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子水平,建立针对致栓原因的干预模式.方法 将恶性肿瘤化疗实施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40例患者作为血栓组;选择同期PICC置管后无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40例作为无血栓组;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3组分别采血检测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血小板参数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vWF、GMPl40、TAT数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血栓组,而ATⅢ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栓组患者MPV和PC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PLG、PAI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血栓组,而PLM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恶性肿瘤化疔患者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于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血小板活性增强及PICC易导致血栓形成前状态有关.在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应把检测相应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血小板参数、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列为临床工作常规,作为选择早期干预和评价置管效果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 患者在PICC置管后出现了静脉血栓的症状,经静脉B超确诊发生了右侧腋下置管静脉管腔内血栓,血管外科会诊后拔除了PICC管。通过口服华法令、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以及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PICC拔管顺利,血栓消融并重新给予置入式静脉输液港,使患者能继续完成化疗 结论 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静脉血栓是置管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静脉血栓,会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发现静脉血栓后,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于血栓的消融;预防血栓脱落引起其它器官的栓塞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护士要根据PICC置入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PICC置管所致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7例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资料,其中有14例患者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占比为16. 09%。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癌化疗PICC置管所致上肢静脉血栓的相关单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D-二聚体水平、导管型号、病理类型、吸烟史;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D-二聚体水平。结论肺癌化疗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须动态监测血糖、D-二聚体水平,积极给予患者信心和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176例,统计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例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肺癌化疗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PICC置管期间是否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分为病例组50例与对照组1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穿刺次数、同步放疗、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肢体活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BMI≥25、合并糖尿病、腺癌、置管前D-二聚体>0.5 mg/L、置管肢体过度或缺失活动(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受多因素影响,需强化预防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以探讨防治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科住院的254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并发静脉血栓9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254例肿瘤患者中,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率是3.5%(9/254)例;9例并发静脉血栓中,肺癌5例,乳腺癌2例,食管癌、胃癌各1例;9例中7例拔除PICC管,2例予抗凝、祛聚、降纤等治疗后好转,无需拔除PICC管。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可能与其高凝状态、化疗药物、置管等因素有关;早期预见性的评估和判断静脉血栓的发生,预防性使用抗凝、祛聚药物及正确的护理等综合措施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拒绝接受PICC置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行化疗的90例恶性肿瘤病人根据化疗置管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浅静脉化疗,观察组在化疗过程中应用PICC置管方式,对两组治疗后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并分析导致PICC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化疗置管方式的满意度低于对照组(P0.05);PICC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导管维护不当、封管液选择不当、病人手臂过度运动、长时间置管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导管阻塞等。[结论]PICC置管方式成功率高,但是由于置管后易出现渗血、感染、静脉血栓以及静脉炎并发症,导致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拒绝接受PICC置管,从而影响化疗进程。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病人PICC置管治疗依从性,以顺利完成化疗周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84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8)。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6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 70%;发生位置为锁骨下静脉6例,腋静脉5例,肱静脉3例,颈内静脉2例;发生于PICC置管后2周7例,置管后2周~1个月6例,置管1个月后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合并糖尿病、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和(或) PICC置管史、活动度、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合并糖尿病、导管尖端位置、活动度、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处理,重视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早期护理干预防治PICC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防治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从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98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给予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的为实验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48例,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进行临床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7d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0%(5/50)和25%(12/48),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843 1,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1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60例患者中12例(7.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其与置管感染与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主要感染危险因素有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患者于化疗当日行PICC置管,并给予观察与护理。结果416例患者中14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3.4%;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3例2~10d症状逐渐缓解,1例溶栓治疗中发生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应在抗凝和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栓子脱落导致其他部位栓塞的征象。  相似文献   

11.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6例的预防性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宋洋  徐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32-6433
目的:总结PICC置管术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干预措施.方法:对116例PICC置管术的癌症患者在置管前、中、后均采取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性措施.结果:116例中仅有1例患者带管回家期问堵管,溶栓失败而拔管,其他均属正常拔管,无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结论:PICC置管术后对其易发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和预见性评估、正确的操作技术、对患者的全面指导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行PICC置管的413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置管期间血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13例患者置管期间发生血栓16例,占3.87%;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导管尖端位置、既往血栓病史,活动量少、肥胖、血红蛋白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 APTT)是出现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要重视肿瘤患者置管后血栓并发症,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和处理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nl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并发症,为置管前宣教和置管后护理提供根据.方法将9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2组,A组(n=52)采用PICC置管;B组(n=40)采用CVC置管,比较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断裂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肿瘤终末期、机体抵抗力差、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行PICC置管较为方便;需要长时间化疗.化疗间歇期需要适当活动,特别是乳腺癌术后术侧肢体需要锻炼的患者,以CVC置管为宜.行CVC置管时,正确固定、严格换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93例肿瘤化疗 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探讨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结果1693例患者中,有34例出现血栓,发生率2.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导管类型、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合并疾病、导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化疗药物、化疗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科化疗患者PICC导管增加了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决定患者置管前,注意评估患者的凝血指标是否适合置管,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及重视置管后干预和维护,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 PICC引起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 sertedce ntralca theter,PICC)实施化疗,在穿刺、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便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回顾6例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给予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6例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有效的护理,血管均再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导管、置管静脉的选择及专业护理是预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发生PICC置管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发生PICC置管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60例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静脉炎分为静脉炎组13例和非静脉炎组47例,对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职业、置管时机、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静脉、置管后活动时机、置管后屈肘、体力劳动程度、SCL-90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一次穿刺成功、受教育年限长、置管后3 d内活动、体力劳动程度低是PICC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化疗当天置管、职业为农民是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置管时机、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后的活动、受教育年限、体力劳动程度等与肺癌PICC患者的静脉炎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置管时机,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肿瘤患者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其中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患者疾病因素、导管因素、操作者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置管前全面评估、置管专业人员的培训、置管后正确的维护方法、PICC置管后的观察、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归纳了静脉血栓形成后所作的应对护理措施,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作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患者于化疗前日或当日行PICC置管,并给予观察与护理。结果:392例患者中7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1.79%,经溶栓、抗凝治疗后,2~10d症状均逐渐缓解。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抗凝和溶栓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栓子脱落导致其他部位栓塞的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癌症患者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需要长期输液和化疗的PICC置管120例癌症患者,自置管日起给予精心的观察和护理。结果:120例患者中8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经溶栓、抗凝治疗10 d后症状缓解,无1例发生栓子脱落引起重要器官栓塞。结论:癌症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是较严重的并发症,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后,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置管前心理评估及风险预判护理干预措施在肿瘤化疗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普外一科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44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常规操作流程给予相应日常护理,观察组在PICC置管前实施心理评估和风险预判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置管后4周的生活质量评分QOL、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AS、QOL量表评分无明显显著性差异,置管前观察组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置管后4周,观察组QO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置管前心理评估和及风险预判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置管前患者焦虑状态,确保置管过程顺利和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化疗过程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