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发展和建设实践本体论美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践美学应当在本体论层面有所突破 ,由此 ,对美学学科本身的根本性质和基本问题的认识才可能有所拓展和深化。实践本体论美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 ,从“人生实践”这个角度切入 ,由是而确立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实践 ,广义的“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面对“实践美学终结论”的冲击,朱立元主张从实践存在论出发建构美学理论,初步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从实践的概念入手,认为实践原本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人生实践,应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和阐释实践。由此,实践美学应以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作为哲学基础,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着实践元素和存在论元素。其中实践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存在是审美活动的方式和终结目标。中国古人的实践体现了广义实践观,他们对人生的求索中体现了与自由相契合的精神实践。中国古代思想中尤其强调审美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即追求诗意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存在思想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强调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在这方面,中西是相通的。审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部分,是人们进入无差别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立元从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入手,充分肯定叔本华、克罗齐、弗洛伊德、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破除二元对立方面的功绩,并在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下.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阐释实践范畴,建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美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束缚,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对实践的理解上,他比朱光潜、蒋孔阳等人又进了一步,认为实践还包括个体感性生命的生存活动,即广大的人生实践,艺术活动也是人的全部人生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要求返回到人与世界最本原的存在讨论审美问题,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逻辑起点,把生存论引入实践美学,用生成论取代现成论,以此发展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5.
宋明美学以悖论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但在其认识论中却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造成这一悖论的直接原因是理学的修养学实践。这种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都是一种心理修养功夫美学。理学演变为心学 ,在心学内部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斥力结构或动力结构。正是这种斥力结构 ,理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并最终导致了理学修养美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世纪性难题。实践美学的狭窄性在于把美仅仅归结为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后实践美学把美学变成了人学,其狭窄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美是和感觉相联系的,是人的一种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美学研究的目的,是正确地认识审美现象,深刻地揭示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以便有效地指导审美实践。因此,美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对审美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自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成为认识论的代表。它纠正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也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认识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只有借助于这样的认识论,才能够认识和阐释复杂的美学问题。但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 ;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 ;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 ,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 ,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 ,因此 ,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20世纪以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后学”思潮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而且从它存在的根基上对其进行了颠覆,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代转型,实践美学积极融合存在论,用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等“后实践美学”直接从存在、现象、生命本身出发,力图超越认识论,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为根本的美学。不过,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用新思维来建构庞大的美学体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选》文体分类不仅是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也需要美学研究的补充,发掘其中蕴涵的审美精神:例如,“行旅”诗与“游览”诗的分别刻划出中国人既安土重迁又向往出离自由的审美情结;赠答诗的分类规定了后世表现、抒发友情的审美方式;“杂拟”类诗反映了中国人希古的审美心理等这些审美精神作为中国传统审美范式塑造着后人的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和审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的美学教育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审美想象力为目标。前者采取直观教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审美可感的形象;后者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即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审美想象。为此,语文教师自身的美学素养、人格和教学基本功决定了其在教学中实现良好的美育渗透。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王国维“古雅说”的研究中,传统的看法是以“古雅”为“风格”“技巧”“功力”或“艺术形式美”作为“古雅”的主要内涵,这些观念并不能反映“古雅”的本质,“古雅”是指以艺术符号的形式美为审美对象,以人在符合创造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审美内涵的一种审美范畴。“古雅”说揭示了艺术活动的符号性质,县有重要的美学意义。阐释王国维“古雅”说的独特观念,使它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对话和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意义,这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写意与写实绘画历来作为中西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中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同,追求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审美对象的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符合中西方各自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写意与写实绘画  相似文献   

15.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转化为主体间对话的哲学文化背景中 ,当代美学研究面临着中西方通过对话走向整合的趋势。在美学对话的重建与可能性基础上 ,通过中西美学异质性与互补性的比较 ,有助于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前景并克服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独断与形而上学 ,从而在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6.
胡骄键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30-31,39
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模式下,关的本质总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摇摆,这种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获得终极的关的本质,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中国美学的关键在对世内存在者非现成性维度的领悟。《华严金狮子章》作为华严宗的纲领性文本,正逐层地阐释着世间色相的因缘和合的非现成性维度,最后的涅磐透悟境界也正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7.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