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场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主要是供离港旅客送行车辆停车落客的场所,是机场陆侧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是机场出发层车道边的基本参数,直接影响着机场陆侧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但现有的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够精确。本文对时空轨迹理论进行改进,量化影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因素,考虑等待行人穿行和车辆驶出停车位等待汇入行车道延误的情况,构建车道边通行能力评估模型;采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现场调研数据及监控视频数据进行算例分析,并与快速估计法、AnyLogic仿真法、时空轨迹理论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的时空轨迹理论法计算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与实测值的误差为0.38%,对比快速估计法、AnyLogic仿真法、时空轨迹理论法,本文提出方法的误差分别降低了127.73%、8.57%、11.06%,能够有效地评估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的通行能力,可以为机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合理确定机场出发车道边的布局模式及规模,支撑机场陆侧交通组织,保障机场建成后的正常运行与管理,提出一种机场出发车道边布局模式选取及车道边规模测算的研究方法。首先,梳理机场出发车道边常见的布局模式,分析不同布局模式的适用场景;其次,提出前期规划阶段的机场出发车道边规模测算公式与深化设计阶段的车道边容量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西安机场T5航站楼出发车道边的布局模式及容量分析案例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车道边的规模是机场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机场车流运行的畅通性和客流集散的效率。应用M/M/N排队论法及分析法对机场车道边的规模进行分析,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车道边规模分析进行验证,可为车道边规模的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机场陆侧交通系统,提出机场陆侧车道边的概念.分别以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为例,对出发层车道边客流特征及其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交通流特性,提出了采用容量限制的多服务台的排队(M/M/n/C/∞)理论,构建了出发层车道边需求规模控制模型,以计算实例了论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为机场陆侧客运交通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ETC使用率提升后对收费广场通行效率的影响,并提出合理车道配置方案,依托深圳机荷高速福民收费站车道布设和收费数据,建立包含跟驰和换道行为的收费广场交通行为模型,开发收费广场交通运行微观仿真平台。分别针对平、高峰时段,以ETC车道数及使用率为变量设计80组仿真方案,综合评价不同方案下收费广场通行效率。与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仿真平台对平、高峰时段交通量误差仅为3.46%和6.45%,为收费广场车道配置仿真分析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实验平台;未来ETC使用率提升至90%时,福民收费站最优车道配置方案为“4条ETC车道加 5条ETC/MTC混合车道”,此时高峰时段单车平均延误可降至2.93 s·veh-1,较目前的60.23 s·veh-1 降低95%。结合交通量、交通组成及ETC使用率开展收费广场车道合理化配置研究,可为收费广场设计、运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用单一值评价多因素多指标问题和评价方法中确定权重值较主观的问题,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机场车道边进行评价.首先选取四个关键性评价指标,并将车道边服务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然后建立灰类白化函数、确定聚类权、对聚类向量进行分析,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对象所归属的等级.文章选取3个不同时期不同机场航站楼车道边案例分别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7年的西安咸阳机场T2航站楼和天津滨海机场T1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较拥挤,而2015年的天津机场T2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整体服务水平较好.结果符合事实,表明该模型是正确、可行的,文章最后分析了验证结果出现的原因并依此给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车流运行特征,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延误计算模型;以周期时长、主预信号控制、逆向可变车道长度及饱和度等为约束,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和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交叉口信号配时双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选取南昌市某交叉口分析了其设置逆向可变车道后,在高、中、低流量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不同流量下均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减少延误,且更适合高流量交叉口;当高流量交叉口左转比例大于 20%时,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交通仿真是一种采用计算机数字仿真或半实物仿真方式的交通分析技术。利用VISSIM中跟车模型与车道变换模型,分析匝道车道数量与交织区的长度对方案通行能力产生的影响,建立微观仿真模型直观反应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对工程方案进行事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逐步优化工程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方案设计,降低工程风险。结合苏州中环快速路娄江立交工程实例,为特殊情况下的方案比选论证、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目的在于保证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条件下缓解进口道左转车辆的交通压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应控制的逆向可变车道方案.针对逆向可变车道的感应控制方案提出了参数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延误分析.利用VISSIM的VAP模块对感应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分别对定时控制以及感应控制方案进行了效益评价.分析了感应控制方案分别在不同流量以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方案在不同流量下均能使主路左转车辆的通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随着流量增大,感应控制下交叉口整体延误逐渐接近定时控制.