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矫正面部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对12例面部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应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联合局部皮瓣转移和局部黏连组织松解技术,矫正其组织缺损,自体脂肪颗粒注射3~4次,每次注射间隔6个月。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8~18个月,脂肪存活良好,面部形态改善良好,病变区皮肤色泽改善。本组患者术后均无血肿、皮下硬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矫正面部局限性硬皮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预估面部凹陷畸形软组织缺损量,吸脂或切脂获取脂肪组织,采用标准分离、纯化程序获取人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将干细胞与颗粒脂肪混合体,用螺旋推进注射器施行皮下软组织缺损区移植.采用面型观察、B超、MRI检查确定临床疗效.定期判定随访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本组共23例患者,术后随访1~24个月,未发现感染、硬结、皮下包块、囊肿或其他并发症.治疗后,畸形明显改善者14例,有效者9例.结论 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其操作方法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假体置入联合自体脂肪移植一期隆乳术应用于被覆软组织较薄患者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经腋窝切口分离出胸大肌后间隙,置入硅胶假体;从双下肢大腿部后侧脂肪堆积处采集自体脂肪组织,离心处理后均匀注射于乳房的各个区域,以达到良好的软组织增厚和假体覆盖,形成自然的外观和手感。随访期间对乳房的形态、假体的轮廓感及手感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本组173例患者中,除1例一侧乳房局部出现较明显的脂肪结节外,余均未出现脂肪液化、坏死等并发症;术后乳房形态、大小、手感和位置的满意率达92%。结论假体置入联合脂肪移植隆乳术,可防止假体轮廓显现,术后乳房形态美观、手感自然,在被覆软组织较薄患者中应用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平面硅胶假体置入同期联合自体脂肪移植复合隆乳术与单纯硅胶假体置入隆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2017年,对90例小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硅胶假体置入隆乳术,观察组采用硅胶假体置入同期联合自体脂肪移植复合隆乳术,同时评估所需移植的脂肪量。选择腋下或乳晕切口,假体置入双平面下,将纯化后的自体脂肪多层次均匀注射在乳房皮下脂肪层、乳腺后间隙、乳房内侧缘及新的下皱襞,半坐位观察两侧乳房的形态及对称性,根据两侧乳房大小不同来调整脂肪移植量。结果本组90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两组均达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观察组在乳房对称性、手感柔软度、假体触感及乳沟形态方面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房形态及上极饱满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例患者于术后第4个月发现,右侧乳房内下方触及花生米大小皮下结节。结论采用双平面硅胶假体联合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手术效果优于单纯硅胶假体隆乳术,且并发症较少,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3例行面部自体脂肪移植的求美者。选择大腿前外侧部、下腹部、臀部作为脂肪供区,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脂肪,再经提纯等处理后,联合适量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于面部凹陷处。结果:术后随诊6~12个月,无1例发生感染、血肿、不对称等并发症。术后,面部填充部位外观饱满、自然,皱纹明显减轻或消退,求美者对外形满意。结论:自体脂肪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移植操作简便,求美者痛苦少、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脂肪存活率得到提高,适合于面部凹陷的美容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及萎缩性瘢痕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面部凹陷性及萎缩性瘢痕患者采用自体脂肪移植进行治疗。脂肪获取、提纯及注射采用3M3L移植技术。每例自体脂肪移植1~3次,每次间隔3~6个月,综合评价患者术后面部轮廓畸形、瘢痕皮肤质地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1年,无感染、囊肿、钙化、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也未产生新畸形及新瘢痕。轮廓凹陷畸形得到矫正,瘢痕皮肤质地及色泽有所改善,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治疗面部凹陷性及萎缩性瘢痕可行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应用干细胞分离技术获取ADSCs,再从自体血液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将ADSCs和PRP混入脂肪颗粒中进行脂肪移植.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对77例求美者行凹陷部位的填充及面部年轻化、隆乳、隆臀治疗.结果 本组求美者77例,术后随访观察6~12个月,凹陷部位得到有效填充,皮肤老化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ADSCs辅助脂肪移植疗效可靠,移植脂肪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改善面部轮廓与面部老龄化的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40例年龄19~65岁面部轮廓欠佳或面部老化的患者,采用肿胀吸脂术于大腿或下腹部进行脂肪抽吸,获取的脂肪进行过滤、纯化、漂洗等处理,用16~22 G钝头注射针将经处理的颗粒脂肪注射到额颞部、泪沟、颊区、鼻梁、鼻唇沟、颏部、唇部、耳垂及面部其他部位。结果 随访3~18个月,130例一次手术即取得满意效果,10例行2次手术后达到满意效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总体满意率为93.5%,1例出现术后面部局部硬结,5例术后泪沟处肿胀时间超过2个月,半年后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蜂窝织炎或脂肪坏死发生。结论 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能够自然地重塑面部轮廓、恢复面部容积和改善面部老龄化,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的外观改善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9.
