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人、兔结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结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最佳方法,研究其生长特性,为毒理实验及体外结膜上皮移植提供基础。方法分别用3种培养方法:(1)组织块培养法;(2)混合肖化法;(3)组织块消化后贴壁法来培养人、兔的结膜上皮细胞,观察细胞状态、不同部位的长生特性等,并尝试在羊膜、饲细胞层上培养建系。结果3种培养方法中,组织块培养法能获得较纯的结膜上皮细胞但生长缓慢,消化法能获得大量细胞,生长较快,但常常混有其它杂细胞,组织块消化后贴壁法获得细胞量较少。观察到来自兔、睑结膜及穹隆部结膜上皮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细胞量多,来自球结膜的细胞生长较慢。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人结膜上皮细胞K13染色阳性。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及混合消化法皆能培养结膜上皮细胞,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的方法。方法 兔眼结膜上皮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别种植于培养皿及处理过的羊膜上,培养2周,观察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 接种在培养皿的结膜上皮8天左右组织块之间可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单层上皮细胞。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生长较快,6天左右组织块之间可互相连接,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结膜上皮细胞CK13染色阳性。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是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的较好方法,种植在羊膜上可获得复层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结膜缺损的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右眼(10眼)为实验组,左眼(10眼)为对照组。术前2周取右眼穹隆部结膜1mm×1mm剪成0.5mm×0.5mm后种植于羊膜上体外培养;术中切除鼻侧结膜组织,实验组将结膜上皮植片移植于结膜创口,对照组结膜创口暴露。观察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6天左右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术后实验组角膜透明,结膜移植片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未发生排斥反应;对照组为瘢痕性愈合。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是治疗结膜缺损的一种理想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结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结膜上皮细胞不仅在体内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而且在体外培养同样表现出较高的繁殖活性。细胞接种后4 ̄5d即长成单层,紧密连接,细胞形态多为多边形,部分细胞显示类啤酒株外观。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可见丰富的微绒毛,显示出旺盛的代谢及分泌功能,为体外药物毒理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良好模型的组织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方法 将126例翼状胬肉患者(均为单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术前2周取其穹隆部结膜(1mm×1mm)剪成0.5mm×O.5mm大小后种植于羊膜上体外培养,术中逆行切除胬肉组织,再将培养好的结膜上皮植片移植于结膜创口,缝合固定.对照组68例,单纯切除翼状胬肉,暴露角巩膜缘.两组术后均行妥布霉素眼膏及滴眼液治疗,预防感染.结果 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8d左右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植片3d后开始呈透明或半透明状,1周时可见新生血管长入,植片与周围结膜逐渐融合,2周左右植片与周围结膜完全融合.术后随访1~2年.治疗组复发2例(3.45%),对照组复发23例(33.82%),两组问复发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6.3.P<0.01).所有患者眼球活动自如,未发生睑球粘连、疤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将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超微结构。方法:用胰酶消化法培养兔RPE细胞并传代。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原代培养的RPE细胞含大量色素呈多角形,传代的细胞透明呈梭形。电镜显示它们具有细胞极性,含黑色素颗粒、各种细胞器、细胞间连接复合体,与体内一致。结论:培养的大量细胞可用于RPE的体外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原代培养的兔结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为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探讨新的策略。方法制备原代兔结膜上皮细胞,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10、20、40、60μ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第3~5代结膜上皮细胞,分别于处理后24、48、72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此外,采用上述浓度姜黄素处理结膜上皮细胞24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20μmol/L以上浓度的姜黄素可以显著抑制兔结膜上皮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效果增强,随着时间增加抑制率显著增加(P<0.05)。此外,姜黄素作用24h后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原代兔结膜上皮增殖,姜黄素有可能作为抑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培养的兔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Dispase对兔眼RPE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免疫组化通过MNF116和s-100鉴定细胞纯度.将细胞接种于铺有laminin的Transwell滤膜上,观察到细胞融合后对膜切面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通过细胞ZO-1免疫荧光化学法了解紧密连接的形成情况.结果 成功培养了原代兔眼RPE细胞并且无其它细胞污染.透射电镜可见细胞表面有大量微绒毛并形成紧密连接.ZO-1免疫荧光化学结果可见细胞形态基本呈多边形,紧密连接基本形成.结论 兔眼RPE细胞能够用Dispase成功分离并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在体外培养鉴定恒河猴结膜上皮细胞,探讨结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的生长环境,为深入研究眼表疾病的发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取健康恒河猴结膜上皮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后进行鉴定.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免疫化学,以及RT-PCR技术进行鉴定.[结果]恒河猴结膜上皮细胞在24 h内从组织块爬出,上皮细胞成层状向周边铺展,平均7 d左右细胞可以融合成单层.原代培养生长的细胞以结膜上皮细胞为主,混杂有少许的成纤维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基本纯化为上皮细胞,无成纤维细胞混杂.原代和第1、2、3代的结膜上皮细胞,皆呈现细胞胞浆粘蛋白4和角蛋白4阳性.但是,原代的部分细胞呈现MUC5AC和角蛋白7染色阳性,第1代少数细胞染色阳性,而第3代细胞基本上未见阳性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RT-PCR检测,显示421 bp和632 bP明亮的特异性条带.[结论]对恒河猴结膜上皮体外取材培养,可以获取纯度较高的结膜上皮细胞,其生理特征与体内相同,可以在体外模拟类似的眼表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眼角膜、结膜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眼角膜基质及结膜成纤维细胞。结果 结膜成纤维细胞在培养10天以后可以形成单层细胞。眼角膜成纤维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2周后可形成单层;24孔板培养3d后细胞贴壁生长旺盛,10d形成单层。结论 眼角膜、结膜成纤维细胞组织块培养法是可行的,但在24孔培养板上眼角膜成纤维细胞比在培养瓶中贴壁快而且容易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兔眼结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结膜的生物学特性和结膜重建提供基础。 方法 分别用组织块法培养结膜上皮细胞和混合消化法培养结膜基质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方式和形态特征;收集第2代细胞,-80℃冻存。结果 兔眼结膜上皮细胞和上皮下成纤维细胞可以在体外成功培养,结膜上皮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成纤维细胞呈长梭形;冻存细胞1个月后复苏成功率达80%。结论 组织块法和混合消化法培养可成功获得结膜上皮细胞和上皮下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2.