当逆向可变车道所在进口道左转比例较高时,感应控制方案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出的方案能够保证交叉口整体通行效率的同时提高主路左转的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交叉口的时空利用率,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交叉口发生堵塞,会影响交通的有效运行。因此,如何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对城市的交通有重要意义。以南稍门十字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借助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调查其高峰时段的现状交通量、信号配时方案及车道功能的划分,研究交叉口优化配时方案和改善交叉口车道划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的减少车辆延误,提高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证明VISSSIM仿真软件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应用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为解决目前城市平面交叉口日趋严重的拥堵现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茹 《交通标准化》2016,2(2):53-58
为克服传统车道边容量评估方法应用于多航站楼机场时数据采集困难的问题,基于数据采 集容易、计算精度高的原则,利用时空消耗理论建立了车道边容量模型。首先,建立了单一车型 运行下的容量模型;其次,分析了混合车流运行情况,通过参数标定,建立了基于时空消耗理论 的多航站楼车道边容量模型;再次,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将模型应用于天津机场T1 和T2 航站楼 车道边,结果表明,目前天津机场车道边流量仅为其容量的1/3 左右,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最后,依据实际情况给出几点车道边容量提升策略。利用该模型能够在仅利用基础设施的基础数 据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多航站楼机场车道边的总容量,并能够根据时空消耗理论证明 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远大于私家车或出租车,机场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快速路系统是城市路网主骨架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通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常受制于瓶颈路段通行能力.在快速路隧道路段车道缩减情形下,分析隧道路段的道路条件,从交通检测大数据提取交通流时空分布特征,选用Greenshelds交通流模型,分车道标定模型.对比隧道路段与紧邻的普通路段各车道通行能力差别,评估隧道路段车道期望通行能力、运行通行能力;比较渐变缩窄与信号控制两种模式缩减车道的通行能力差异,提出兼顾通行量最大化与路权公平的信号控制改善方案.验证了:车道通行能力自内向外衰减;运行通行能力比设计通行能力低;提出的信号控制改善方案可提高通行能力3.4%.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客货运输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扩建为8车道或10车道的多车道高速公路,而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8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展开充分研究.本文研究了整体式、客货分离式和"长途+集散"式3种断面形式下多车道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3种横断面形式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借助VISSIM仿真平台进行各断面形式下的交通流运行模拟,运用所得到的一系列速度—流量曲线,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标定.本文的研究思想与成果,可以从通行能力角度为新建和改扩建多车道高速公路断面布设与组织形式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虹桥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规模论证与仿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对现有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车道边上落客特征调查数据分析.对规划中的虹桥枢纽车道边的适用规模进行建模论证.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不同车道边形式的集散效果进行评价,可为虹桥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提出进口道满足设置条件均需设置可变导向车道的假设,设计了一种各控制时段采用不同最优车道功能和信号控制组合方案的方法,使各控制时段交叉口的运行指标达到最优。以西安市友谊东路-文艺北路交叉口为例,采用该方法确定了研究时段的最优组合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4.8%,降低车均延误10.4%,有效地提高了交叉口的运行效率,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复杂路口是城市交通的瓶颈,合理的交通组织是提高复杂路口通行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分析几何特征、交通运行及管理特征出发,提出复杂路口交通组织优化流程和方法。以重庆市某复杂路口为例进行交通组织优化研究,利用SIDRAINTERSECTION交通仿真软件对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复杂路口进行交通渠化、信号配时结合的交通组织优化可以明显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交叉口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现有无信号交叉口支路通行能力模型的假设过于理想化与计算误差偏大的问题,针对无信号交叉口常见1车道与2车道支路的各种车道功能划分,基于可接受间隙理论与主路车头时距服从M3分布,分析了无信号交叉口支路大小车型构成混合车队的交通流运行特性,建立了各种支路功能划分车道的通行能力模型;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简化以加强实用性。研究表明:当主路车流量为600~1 000 veh/h时,该模型误差小于2%。  相似文献   

18.
虹桥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规模论证与仿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对现有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车道边上落客特征调查数据分析,对规划中的虹桥枢纽车道边的适用规模进行建模论证,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不同车道边形式的集散效果进行评价,可为虹桥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142-143
在交叉口设置左转待转区可以减少车辆延误、提高车道的通行能力,有效地利用交叉口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交叉口在规划好左转待转区之后,应对方案进行仿真,检验其设置的合理性及实现的效果。提出设置左转信号与预信号分别控制不同相位的车辆运行,并基于仿真软件Vissim验证左转待转区信号控制设计方案,并以某信号交叉口为例,进行模拟仿真,证明设置方案及仿真过程合理。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有关分车道行驶的方案,对不同车辆行驶速度特征进行的研究,以及对不分车道行驶和分车道行驶两种情况下的车辆运行状况进行的有效仿真,可为当前公交优先通行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