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肠解毒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以及对患者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增加清肠解毒汤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湿热内蕴证中医症状评分,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和IFN-γ/IL-4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湿热内蕴证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 治疗后两组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IL-4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血清IFN-γ水平及IFN-γ/IL-4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肠解毒汤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可调节Th1/Th2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内蕴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将96例UC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4 g·d~(-1),4次/d;曲安西龙片口服,10 mg·d~(-1),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内服方,1剂/d,2次/d;灌肠方,100 m L/次,3 h/次,1次/2 d;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病理积分、结肠镜积分和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2和IL-23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评分、病理积分、结肠镜积分和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22和IL-2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毒愈肠方内服和灌肠治疗UC湿热内蕴证可明显降低患者中医症状和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积分,改善病理和结肠情况,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L-22和IL-23水平相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荆芥连翘汤加减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免疫调节、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荆芥连翘汤加减内服治之,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测定肠黏膜屏障功能、免疫调节、氧化应激指标变化,评价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00%(36/40),与对照组的有效率70.00%(29/40)的相比明显升高(χ2=5.000,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均有所改善,D-乳酸、内毒素、DA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以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治疗后TNF-α、IL-8、β-E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IL-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AD 、LP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2,P>0.05)。结论:荆芥连翘汤加减内服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满意,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初步分析可能与纠正机体的免疫状态及降低肠黏膜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芍药汤加减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补脾益肠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芍药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脓血便、腹痛、腹泻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D-Lac、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汤加减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70-172
目的:探讨健脾愈肠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观察组给予健脾愈肠饮口服,1剂/d,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1g/次,4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评分、结肠镜检查评分、病理评分,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证候(腹泻、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评分、结肠镜检查评分、病理评分及血清IL-17、IL-23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主要证候积分、结肠镜检查评分、病理评分及血清IL-17、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愈肠饮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结肠镜检查评分和病理评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17、IL-2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愈肠煎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愈肠煎保留灌肠配合美沙拉嗪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IL)-17,IL-21的影响。方法:将120例UC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 g/次,4次/d,吞服勿咀嚼。综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愈肠煎,1次/d,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Baron内镜评分法评分;采用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对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进行评价;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进行治疗前后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1水平。结果:综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67%,综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Baron评分和Sutherland DAI疾病活动性指数评价均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组腹泻、脓血便、腹痛和腹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组IBDQ量表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及社会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17,IL-2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综合组血清IL-17,IL-2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愈肠煎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能减轻症状,控制疾病活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美沙拉嗪,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芩汤加减结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肠黏膜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6例,依据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颗粒治疗,4 g/d,分3~4次服用。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黄芩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善Mayo评分和肠黏膜组织TNF-α、IL-5、IL-6和IL-10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53/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9%(45/58),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腹痛、腹泻、血便和里急后重等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Mayo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肠黏膜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5、IL-6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芩汤加减可有效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活动期患者的肠黏膜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化毒愈疡方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4,10(IL-1,4,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85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另设15例健康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和泼尼松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秦灌肠液,观察组采用化毒愈疡方保留灌肠,每周连续5 d后休息2 d。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大肠湿热证和疾病活动度评分,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1,4,10和TNF-α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肠湿热证、结肠镜评分和活动性的Mayo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和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和I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4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毒愈疡方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UC能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活动,促进黏膜溃疡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抑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减轻UC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IL-10、IL-13和IL-17在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6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15例普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0、IL-13和IL-17水平,并与对照组13例正常人比较;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胃肠湿热评分,分析3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大肠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 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IL-1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湿热组与非湿热组溃疡性结肠炎间的细胞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L-17、IL-10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有关;IL-10水平与胃肠湿热证程度负相关,IL-17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正相关,IL-13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清舒治疗湿热蕴结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湿热蕴结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中药复方肠清舒;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两组均治疗28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肠清舒治疗湿热蕴结证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贺晨雨 《山西中医》2011,27(10):10-12,21