四种气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四种不同的方法在培养气管上皮细胞中的异同,改进其培养技术,为组织工程气管提供种子细胞。方法:用两步酶消化法(使用0.1% Dispase 4℃消化18h后,用0.25%的胰酶37℃消化5min)、Dispase冷消化法(用0.1%Dispase 4℃消化18h)、胰酶温消化法(0.25%的胰酶37℃消化10min)和机械刮刷法四种方法分离、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测定分离细胞的数量和纯度。结果:两步酶消化法、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得到的气管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状态好;Dispase冷消化法得到细胞数量较其他方法少,其余三种方法得到的细胞数统计学上不存在差异。结论:两步酶消化法较其他方法所得细胞数量多、纯度高、细胞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兔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体外培养影响因素,观察OMECs细胞生物学变化的特点并寻找促进体外增殖OMECs的方法.方法 比较不同的表面消毒方法、不同的DispaseⅡ配制、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钙离子浓度的K-SFM对OMECs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 OMECs用2%碘酊表面消毒比使用1%聚维碘酮消毒能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选取45只1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酶消化法、组织贴块法、免疫磁珠分选法3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PMVECs,观察细胞形态学以及VIII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内皮细胞,计算各组原代培养成功率及从原代培养开始到首次传代所需时间,测定细胞纯度,MTT法绘制生长曲线。结果:3组原代培养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均能见到短梭形、多边形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III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免疫磁珠分选法组原代培养成功率及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原代培养至首次传代所需的时间短于组织贴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纯度显著高于酶消化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比于酶消化法与组织贴块法,免疫磁珠分选法原代培养小鼠PMVECs具有重复性好,分离速度快,细胞纯度高及活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2,rAAV2)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 对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rAAV2-EGFP 按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104、105、106 转染第2代兔结膜上皮细胞,转染后第1 、3 、5 、7日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EGFP表达情况,计算转染率。MTT方法检测rAAV2-EGFP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随着MOI值增大及转染时间延长,EGFP 表达效率逐渐增高,转染后第7~8日达到高峰并维持。MTT检测各MOI组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AV2载体可以介导EGFP 基因高效稳定转染兔结膜上皮细胞,并且对细胞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 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 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 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4种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长与增殖性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SCs ,分别在DMEM-LG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DMEM-LG+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DMEM/F12+10 ng/mL bFGF培养条件下贴壁培养,观察各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第4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各培养条件下的BMSCs进行细胞表面标志CD45、CD29和CD90的检测。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的 BMSCs 生长速度不同。加入 bFGF 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速度较单用 DMEM -LG 或DMEM/F12培养条件下更快(P<0.05)。 DMEM-LG+10 ng/mL bFGF的培养效果最佳,细胞密度高,生长状态良好。4种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及CD90,阴性表达CD45。结论短期培养过程中加入bFGF不引起BMSCs分化,DMEM-LG+10 ng/mL bFGF是较理想的BMSCs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并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学变化。方法:将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取下的前囊膜分割成小碎片,吸管转移至培养瓶底部进行原代培养,7—10d后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活体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存活并传代,但是其生存能力与供体年龄有关。传代后期细胞发生纤维化改变。结论:本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口腔粘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和方法 ,为进一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口腔粘膜组织奠定基础 ,同时可为口腔粘膜的生理、药理、毒理学及微生态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取刚离乳的雄性新西兰幼兔口腔粘膜组织小块 ,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 ,接种后静置培养 ,定期换液、传代。以相差显微镜每日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情况 ,细胞进行常规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查 ,并以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整个上皮细胞生长期内无成纤维细胞混杂生长 ,均为单一的上皮细胞 ,并证实为二倍体细胞。细胞可传11 13代 ,成活 5 0~ 60天。结论 :新西兰幼兔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可在体外进行培养 ,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增殖能力。这不仅为组织工程化口腔粘膜构建奠定了基础 ,而且为口腔粘膜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