela细胞株培养上清液均可上调Dc表面分子CD86、CIMO及HLA—DR的表达,促进Dc的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9.
背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产物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是血管外科基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生物人工血管的研制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NOS,以脂质体为介导观察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评价表达产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酶学活性及其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质粒PCMV-eNOS由勋阳医学院张群林教授惠赠。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由南京大学博士后贾立军馈赠,pcDNA3.0/EGFP质粒由戚金亮博士提供。大肠杆菌DH5a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南京大学生物系保存。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酶切质粒PCMV/eNOS,电泳回收3.6kb编码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序列,克隆入质粒pcDNA3.1的EcorⅠ酶切位点,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序列中的XhoⅠ酶切位点筛选其插入载体的方向,构建pcDNA3.1/eNOS重组质粒。以Lipofec-tamine为介导将其与pcDNA3.0/EGFP共转染分离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转染后对ECV304生长的影响,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转染效率。②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产量。③观察施加不同因素(L-精氨酸、氯化钙、乙二胺四乙酸、L-NAME)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同时检测此时ECV304生长所受影响。结果:以脂质体为介导转染人脐静脉ECV304后,其转染效率为(32.6±2.6)%,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相应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同时在上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出现明显差别;随着培养液一氧化氮浓度升高,ECV304生长曲线下降。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eNOS,在脂质体介导下能高效转染ECV304并良好表达,Ca2 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必要激活条件,ECV304的增生受到高浓度一氧化氮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胃癌微环境来源间充质干细胞(GC-MSCs)能否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方法采用MTT增殖试验和细胞克隆形成试验观察GC-MSCs细胞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生长的影响;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管形成试验观察并分析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GC-MSCs细胞作用BGC-823细胞后其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MIP-2和TGF-β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增殖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体外生长(P0.05);Transwell迁移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细胞培养上清对BGC-823的迁移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明显上调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MIP-2和TGF-β1基因)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BGC-823和GC-MSCs细胞共培养上清与BGC-823、GC-MS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具有更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GC-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促血管生成能力,进而诱导胃癌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构建多发性骨髓瘤黏蛋白1(两串联)基因(rnuc1-2vntr)的真核表达载体及该重组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为研制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疫苗奠定基础。以MUC1—2VNTR蛋白的编码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在其前端加上KOZAK序列后,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和XbaⅠ酶的酶切位点,将人工合成的全基因定向插入pcDNA3.1/myc—his B载体中,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菌株,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为pcDNA3.1-2vntr/myc—hisB重组质粒后,采用Lipofectimine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OS-7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对荧光表达进行观察,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纽体在细胞内外的表达。结果表明:合成的MUC1-2VNTR基因全长约140bp,所构建的pcDNA3.1-2vntr/myc—hisB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并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和目的基因。将其转入COS-7细胞后48小时,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检测均可证实黏蛋白1表达。结论:成功的构建了多发性骨髓瘤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2vntr/myc—hisB,并在COS-7细胞中成功地表达黏蛋白1,这为黏蛋白1的功能研究和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子宫珠蛋白(UG)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系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UG(+),以脂质体介导法稳定转染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同时转染空载体pcDNA3.1质粒,以未转染细胞为对照,转染成功后分别命名为pcDNA3.1-UG(+)/Hela组、pcDNA3.1/Hela组、Hela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目的基因表达,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结果pcDNA3,1-UG(+)/Hela组UGmRNA及UG蛋白出现明显的高表达,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UG(+)/Hela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未转染Hela细胞,其细胞凋亡率与未转染Hela细胞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然而pcDNA3.1/Hela组细胞生长速度和凋亡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转染UG基因能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抑制Hela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很强的诱导干细胞成骨活性。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转染脂肪干细胞后的成骨效果。方法:通过噬菌斑原位杂交筛选人混合细胞cDNA文库获得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hBMP-2。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EGFP基因转染第4代脂肪干细胞,并经G418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酶切鉴定及DNA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cDNA3.1-hBMP-2构建成功。经计算脂质体介导的脂肪干细胞瞬时转染率为(18.0±0.42)%,并经过G418筛选后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细胞生长曲线表明转染后对脂肪干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ELISA检测发现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因子表达量均高于EGFP组及未转染组,且能够稳定表达。经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的脂肪干细胞的Ⅰ型胶原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钙结节数目均比EGFP组及未转染组有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一些实验已经证明在同一载体上构建含多个基因的共表达载体,可提高转染和表达效率。