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目的:分析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生存期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9年7月因脊柱转移瘤行初次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末次随访前已去世或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整体样本及常见的五种病理类型(肺癌、肾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瘤的生存时间,比较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不同分组间差异。并通过比较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与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的生存时间来判断这两种评分在不同分组及上述五种病理类型脊柱转移瘤中的预测准确性。结果:共2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末次随访时94例(42.5%)存活,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12~108个月)。纳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0个月(95%CI:22.1~31.9个月),1年生存率为67.4%。Tomita评分2~3分、4~5分、6~7分和8~10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0个月(95%CI:22.3~45.7个月)、41.0个月(95%CI:19.1~62.9个月)、16.0个月(95%CI:5.2~26.8个月)和12.0个月(95%CI:2.1~21.9个月)(P0.001)。改良Tokuhashi评分0~8分、9~11分和12~15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95%CI:11.6~24.4个月)、30.0个月(95%CI:16.2~43.8个月)和51.0个月(95%CI:33.2~68.8个月)(P0.001)。在所有患者中,Tomita评分可准确预测30.2%(57/189)患者的生存时间,改良Tokuhashi评分可准确预测32.6%(72/221)患者的生存时间。仅Tomita评分2~3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12~15分的预测准确性大于50%。在五种常见的病理类型中,Tomita评分对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改良Tokuhashi评分对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瘤的预测准确性相对较好,分别为43.5%和56.3%;二者对肺癌脊柱转移瘤的预测准确性最差,Tomita评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对其预测准确性分别为22.2%和26.3%。结论: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在整体上仍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生存时间等级的患者,但是不同等级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均比预测长。其对个体预测准确性仍不满意,尤其是对肺癌脊柱转移瘤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癌治疗决策与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癌治疗决策与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08例,男66例,女42例,年龄17~86岁,平均57.9岁。手术治疗44例,保守治疗64例。通过Tomit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分值分为4组,2~3分者为A组;4~5分者为B组;6~7分者为C组;8~10分者为D组,对4组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有完全数据者105例,截尾数据3例)进行统计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随访2~46个月,平均14.7个月。末次随访截至于2011年7月,有1例存活,失访2例,108例总平均生存时间10.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1年生存率31.48%,其中A组4例,平均生存时间24.7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1年生存率75%;B组18例平均生存时间15.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1年生存率66.66%;C组31例平均生存时间11.7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1年生存率48.39%;D组55例平均生存时间6.6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1年生存率7.27%。采用Log-rank检验对资料进行非参数估计对4组生存时间分析提示有显著性差异(P<0.001)。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存时间与Tomita预后评分呈负相关,Tomita评分分值较低者,其生存时间较长,预后相对较好,二者之间关系系数r=-0.5868(P<0.001)。结论:Tomita预后评分与脊柱转移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评分结果可作为脊柱转移癌保守或手术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556-1560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CTJS)转移瘤的手术疗效、生存情况以及影响转移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TJS转移瘤患者30例。共采用两种手术方式:12例肿瘤切除术;18例姑息性手术。采用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对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生存时间。对影响转移瘤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结果]肿瘤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姑息性手术组[(317.23±61.87) min vs(190.36±38.31) min,P0.05];肿瘤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姑息性手术组[(1 691.77±411.92) ml vs(1 011.13±223.68) ml,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ECOG评分均有改善(P0.05);26例术前脊髓功能障碍者,术后21例(80.77%) Frankel分级获得改善至少一个等级。肿瘤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21.00个月,1年生存率66.67%;其中5例原发肿瘤恶性程度中-低度、脊柱孤立性转移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44.00个月。相比之下,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5.50个月,1年生存率55.56%(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和内脏转移情况影响患者的生存(P0.05)。[结论]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和内脏转移情况影响转移瘤患者的生存。对原发肿瘤恶性程度为中-低度、局部控制好的脊柱孤立性转移瘤行肿瘤切除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方法:1981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男291例,女156例,年龄25~75岁,平均56.1岁.原发灶明确者340例,原发灶不明者107例.同时合并肺、肝、脑等重要脏器转移者215例.手术治疗183例,保守治疗264例.采用Tomita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为4组,2~3分者为A组,4~5分者为B组,6~7分者为C组,8~10分者为D组,对4组及不同原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3~92个月,平均23.