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脱磷炉相关工艺研究以及与常规转炉冶炼时的主要技术指标对比情况。主要工艺有少渣高效冶炼工艺、底吹系统优化,底吹深脱磷工艺、底吹可视化工艺,转炉终点静止脱碳工艺。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脱磷炉终点平均磷含量为O.014%,常规转炉终点平均磷含量为0.019%,脱磷炉脱磷效果明显;脱磷炉石灰消耗控制在41.45kg/t,常规转炉石灰消耗控制在53.27kg/t;脱磷炉终点渣中平均TFe含量为11.73%,常规转炉终点渣中平均TFe含量为14.38%,脱磷炉金属收得率高;脱磷炉平均终点钢水残锰0.102%,常规转炉平均出钢残锰0.075%,脱磷炉合金消耗少;脱磷炉平均喷溅渣量为3.93kg/t,常规转炉平均喷溅渣量为13.23kg/t,脱磷炉过程控制平稳,金属损耗少;脱磷炉冶炼钢水终点碳氧积为0.002129,常规转炉冶炼钢水终点平均碳氧积为0.002659。脱磷炉控制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型耐候钢06CuPNilCr2镍铬较高的特点,从转炉热态模拟和真空精炼对其进行研发试验研究。转炉模拟试验顶吹氧气强度为3.0~3.3m3/(min·t),底吹氮气强度为0.02~0.05m3/(min·t),终点碳质量分数小于0.05%,温度大于1610℃。精炼试验真空度为0.06MPa,出钢温度为1620~1650℃,钢水成分达到06CuPNi1Cr2钢的成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苏小利  刘文飞 《炼钢》2011,27(6):31-33
分析了不同底吹流量和氮氩切换时间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得出采用吹氧量在70%进行氮氩切换的底吹模式或者通过小流量底吹氮(不大于0.077m3/(min·t))在吹氧85%切换的底吹模式,钢水叫(N)可以控制在30×10^-6以下;同时通过对冶炼过程和出钢过程的分析,认为转炉最好采用沸腾方式出钢,如果在出钢过程中需要加脱氧...  相似文献   

4.
安钢第一炼轧厂100t转炉于2004年3月26日建成投产,同步实施溅渣护炉工艺,新转炉炉龄达11397 炉。转炉炉役后期复吹的底吹流量达0.03Nm3/t.min,转炉复吹率100%,创全国新投产转炉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介绍了涟钢50t顶底复吹转炉,投产初期溅渣护炉的生产实践。经长时间的摸索,取得了护炉料单耗1.0kg/t,脱磷、脱硫率分别为83.6%和37.4%,复吹效果好,炉型控制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济钢第三炼钢厂120t转炉采用顶底复吹冶炼技术,底吹系统应用LD-KGC弱搅拌供气系统,采用集管式风口砖,氮气和氩气为底吹搅拌气体。与普通顶吹转炉相比,顶底复吹转炉具有吹炼平稳、冶炼时间短、可生产超低碳钢种(0.01%~0.003%C)和低磷钢等特点.金属收得率可提高1%.氧耗可降低8%。  相似文献   

7.
转炉冶炼终点静态控制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金侠  金宁德 《炼钢》2006,22(1):45-48
基于天津天铁冶金集团30t转炉炼钢实际生产数据,首先建立了转炉炼钢终点静态控制的吹氧量及矿石用量统计模型,其预测100个炉次吹氧量和矿石用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58%及10.4%。考虑到影响终点钢水温度和碳含量的因素比较复杂,设计了预测钢水终点温度和碳含量的人工神经网格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和257个炉次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模型训练,并对另外100个炉次的终点钢水温度及碳含量进行了预测,在终点钢水温度为1646-1698℃和终点碳质量分数为0.033%~0.128%的范围内,得到的终点碳温双命中率为55%。  相似文献   

8.
转炉内加锰铁脱硫的工艺探讨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转炉内加锰铁脱硫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在冶炼温度一定的情况下,(CaO)和[Mn]的提高以及加强搅拌,可以提高脱硫效果。根据入炉铁水含硫状况选择在终点前1min加入锰铁1.8-13kg/t,再吹1min并加强搅拌,可使转炉内加锰铁脱硫效率达到40%-60%,同时终点残锰量提高0.10%-0.50%,含锰合金消耗总量增加1-2kg/t。  相似文献   

9.
在150 t顶底复吹转炉上对氮氩切换工艺和全程底吹N2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采用全程底吹N2工艺,当底吹N2强度不超过0.032 m3.min-1.t-1时,出钢前冶炼终点钢液氮的质量分数为0.001 0%左右,与氮氩切换工艺相当。因此对于绝大部分钢种可以利用复吹转炉全程底吹N2的工艺进行冶炼,能够满足钢水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50 t顶底复吹转炉双渣法冶炼提钒后高磷铁水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全程底吹氮气(供气强度为0. 045 m3/min. t和0. 02m3/min. t),以及使用氩气底吹时钢水终点氮含量的对比试验,得出使用三种底吹气体的钢水终点氮含量分别为80 PPm、40 PPm、30 PPm,同时说明在氩站、连铸工序不宜使用氮气,这也是钢水氮含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转炉冶炼低碳钢终点氧含量,通过对转炉脱氧基本原理的研究,着眼于底吹系统的有效维护和对底吹效果的充分发挥,通过底吹模型和底吹风口的布置、底吹强度的选择、炉底炉衬砖的厚度控制、底吹维护制度的建立以及底吹"一对一"自主调节等手段,降低钢水氧含量,将转炉碳氧积稳定控制在0. 0020%,减少了钢中Al2O3夹杂,提升钢水纯净度。  相似文献   