面部脂肪移植是面部容量恢复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面部脂肪被分割成很多独立的脂肪室,脂肪室内组织随年龄逐渐老化,深层脂肪逐渐萎缩而浅层脂肪肥大,临床上将自体脂肪以面部脂肪室的解剖为基础进行精准注射联合面部提升术应用于面部年轻化,效果较好,不仅使面部结实紧绷,而且面部容量增加,改善皮肤质地,使面部轮廓更加自然美观。本文对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面部年轻化术中开展面部除皱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 8月- 2 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拟行面部年轻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 组,每组4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面部除皱治疗,研究组采用面部除皱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 疗效、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指标优 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面部除皱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疗法开展面部年轻化治疗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皮肤状态,值得临 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干细胞的浓缩提取技巧及在面部填充治疗中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2017年对38例颜面部凹陷或组织缺容的就医者行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填充矫治,术后随访评价矫治效果。结果:38例就医者中,有33例接受了1次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5例进行了再次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时间为3~41个月,术后颜面部缺容及轮廓欠佳现象获得显著改善。未出现局部硬结、皮肤表面不平整、注射针孔瘢痕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术后就医者和医师对效果的总有效率评价分别为94.7%和97.4%。结论: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理想的面部年轻化治疗方式,严格遵照医疗规范及实验室提取脂肪干细胞的提取方法操作,可以有效提高脂肪干细胞的移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自1893年Neuber在一次德国外科会议上首次提出脂肪移植的概念后,脂肪移植开始在外科领域逐渐开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盛行,则出现了以脂肪颗粒形式获取脂肪移植物的简便方法。此后,临床医生报道了脂肪颗粒注射进行脂肪移植的较多病例。如今脂肪自体移植已被临床应用于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凹陷、半面部萎缩畸形、乳房缺损及小乳症,颜面部美容整形等领域。然而,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术并非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术后效果不佳,或术后改善的效果难以长期维持等,由此造成术后常需多次补充手术充填,从而影响了该方法的应用。其原因为术后存在30%~70%程度不等的吸收率和影响移植脂肪存活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f]体富血小板血浆一脂肪颗粒填充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体寓血小板血浆加自体脂肪颗粒,对35例面部凹陷患者进行填充修复。3~6个月后,用Fuzzy评判法(模糊评判法)对面部凹陷部丰满度、注射次数、手术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患者面部获得了一个相对对称且自然的外观,填充修复效果稳定,未见明显脂肪吸收。医患双方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有效这一隶属度最高。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面部脂肪移植,有助于脂肪仃活和减少脂肪吸收,填充矫治面部软组织缺损畸形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4.
自体真皮脂肪瓣游离移植矫治半侧颜面萎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真皮脂肪瓣游离移植矫治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体真皮脂肪瓣均取自下腹及髂腰部,切取范围为5 cm×11 cm~7 cm×20 cm.切取后游离移植,并配合Med-por假体植入、健侧下颌角外板截除移植于患侧、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自体脂肪颗粒游离移植等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5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进行综合矫治.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近期除1例患者出现部分脂肪液化经换药治疗愈合外,余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5例患者6个月至4年,面部外形基本对称,效果较满意.结论 半侧颜面萎缩应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矫治.自体真皮脂肪瓣具有供区组织量充足、成活率较高、供区隐蔽、切取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的研究与实践,探讨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观点。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面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应用在面部不仅能调整面部轮廓比例、恢复组织容量,还能改善局部皮肤质地,用于面部填充、面部年轻化等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目前在供区选择、颗粒脂肪采集方法、纯化处理技术等具体操作方面尚存在争议,但所采取的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的基本原则一致。结论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应用的临床经验很多,但是客观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指通过吸脂手术将患者身体某部位多余的皮下脂肪组织吸出,经过纯化、药物等相关处理后选择完整的颗粒脂肪通过注射的方式移植到需要进行脂肪填充的部位,以治疗软组织缺损或组织容量不足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和形态不美,包括面部萎缩、乳房增大、丰唇等。而用自体颗粒脂肪填充软组织的缺损或者容量不足,较传统的填充物质如透明质酸化合物等更接近于人体,不但降低了感染率,避免了免疫反应及排异反应的发生,而且脂肪颗粒组织来源丰富,容易获得,手术创伤小,因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1 颗粒脂肪移植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7.
真皮脂肪瓣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利用真皮脂肪瓣移植修复15例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结果:15例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充填术后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2年,除2例因真皮脂肪充填量不足而再次手术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真皮脂肪瓣移植是矫正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腹部、大腿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将抽吸出的自体颗粒脂肪经过提纯后超量30%均匀注射入面部及颈部标定的老化凹陷区域,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注射层次。结果:17例患者38个注射部位,脂肪移植量1~15ml(平均每个部位6.5ml)。除4例患者6~12个月后重复注射外,其余均注射一次。随访时间6个月到4年,效果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面部老化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持久。结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rava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矫正乳房局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39例乳房局部组织缺损、凹陷畸形患者接受Brava负压辅助自体脂肪移植治疗。在接受自体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术前1个月,患者按照要求佩戴Brava,每天佩戴8 h,直至手术当日。自体脂肪抽取处理后,分层均匀注射至组织缺损部位,同时以16 G注射器针头松解黏连。结果术后随访1~12个月,未发现脂肪液化、结节、钙化等并发症。术后效果满意度调查,37例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94.9%),1例对手术效果基本满意(2.6%),1例由于乳房畸形矫正不彻底而对手术效果不满意(2.6%)。结论对于乳腺肿瘤的局部切除后,以及PHAG取出以后形成的局部缺损凹陷,Brava辅助自体脂肪移植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便的自体脂肪颗粒纯化的方法,总结自体脂肪颗粒游离移植矫正颜面部外观缺陷的经验。方法应用一种简便的脂肪颗粒纯化技术以及脂肪颗粒注射方法对患者面部外观缺陷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结果脂肪颗粒的成活率为20%~90%,其高低与脂肪颗粒的损伤程度、是否进行了提纯、术后加压制动、注射部位的活动程度以及局部血运是否良好有关。大部分患者对外观的改善满意。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颗粒脂肪纯化和移植技术能提升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可有效地矫正面部外观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