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9个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者145例,中位生存时间4.4个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原发于肾脏者27例,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原发于其他部位者22例,中位生存时间5.1个月;原发灶不明者107例,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A组65例,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B组49例,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C组128例,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D组205例,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4组问生存时问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Tomita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mita评分2~3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恶性脊柱肿瘤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以我院63例初次诊断为恶性脊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总生存时间,包括失访、死亡例数,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期,采用Logistic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①58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1.4±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6.5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81.0%(47/58)、25.9%(15/58)、0%(0/58);②转移瘤、入院KPS评分、手术治疗、放化疗、CEA、CA15-3等因素与患者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③上述因素中,转移瘤、入院KPS评分≥75分、接受手术治疗、进行放化疗等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转移瘤、入院KPS评分、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是影响恶性脊柱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127例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方法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127例,随访发生手术并发症患者的预后情况,术后肾功能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1、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肿瘤特异生存率,不同病理分期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肿瘤特异生存率,以及不同病理分期生存率之间的差异.使用Karnofsky行为表现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结果 127例患者随访107例,随访率84.3%.平均随访23(4~51)个月.9例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预后良好.术后患者1、3年总生存率为95.6%、95.6%,无瘤生存率95.8%、95.8%,肿瘤特异生存率96.8%、96.8%.pT1~T2者3年总生存率,肿瘤特异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8.6%、98.6%;pT3a者分别为90.2%、85.6%、90.2%.pT1~T2与pT3a患者肿瘤特异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80分者占91.6%(98/107). 结论 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好;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其生存率与肿瘤病理分期相关;患者术后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制型节段假体重建治疗长骨骨干转移瘤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定制型节段假体重建治疗15例长骨骨干转移瘤骨缺损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NR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MSTS 93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肢体功能。结果8例存活,随访时间16~56(29.75±13.20)个月;7例死亡,随访时间12~44(23.86±12.24)个月。术后1年患者总生存率93.3%,术后2年患者总生存率73.3%。假体在体时间12~56(27.00±13.10)个月,假体长度6~13(9.73±2.15)cm。术后3个月MSTS评分24~29(26.87±1.55)分。NRS评分术前4~8(6.20±1.15)分,术后1个月0~1(0.20±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肱骨转移瘤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影像学无菌性松动,未明显影响上肢功能。结论定制型节段假体重建长骨骨干转移瘤骨缺损具有缓解疼痛明显、允许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保留较好肢体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5例157椎,术后1周观察骨水泥分布及有无渗漏情况,记录手术前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活动能力、脊髓功能及病椎高度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期间失访1例,共74例患者完成随访,患者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为(5.39±1.17)分、(3.28±1.41)分、(2.87±0.76)分、(2.91±0.68)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8.19±1.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活动能力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经X线复查发现共有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2.70%;PKP总有效率为97.30%,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脊髓压迫、骨水泥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KP能够迅速缓解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且能同时微创治疗多个病灶,增强病椎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颈椎转移瘤患者7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年龄23~78岁,平均56.7±12.5岁。其中单发颈椎转移20例,多发颈椎转移52例,主要责任节段:C1~C2 5例,C3~6 51例,C7~T1 16例,病程(从出现症状到诊断为转移瘤时间)15d~4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6例,C级23例,D级23例,E级3例。收集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别行肿瘤切除和姑息分离手术治疗。通过患者生存期评估患者预后,通过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术前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卡氏(Karnofsky,KP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颈椎转移瘤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原发肿瘤性质、累及椎体节段、是否多发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病程、术前是否放化疗、肿瘤切除方式等。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影响颈椎转移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后JOA改善率将患者分为优良组(改善率≥50%)和一般组(改善率50%),并进行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术前神经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是否多发转移、累及椎体节段、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e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ystem,SINS)评分等。结果 :手术时间50~230min,平均155.85±62.75min,术中出血50~1500ml,平均590.78±556.24ml。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缓解。术前颈椎JOA评分为8.44±5.22分,术后2周为12.35±4.82分,末次随访为12.96±3.82分,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Karnofsi评分为52.22±15.08分,术后2周为66.54±15.21分,末次随访为68.15±12.37分,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的Karnofs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患者中位生存期为740d(24.7个月)。