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 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引起。NEC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NEC发生率为3.16%。胎龄小、体重低、胃肠道动力功能差及局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感染仍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最好办法。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何时恢复喂养需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母乳喂养对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重要性。方法 639例出生胎龄28~(+3)~36~(+6)周的早产儿中单纯母乳喂养组(亲乳母乳喂养,未添加强化剂)237例,以及单纯配方奶(液态早产奶)喂养组402例。比较喂养方式对体重增长,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出生胎龄28~30周早产儿日体重增长较快,喂养不耐受、NEC患病率较低,碱性磷酸酶较高,白蛋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ROP、BPD、院内感染患病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1~33周的早产儿母乳喂养组较配方奶组日体重增长快,喂养不耐受率低,住院时间短,碱性磷酸酶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EC、贫血、ROP、BPD、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白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4~36周早产儿不同喂养方式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出生胎龄28~33周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率的降低,住院时间的缩短以及NEC发生率的减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菲康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38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总结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Bifico)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6月,将住院的920例早产儿前瞻性按照配对条件、采用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除病因治疗、合理喂养外,治疗组加培菲康.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NEC的发生率明显降低(x2=9.346,P<0.01).结论 早产儿,尤其是合并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危因素存在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可以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值和优势化,对降低新生儿NEC的发生率,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NE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的752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包括2015~2020年极早产儿(建模集)654例和2021年极早产儿98例(验证集)。建模集根据有无发生NEC分为NEC组(n=77)和非NEC组(n=577),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极早产儿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利用验证集的数据对列线图模型加以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窒息、败血症、休克、低白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及配方奶喂养为极早产儿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模集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3(95%CI:0.715~0.952),验证集ROC曲线的AUC值为0.826(95%CI:0.797~0.862),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判别能力。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模型在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较好。结论新生儿窒息、败血症、休克、低白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及配方奶喂养是极早产儿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为临床早期评估极早产儿NEC的发生提供定量、简便、直观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住院期间103例早产儿NEC患儿病史、一般情况、喂养情况、有无并发症、有无预防应用谷氨酰胺及孕母妊娠期患病状况等.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胎龄、围生期窒息、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是早产儿NEC发生的危险因素,谷氨酰胺应用为保护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孕母妊娠并发症等无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避免NEC的危险因素,预防应用谷氨酰胺能够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双胎配对为基础,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生、仅1胎患NEC早产双胞胎的临床资料,比较NEC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本资料(出生体质量、产时窒息、出生顺序、性别)、危险因素(喂养情况、治疗措施、疾病状态)。结果 NEC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病前48小时内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高于对照组,生后1周内血红蛋白最低值、起病前最后一次输浓缩红细胞当日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喂养不耐受(P=0.018,OR=7.26,95%CI:1.40~37.77)、早期贫血(P=0.022,OR=10.21,95%CI:1.41~74.01)、NEC发病前48小时内浓缩红细胞输注(P=0.023,OR=16. 65,95%CI:1. 47~188. 09)为NE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喂养不耐受、早期贫血、NEC发病前48小时内浓缩红细胞输注与NEC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出生时胎龄小于36周的268例早产儿在生后7 d内行头部B超检查.并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30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脑损伤的发生率为48.5%,其中脑室出血116例,发生率为43.3%,脑室周围日质软化38例,占14.2%.轻度和重度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3.5%、13.6%.脑损伤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胎龄小、低出生体质量、窒息、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肺出血、低血糖、感染、低血压、凝血异常、胎膜早破以及宫内感染.结论 脑室出血以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避免或治疗引起脑损伤的因素,头部B超可对早产儿脑损伤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危重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新生儿生命.NEC的发生机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生儿期的感染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早产儿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未成熟,肠道固有免疫存在缺陷以及异常的肠道细菌定植均会导致早产儿NEC的高发生率.目前明确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措施是有限的,对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NEC发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缺氧、感染、快速超量喂养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常见危险因素。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低体重早产儿不当服用止泻、微生态制剂引发NEC、广泛肠坏死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早产儿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的胃肠耐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VLBW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出生体重≤l 500g的126例早产儿分成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对照组早期微量喂养早产儿配方奶,对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并发症及生长发育进行监测.结果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日、达全肠道喂养日龄、住院天数、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消化不良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2.81 d、25.76 d、37.95 d、23.8%、14.3%、6.3%、3.2%,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16.02 d、27.75 d、45.49 d、42.9%、30.2%、19.0%、1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深度水解蛋白,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近期生长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