目的:利用多形上皮黏蛋白(polymorphic epithelial mucin,MUC1)多肽骨架中含有许多连续重复系列,构建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基因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基因重组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并观察重组质粒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重组体设计实验,于2005—09,2006-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由英国Taylor-Papadimitriou教授惠赠,pGEM-3zf(-)-GM-CSF质粒、COS-7细胞、pUC18载体及E.coli DH5α为自备,雌性BALB/c小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信号肽及编码MUC1基因片段合成、合成的片断经退火等方法获得MUC1基因重复序列串联体,酶叨鉴定及序列分析后,与GM—CSF基因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以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及ELISA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重绍质粒含育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与GM-CSF的融合基因,在COS-7细胞中可检测到MUC1表达,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GM—CSF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UC1基因重复序列串联体与免疫佐剂GM—CSF基因重组成为双基因多表位抗原的真核共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基因突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突变致病的机制.构建野生型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将上述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转染到COS-7细胞表达;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转染细胞中FⅩ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α-防御索-1(HNP-1)基因与J链基因重组为一种新的杀菌肽分子J-HNP-1,观察J-HNP-1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分泌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从pCH-J质粒和pBabeNco-HNP-1质粒中扩增出J链和HNP-1;进行重组PCR,获取J-HNP-1 DNA片段.并插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中;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此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导入COS-7细胞。然后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is-tag标签基因。结果用抗His抗体检测到细胞可溶性蛋白及培养上清在约24ku处均有强反应条带显示,其大小与预测相符;对照组未见相应条带显示。结论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到新的杀菌肽分子J-HNP-1在细胞内得到表达并分泌到细胞外.为进一步研究J-HNP-1杀菌肽的抗菌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内皮绌胞抑制因子,但内皮抑素蛋白极不稳定,难以制备及应用,故需要借助基因治疗发挥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实验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并鉴定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并在人血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内皮抑素蛋白。 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以Pshuttle—Endostatin质粒为模扳,应用特异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纯化得到Endostatin基因片断,经测序鉴定后,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再与骨架质粒AdEasy—1在人肠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重组质粒经筛选、提取、纯化后,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再大最扩增为腺病毒载体,线性化后利用脂质体2000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得到的病毒液纯化扩增后,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绌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感染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结果:获得的Endostatin基因片段经酶切及测序答定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成功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出病毒液,纯化后测滴度为2.06×10^10pfu/mL,进一步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其中检测到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结论: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pAd—Endo构建成功,且可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相应的目的摹囚及蛋白,  相似文献   

18.
基因防龋疫苗构建及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葡聚糖结合蛋白B(gbpB)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能否作为免疫防龋的候选基因疫苗有待研究.目的观察gbpB真核表达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COS-7的表达情况.设计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病科完成,对象为Pbs-gbpB质粒(本实验室构建).干预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npB,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染至COS-7细胞.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DAB显色.主要观察指标转染后细胞胞浆、胞核着色情况.结果pcDNA3.1(+)-gbpB质粒转染的细胞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胞核中无着色,pcDAN3.1(+)空载体转染的细胞胞浆及胞核无着色,空白对照组也无着色.结论质粒pcDNA3.1(+)-gbpB转染COS-7后能够在细胞内翻译、表达,表达的蛋白质位于胞浆中,可与抗GbpB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抗原性,可作为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19.
背景:成骨生长肽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作用。目的:观察成骨生长肽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的表达及表达产物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成骨生长肽,并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导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方法检测成骨生长肽基因在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并观察转染pcDNA3.1-成骨生长肽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成骨生长肽,转染pcDNA3.1-成骨生长肽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见成骨生长肽mRNA的表达,同时羟脯氨酸的分泌水平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证实经pcDNA3.1-成骨生长肽转染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不仅可以表达成骨生长肽,而且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治疗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的疗效。方法构建 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Kl 亚株(CHO-K1),检测其基因、蛋白表达并转导冠状动脉架桥静脉移植术吻合口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其对吻合口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新生内膜心肌血管内皮细胞(MEC)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结果质粒构建及转染成功,pcDNA3/VEGF165能显著促进MEC增殖,并减少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再狭窄血管的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结论 VEGF165重组质粒可有效改善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