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总结附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配伍研究,促进合理使用附子。方法:研究对附子的功效、药理、成分、常用配伍,用量等。结果:应用附子的合理性。结论:附子虽然毒性很大,但只要临床用药中配伍得当,煎煮适宜,因症施用,其临床疗效是显著的,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检索附子-瓜蒌临床同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分析探讨附子-瓜蒌反药同用的临床研究文献特征。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应用附子-瓜蒌临床同用治疗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报告的文献特征。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57篇附子-瓜蒌临床同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临床上附子-瓜蒌反药组合同用时,附子多以"制附子"入药,瓜蒌则多以生品入药;两者临床组合同用多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多制成"汤剂","内服(口服)"使用;附子"温助心肾之阳"的功效被提及的频率最高,而瓜蒌"宽胸利气"的功效被提及的频率最多。结论:临床上确实存在附子-瓜蒌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但这些临床文献研究之间异质性过高,无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因而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所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研究文献,至于临床上附子-瓜蒌反药组合是否能安全、有效、合理应用,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理论、实验与临床等多方面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3.
附子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毒性成分、超剂量使用、煎煮、药物配伍、炮制、服用方法、误诊误用、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避免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从以上因素入手,在医、药、患三方面给予重视。本文通过对附子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产生原因作一探讨,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乌头碱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附子与甘草和干姜配伍使用后的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与干姜配伍和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附子在与干姜和甘草配伍使用后,其内部乌头碱的含量明显使附子在单独使用时的乌头碱含量,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甘草或干姜与附子配伍使用,以达到时附子中的乌头碱含量降低,从而控制毒性的目的 ,保证临床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文献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雪春  宋苹  欧爱华 《新中医》2008,40(4):95-97
目的:以附子临床应用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开展附子的前瞻性研究及临床医生正确使用附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循证医学(EBM)原则,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进行有关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文献的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研究486篇文献,显示在使用附子时大多数中医辨证为虚寒证或阴寒证;附子的用法以传统煎汤内服最多;附子的最小用量为3g,最大用量为150g,最常用的剂量为10g;临床使用熟附子(包括制附片、淡附片、盐附子、黑顺片)最多.也有少数报道使用生附子内服;煎煮时间以30分钟和60分钟为最多.在486篇文献中有35篇(占7.2%)报道使用附子后发生了不良反应.附子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不良反应最短5分钟,最长15天;服用附子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可能与煎药时间不够、附子用量过大、炮制质量不合格、配伍不当、个体因素等有关,但由于报道内容欠规范、报道不良反应的文献数较少,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目前还难以判定引起不良反应的直接影响因素.结论: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由于既往缺乏规范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及不良反应报告内容,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因此,应制定规范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内容.不断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机制,科学、规范地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从而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又称心衰,为各类心脏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累积结果,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其病死率高、预后差。而附子配伍其他药物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方法,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报道中提示了多种可能协同配伍的机制。文章围绕附子及其复方在心衰中的临床应用案例、附子及其配伍抗心衰的相关研究、附子抗心衰的物质基础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系统揭示附子抗心衰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附子协同配伍应用的内涵阐述以及配伍应用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附子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中药的安全性是指导其临床应用的坚实基础。附子为"百药之长",具有多种功效,但对机体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毒性。附子以酯型生物碱为主要毒性物质基础,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毒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信号转导和能量代谢等。为提高附子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降低神经不良反应,本文基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从附子毒性物质基础、神经毒作用靶器官和神经毒作用机制3个方面具体阐述附子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仲景对附子和乌头的运用,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和乌头提供参考。方法:对《伤寒杂病论》30多条应用到附子和乌头方剂条下的说明及用法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仲景关于附子、乌头使用剂量的规律及注意事项。结果: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附子、乌头的使用是以出现"瞑眩"反应为最佳剂量,而出现"瞑眩"反应的剂量不是一个横定量,所以为了获得"瞑眩"反应,应采用少量递增的服法直至产生"瞑眩"反应为度。同时为了避免中毒,除了久煎、加蜜煎等外,体质强的人可多服,体质弱的人应少服;特大剂量,只能1次/d;煎剂用大量,丸剂应小量。结论:仲景关于附子和乌头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需要遵循的准则及注意事项,只要依法应用,则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附子、乌头发生中毒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回顾与评述《伤寒论》附子汤的源流发展、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概况,以期对附子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10.
杨慧  严芳 《光明中医》2013,28(2):397-398,429
本文通过对毒性药物附子的炮制、用量用法、煎煮法等方面,对附子的使用做了回顾性总结,旨在恢复古方剂量的大小。以古今医家对附子临床使用、效果分析等方面对附子的经方用量进行了分析,为探究附子经方使用量提供了依据,力求从总体中认识附子的炮制及经方使用量、疗效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附子质量生物检定方法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离体心脏模型建立附子生物检定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附子对心脏的作用,筛选检测指标,优化实验条件,从而建立附子生物检定的检测体系。结果:检测体系条件为: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装置,K-H液灌注,采用恒温、恒压、恒量的方法给药,以心率为判定指标。结论:所优化建立的实验体系符合附子生物检定的要求。本法有可能成为现行附子质量控制方法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2.