经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性质(生长速度)和是否合并其他脏器转移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颈椎转移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表明,术前病程、术前Frankel分级和SINS评分对术后JOA改善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椎转移瘤患者,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转移病灶,评估脊柱稳定性,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早期手术的患者有更好的JOA改善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指导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疗. 方法 对1984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5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 ~283个月,中位时间48个月.计算5年、10年总体生存率,并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功能、受侵范围、转移部位、复发时间对预后的影响.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以上因素进行总体分析,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 本组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62个月,5年生存率44.7%,10年生存率11.8%.性别(P =0.649)、年龄(P =0.228)、初发或复发(P =0.217)对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无功能性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功能性肿瘤患者为3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29例多系统受侵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56例单系统转移患者为11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56例单系统转移患者中,骨转移15例(26.8%)、淋巴结转移10例(17.9%)、肝转移8例(14.3%)、肺转移7例(12.5%)、肾转移6例(10.7%)、肠道转移6例(10.7%)、脑转移4例(7.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77、28、14、26、8、19个月.肺转移、肝转移、肠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P<0.05).55例患者术后复查发现转移病灶,发现复发时间为4 ~ 65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复发时间在2年以内者预后较差(P=0.003). 结论 恶性嗜铬细胞瘤预后较差,生存时间与性别、年龄、初发或复发无关,与肿瘤功能、受侵范围、转移部位及复发时间有关,无功能肿瘤患者预后较好,多系统受侵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单系统受侵者.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淋巴结、肝、肺、肾、肠道和脑,肠道转移预后最差,单纯骨转移、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复发时间在2年以上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治疗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204例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其术后24个月随访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52例)、死亡组(152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预后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性质、疼痛、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KPS评分、骨转移时间、术后局部放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经COX回归分析,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KPS评分、骨转移时间较短、术后局部放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KPS评分、骨转移、术后局部放疗可作为老年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指标,针对以上指标采取预防性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组)。PVP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47.0±8.5岁,PVP+RFA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0±7.6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评价患者功能状态,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并应用Kaplan-Meier法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PVP组11.68±3.29个月,PVP+RFA组12.19±3.33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86±0.85分降至3.07±0.90分,PVP+RFA组从术前的7.67±0.96分降至2.96±0.94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疼痛明显缓解(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42.86%,PVP+RFA组为11.11%;PVP组肿瘤复发率为32.14%,PVP+RFA组为7.41%,两组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VP+RFA组为13个月,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RFA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可取得与PVP相似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早期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干转移瘤不同重建方式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24例股骨干转移瘤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52~70岁,平均(64.58±4.64)岁。股骨干转移瘤濒临骨折9例、病理性骨折15例。依据Mirls评分制定手术方案,其中,6例采用单纯髓内钉固定,9例瘤段切除或病灶刮除后髓内钉联合骨水泥重建,9例瘤段切除股骨干节段型假体重建。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PS评分)和MSTS评分评价临床结果,并随访记录生存情况。[结果]围手术期内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4例患者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00±7.08)个月。术后3个月,24例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KP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4例患者MSTS功能评分为(25.33±3.96)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2例、良6例、可6例。随访期间死亡15例,术后生存5~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1.47个月。所有患者截至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生内置物松动、断裂,内置物周围感染、病理性骨折等相关并发症,瘤段切除病例无局部复发表现。[结论]股骨干转移瘤患者采用恰当手术方式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01-2016-01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患者生存期,不同因素中位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7例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95%CI:4.8~16.