12.
《炼钢》2012,28(5)
通过分析河北钢铁集团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邯宝炼钢厂250t复吹转炉冶炼高级别管线钢生产过程,提出了钢中氮含量偏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包括采用自动化炼钢减少后吹、提高转炉铁水比、转炉底吹低氮钢冶炼控制模式、钢包底吹氩操作控制和出钢过程防止钢水二次氧化增氮等措施。工艺优化后,降低了转炉钢水的氮含量,钢水氮质量分数平均控制在22.27X10-6。  相似文献   

13.
利用ANSYS Fluent软件研究了某钢铁企业100 t复吹转炉底吹透气砖分布对钢水的流场和混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吹透气砖位置不同时,转炉内钢水的流场分布也不同。在总吹气量(100 m3/h)相同的情况下,当采用双透气砖底吹气(每个透气砖的吹气量为50 m3/h)时,钢水的混匀效果优于单透气砖底吹气时的混匀效果,2块底吹透气砖对角布置时钢水混匀时间最短,为204 s,其次为4块底吹透气砖平面对称布置,钢水混匀时间为255 s。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采用“顶底复吹转炉-LF精炼一塞棒包浇注”工艺生产低合金Q345B冷轧用带钢。通过研究转炉项底复吹模式,改进LF精炼铝脱氧、钙处理工艺,选择合理的CaO—A120,-SiO2目标渣系,优化连铸保护浇注工艺,将Q345B钢种磷、硫分别控制在0.025%、0.010%以下,铸坯全氧稳定在40ppmvAT,提高了钢水洁净度,降低了夹杂物级别,满足了用户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魏国立  朱青德  胡绍岩  朱荣  冯超 《炼钢》2021,37(1):8-12
介绍了某钢厂采用底吹CO2工艺,转炉冶炼CSP中低碳钢过程的变化,探究底吹CO2的工艺优势,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借鉴.通过在120 t顶底复吹转炉进行底吹CO2工艺试验研究,分析了底吹CO2对钢水成分、炉渣成分、氧气消耗、钢中氮氧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底吹CO2工艺替代常规工艺切实可行,且有明显的工艺优势.底吹0.9...  相似文献   

16.
转炉方坯连铸工艺生产轴承钢,分析表明:加强熔池搅拌,使钢渣充分反应,控制转炉下渣量小于5kg/t钢,加强吹氩搅拌,控制LF顶渣碱度在2.0~2.5之间,w(FeO)+w(MnO)小于0.5%,可使轴承钢中全氧含量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260t转炉为研究对象,分析转炉复吹改造前后的冶金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改进底吹结构和溅渣工艺,转炉终点钢水的磷含量达到较低水平,钢水中氧和炉渣中TFe含量显著降低。在整个炉役期间,钢水中的[C]·[O]积都能达到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溅渣和调渣工艺,可保证转炉炉龄和底吹供气效果同步。  相似文献   

18.
150t顶底复吹转炉氮氩切换和全程底吹氮气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50t顶底复吹转炉上对氮氩切换工艺和全程底吹N2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采用全程底吹N2工艺,当底吹N2强度不超过0.032 m3.min-1.t-1时,出钢前冶炼终点钢液氮含量为0.0010%左右,与氮氩切换工艺相当。因此对于绝大部分钢种可以利用复吹转炉全程底吹N2的工艺进行冶炼,能够满足钢水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邯钢三炼钢厂100t复吹转炉上对不同底吹模式钢液氮含量的试验,研究了转炉工序对氮的控制水平。当底吹供气强度不大于0.04m^3/(t·min)时,转炉炉后钢包钢水含氮量可控制在(2.5~4.0)×10^-5,冶炼氮含量不要求小于7.0×10^-5的钢种时可采用全程底吹氮气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转炉底吹气体对钢水终点氮质量分数影响,研究了迁钢210 t顶底复吹转炉底吹模式对转炉终点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并基于钢液脱氮和吸氮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随着铁水碳质量分数增加以及终点氧质量分数降低,终点氮质量分数逐渐降低;在铁水条件、副原料、转炉终点、底吹流量以及过程操作一致条件下,随着氮氩切换时间节点延长,钢液增氮量逐渐增加。当切换时间节点为吹氧比56%以内,底吹氮氩切换对终点钢水氮质量分数影响较小,当切换时间节点为吹氧比高于56%时,终点钢水氮质量分数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