附子毒性控制的多因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整理了影响附子毒性的多个因素,指出控制附子毒性应从控制煎煮时间、把握给药剂量、规范炮制方法、掌握适应病证及合理配伍应用等多途径着手,并对其部分毒性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真武汤中附子、芍药不同配伍对大鼠肾脏炎症的干预作用,探讨"少火"、"壮火"的内涵。方法实验选用6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单克隆抗体1-22-3造成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干预方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缬沙坦组、高附低芍组、附芍等量组、低附高芍组。造模成功后持续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2周后处死大鼠,分别观察其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血清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附芍等量组、低附高芍组及缬沙坦组皆可显著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扩张,对hs-CRP、TNF-α、IL-6水平亦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附芍等量组效果优于低附高芍组,但仍逊于缬沙坦组,而高附低芍组反而加速疾病进展。结论真武汤附芍不同配伍对肾脏炎症具有抗、促炎效应。  相似文献   

14.
附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强心类中药,从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等方面,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有了较为广泛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附子药理及毒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杨洪涛教授在运用附子组方治疗肾阳虚证方面的经验。方法:结合文献及临床病例观察进行总结。结果:凡见附子证、附子脉、附子舌者,均酌情使用附子,疗效甚佳。结论:杨洪涛教授运用附子组方治疗肾阳虚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常态及虚寒状态小鼠体内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研究虚寒状态和常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浓度差异,分析不同机体代谢环境的差异,在代谢层面说明药物毒性发生与机体的代谢环境有关。方法:复制小鼠虚寒状态模型,连续给予附子水煎液14d,用HPLC检测第1,7,14天虚寒状态及常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浓度;同时观察小鼠的存活率。结果:附子水煎液对虚寒状态小鼠机体代谢起调节作用,给药14d后,其血药浓度恢复或接近正常组水平;附子水煎液对常态组小鼠的体内代谢环境存在扰动,给药7,14d的血药浓度均比第1天高;在14d的给药周期内,虚寒组血药浓度的变化范围小于正常组。附子水煎液灌胃后第7天及第14天,虚寒状态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态组小鼠。结论:常态及虚寒状态小鼠血药浓度的差异提示常态和虚寒状态小鼠的代谢环境存在差异,代谢环境在给予附子水煎液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附子在临床上产生毒性的剂量不同与机体的代谢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onite root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hereinafter “aconit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hysicians in TCM hospitals in Beijing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use of aconite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n decoction time.Methods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two-stage sampling.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among TCM physicians from TCM hospitals in Beijing between September 2020 and August 2021. The questionnaire mainly included general demographics, clinical backgrounds of TCM physicia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onite. The data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SPSS 20.0.ResultsA total of 387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385 were valid. Of the 385 participating TCM physicians, 331 (85.97%) used aconit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top three medical diagnoses treated with aconite were heart failure, diarrhea without cause, and chronic gastritis. The TCM pattern treated most frequently with a high dose of aconite was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and the TCM pattern treated most frequently with a low dose was spleen yang deficiency, while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was treated most frequently with a common dose of aconite. The top three common formulas were Sini decoction, Mahuang Xixin Fuzi decoction, and Zhenwu decoction. Hei Shun Pian was the most common herbal pieces of aconit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maximum dose of aconite was 15 g, that of the minimum dose was 3 g, and that of the common dose was 10 g. There w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decoction time and the dose of aconite. Most TCM physicians advised their patients to take medicine twice a day.ConclusionIn this study, we refined and quantified the use of aconite and enriche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onite besides its provisions in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18.
大黄对附子解毒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不同剂量大黄对附子的解毒作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将不同剂量的大黄与固定与固定取量的附子分别组方,采用单煎与合煎提取工艺,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大黄配附子合煎组方乌头碱含量低于大黄配附子单剪组方。单煎与混剪组方中乌头碱的含量均随着大剂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均呈线性相关。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大黄对附子的解毒作用随着大黄剂量的递增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附子及配伍对小鼠致死毒性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编号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附子水组、附子炙甘草组、附子干姜组,10只/组。通过预实验确定小白鼠死亡临界剂量,将附子浓度分别配制成半致死剂量1倍、2倍和4倍3种浓度。根据小白鼠体重30±5g预测胃容量0.5±0.1mL,浓度分别为1.03mg/mL、2.05mg/mL、4.10g/mL;预实验结果4倍浓度下为69.68g/kg。8~9时间段内小鼠大量死亡,由此界定小鼠致死剂量。将药物熬到沸腾,持续40min,最后浓缩到10mL。常规灌胃干预,将小鼠腹位固定于玻璃板上,将附子及配伍甘草、干姜水煎剂灌胃小鼠,根据体重不同灌胃剂量0.5±0.1mL。[结果]附子与干姜或炙甘草配伍可缓解附子对小鼠的致死毒性,炙甘草作用较干姜明显,心率和体温下降明显变慢,漏搏、早搏、倒置减少。[结论]高浓度附子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死毒性,附子与干姜或炙甘草配伍对附子的致死作用具有较强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