目的;观察清热燥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采用清热燥湿法中药汤剂;对照组77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内镜检查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4.3%(95%CI=76.5%~92.1%);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28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2.7%(95%CI=62.8%-82.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1478,P=0.031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清热燥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疗效优于柳氮磺胺吡啶,其收益为OR=0.50(95%CI=0.23—1.08),NNT=9(95%CI=4.12-101.20)。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66-968
目的 :观察荆芥连翘汤加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TNF-α及IL-2含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UC大肠湿热兼肺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口服荆芥连翘汤加减及美沙拉嗪肠溶片,西药对照组28例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3个月后对比两组血清TNF-α、IL-2含量的变化。结果:荆芥连翘汤加减能使UC患者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IL-2含量明显升高,其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芥连翘汤加减能明显调节溃疡性结肠炎TNF-α及IL-2水平,并使其趋向正常,发挥减轻炎症、调节免疫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曾微微  麦联任  张玲  吴红艳 《陕西中医》2020,(11):1548-1551
目的:研究健胃益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蛋白酶原等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CAG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后分别纳入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给予摩罗丹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胃益脾汤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胃镜下病理积分、胃炎分期评分、肠化生分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病理萎缩与IM积分、OLGA、OLG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主症:胃痛、胃脘痞闷与次症纳差、反酸、大便异常、倦怠乏力积分,胃窦大小弯、胃体大小弯、胃角病理萎缩与IM积分,OLGA、OLGI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健胃益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病理评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对肝细胞中miR-22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1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护肝片组及益脾养肝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3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构建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建模成功后,护肝片组行1 g/ml剂量灌胃治疗,益脾养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行不同剂量(0.3、0.6、1.2 g/ml)灌胃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肝组织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法检测肝组织miR-221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大鼠比较,其余建模各组大鼠毛色晦暗,动作反应迟缓,益脾养肝方高剂量组和护肝片组上述症状有所改善,模型组和益脾养肝方低剂量组大鼠各死亡1只。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建模各组肝组织结构均受到破坏,异型性增生细胞紧密排列,肝细胞胞质水肿。六组肝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护肝片组比较,益脾养肝方低、中剂量组均升高(P<0.05); 益脾养肝方各剂量组之间比较,益脾养肝方高剂量组均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且益脾养肝方中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六组肝组织miR-22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护肝片组比较,益脾养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升高(P<0.05); 益脾养肝方各剂量组之间比较,益脾养肝方高剂量组均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且益脾养肝方中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益脾养肝方能够改善肝脏功能,延缓肝癌癌前病变进展,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miR-221表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孙素芹 《山东中医杂志》2021,(5):482-485,490
目的:观察翁舌汤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翁舌汤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栓肛门塞入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肠黏膜征象积分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  相似文献   

16.
敬秀平  宋小平  刘珊 《陕西中医》2021,(8):1060-1063
目的:研究加味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炎症机制。方法:选取102例慢性UC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征象积分、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水平、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8%与74.00%,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征象积分、IL-8、TNF-β、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IL-13、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慢性UC疗效显著,可缓解中医证候和肠黏膜征象,改善肠道菌群,其机制与下调IL-8、TNF-β和上调IL-10、IL-1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太极悬灸联合祛湿强骨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祛湿强骨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太极悬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WOMAC量表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介素-1(IL-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超声指标[内侧外缘关节间隙(PJS)、内侧半月板突出值(MR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WOMAC量表评分、血清IL-1、MMP-13、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JS值较治疗前升高,MRD值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太极悬灸联合祛湿强骨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改善炎症反应和骨关节状态。  相似文献   

18.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制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客观指标评价体系.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造成湿热体质,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乙醇混合液灌肠诱发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观察大鼠证候、结肠病理学改变及血清白介素-6(IL-6).结果:模型大鼠出现粘液便、懒动、食欲减退等湿热证候,病理切片可见结肠粘膜出现明显溃疡、病理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IL-6明显升高(P《0.01).结论:采用饮食加化学刺激法首次成功复制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并拟定证候、病理及免疫三大指标体系,可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扶正平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致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扶正平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种类与数量,并测定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致炎细胞因子含量,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腹泻、脓血便、腹胀、腹痛、肢体乏倦、神疲少言等症状积分及总分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肠球菌、链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葡萄球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梭杆菌、大肠杆菌含量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链球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梭杆菌以及大肠杆菌含量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IL-4、TNF-α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平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致炎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