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原发肿瘤类型、放疗、Tomita评分、术前运动功能、术后运动功能、原发肿瘤确诊至脊柱转移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原发肿瘤分化程度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年龄、受累椎体位置、手术类型、受累椎体数量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为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状态是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或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术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所有符合条件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原发肿瘤类型、肿瘤部位、术后生存时间.分为原发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两组.[结果]入选371例患者,其中原发组170例(45.8%),转移组201例(54.2%).原发脊柱肿瘤组中,男性101例(59.4%),女性69例(40.6%);年龄范围(10~81)岁,平均年龄(43.6±16.5)岁.转移性脊柱肿瘤组中,男性126例(62.7%),女性75例(37.3%);年龄范围21~87岁,平均年龄(53.6±10.5)岁.原发组中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最多,各35例,各占20.6%.转移组患者中肺癌、肝癌和甲状腺癌例数占前三位,分别为66例(32.8%)、42例(20.9%)、23例(11.4%).两组患者肿瘤侵犯部位及频率大体相近,但原发组肿瘤侵犯骶骨和寰枢椎的较转移组多.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原发组最短术后生存时间为14个月,最长为1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1.7个月,5年期生存率为50%;转移组最短生存时间为3个月,最长生存时间为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8.4个月,3年期生存率为37%.[结论]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脊柱肿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更广,且平均年龄更小.原发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远长于转移性组患者.手术治疗原发性脊柱肿瘤效果显著.对于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来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对症的姑息治疗,延长转移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命质量的关键在于针对原发肿瘤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联合应用病灶微波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27~71岁(52.8±9.7岁),单椎体受累43例,两个及以上椎体受累2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37例采用单纯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32例采用病灶微波消融灭活联合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前行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并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系统评估脊髓压迫程度,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脊柱稳定性。记录所有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记录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VA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通过Kaplan-Meier法评价所有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两组同时间点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36个月,中位时间A、B组分别为18个月和20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前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和ESCC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567±137ml,低于B组的690±90ml(P=0.02)。两组患者VA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比较术前和术后24h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2.84±1.30和2.45±1.01,术后3个月时SF-36评分为67.43±7.49,均优于同时间点B组(P0.05)。A组有89.2%(33例)、B组有93.8%(30例)的患者在术后脊髓功能得到改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体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B组无进展生存期优于A组(P=0.03)。结论:与单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微波消融灭活技术联合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不增加手术创伤和风险,并在缓解疼痛、提高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可视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12月,应用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例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9~73岁、平均54.5岁;病程4~37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8~36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胸背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分别为(7.06±0.85)分、(2.88±0.62)分、(1.81±0.54)分、(1.25±0.45)分,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前、3个月和6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43±1.26)分、(20.69±1.62)分、(23.62±1.20)分、(26.25±1.07)分,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分别为(68.9±3.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7例患者行单纯手术治疗,39例患者手术后辅以放化疗,术后随访2年。结果单纯手术组患者生存情况:生存时间3个月7例,3~6个月12例,6~12个月16例,12~24个月2例,24个月0例。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8.6%、5.4%、0.0%,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手术合并放化疗组生存情况:生存时间3个月5例,3~6个月6例,6~12个月10例,12~24个月11例,24个月7例。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1.8%、48.7%、17.9%,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脑转移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并辅助以放化疗,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骨水泥治疗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的安全性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前列腺癌晚期脊柱转移患者,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9月~2019年5月28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72.52±4.71)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3个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卡氏评分(KPS)、功能障碍评分(ODI)的变化情况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结果]骨水泥用量1.5~4 ml,平均(2.31±0.73) ml,骨水泥填充情况良好,均无渗漏,术后卧床时间平均(2.61±0.53) d。VAS评分、ODI评分术后1 d,术后1、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KPS基线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用量术后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的患者,骨水泥填充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作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