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肾上腺毖质肿瘤的CT表现.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肾上腺基质起源肿瘤,其中髓脂瘤11例,脂肪瘤2例,囊肿3例,神经鞘瘤2例,血管瘤1例,淋巴瘤2例,回顾其各自的CT表现.结果 肾上腺髓脂瘤以女性多见(81.8%),右侧多发(81.8%),CT上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其内可见条形或片状软组织影(7/11例),多数元强化(10/11例);脂舫瘤均见于男性,位于右侧(2/2例),肿瘤内为均匀的脂肪密度,当肿瘤内脂肪发生粘液变性时,则可为软组织密度;囊肿均发生于左侧(3/3例).病灶内为水样密度影;神经鞘瘤均位于右侧(2/2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1例可见囊变影,增强后实质成分中度或明显强化;血管瘤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延迟期整瘤均匀强化;淋巴瘤单侧及双侧各1例.表现为肾上腺区巨大占位.境界不清.沿脂肪间隙侵及或包绕肾脏、血管等邻近结构.结论 肾上腺基质起源的肿瘤临床相对少见,但其CT表现多较具有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MEN-ⅡA)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病人CT资料,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甲状腺髓样癌:颈部CT平扫表现为甲状腺一叶或双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不清的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淋巴结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低密度;嗜铬细胞瘤:双侧肾上腺CT平扫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有完整包膜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肾上腺转移瘤40例,2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结核;CT平扫发现双侧肾上腺病灶86个,双侧瘤体大小不等,与肾上腺长轴一致;4个病灶瘤侧可见残存肾上腺结构;平扫呈实性密度40个,CT值25~55 Hu,呈囊实性密度46个,CT值10~35Hu。增强扫描32个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6个病灶呈不均匀逐渐强化,18个病灶呈厚环状强化,囊变、坏死区强化不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32例恶性脑膜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诊断率。结果:(1)32例恶性脑膜瘤分布范围为大脑镰9例,大脑凸面14例,后颅凹4例,矢状窦旁5例。(2)平扫CT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病灶或不均匀密度灶,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病灶内或可见极低密度灶,病灶内少见钙化征象,部分可见病灶临近颅骨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晰,可见结节样或分叶状增长,病灶内极低密度区无强化。肿瘤周围可见不均匀水肿低密度区。部分可见临近脑膜尾征。(3)32例恶性脑膜瘤平扫CT诊断6例,增强CT扫描诊断28例,增强CT扫描诊断率高于平扫CT(χ^2=7.192,P=0.000)。结论:增强CT扫描恶性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能够为恶性脑膜瘤的定性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总结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观察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6例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均匀较低密度,轻度强化;肾上腺血管瘤及肾上腺神经鞘瘤各2例,密度混杂,增强扫描肾上腺血管瘤不均匀明显强化,肾上腺神经鞘瘤呈轻至中度强化;肾上腺淋巴瘤4例,单侧或双侧较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具有延迟强化特点,肿瘤较大者周围血管可被包埋;肾上腺皮质癌5例,单侧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见肿瘤血管影及邻近脏器受侵犯、下腔静脉癌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征象.结论 肾上腺少见肿瘤各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诊断中的应用——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火  裴军 《新医学》2010,41(7):437-438,473,F0003
目的:总结新生儿肾上腺出血(NAH)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N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NAH患儿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结果:18例患儿CT平扫均显示肾上腺区单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均单侧发生。肿块位于右侧15例,左侧3例,大小10mm×8mm~41mm×50mm。肿块呈均匀低密度占位3例,高低密度混杂占位4例,均匀高密度占位1例,囊性占位10例。肿块边缘清晰,光滑。18例患儿CT增强扫描均未见肿块内容物强化,可见边缘强化5例,受压的肾上腺强化7例。随访7d~3个月CT复查示肿块体积较前明显缩小、密度降低4例,随访3个月时CT示血肿消失1例,余14例于10d-1年行B超复查,结果示肿块完全消失10例,肿块范围明显缩小4例。结论:螺旋CT平扫对诊断NAH有重要价值,结合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肿瘤等鉴别,影像学随访有助于NAH的确诊。  相似文献   

7.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自觉恶心,伴腹泻,无肿瘤病史.腹部CT:肝左叶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5 cm×10 cm,密度均匀,CT值约40 HU,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条片状不均匀强化,其边缘可见粗大血管影绕行,门脉期肿块持续强化,且范围扩大,延迟期肿块密度较正常肝实质略低,边界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8.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鹤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562-563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20例,采用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特征。【结果12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确诊率90%(18/20).其中19例为单发肿瘤,1例为双侧:肿瘤平均直径6.5(2~10)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所有病灶密度均匀3例,均为脂肪组织.病灶密度不均匀17例,其中以脂肪为主的3例.以软组织密度的骨髓组织为主3例,以脂肪、骨髓混杂成分的11例;肿瘤轻度强化14例.中度强化3例,无强化的3倒。【结论】CT、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诊断率高,有特征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术前均做CT平扫与增强,CT主要后处理方法有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诊断正确,瘤体平均直径4.5cm,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大部分清晰,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影,10例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9例呈多房性结节状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血供特征、瘤内成分及其周围脏器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确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睾丸精原细胞瘤CT特点.结果:12例精原细胞瘤均表现为单侧睾丸增大,大部分边界清楚,呈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6例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有分隔样强化.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特征及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腹腔镜或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的肠系膜脂膜炎患者30例,术前均行腹部MSCT扫描,其中12例行平扫+增强扫描,总结其MSCT影像特征,并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MSCT诊断准确率。结果术前MS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30例;30例肠系膜脂膜炎起自肠系膜根部,由肠系膜根部向两侧腹部生长,达小肠肠袢,且与周围腹腔和腹膜后正常脂肪组织界限较清晰;MSCT平扫见30例病灶呈不均匀脂肪密度增高影,12例增强扫描后未见明显强化;25例可见"假肿瘤包膜征";23例病变呈脂肪密度不均匀增高肿块样改变,可见纤维索条影及软组织密度小结节影,病灶血管周边脂肪密度正常,形成"脂肪晕环征";2例呈软组织密度肿块样病变,血管结构均被软组织病变包埋,未见明显"脂肪晕环征";1例周围肠袢回缩聚集,16例周围肠袢有被推移改变。结论肠系膜脂膜炎MSCT特征性表现为假肿瘤包膜征、脂肪晕环征,MS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r)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SFT的MSCT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CT平扫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探讨鉴别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搜集有完整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38例,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良性肿瘤体积一般较小,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强化可于肿瘤周边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区的肿块。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 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2例病灶位于右侧纵隔,1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盆腔。5例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梭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晰,肿块内见不均匀脂肪密度,4例可见假包膜形成;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轻度或中度强化,脂肪密度无强化。 结论 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甲状腺腺瘤38例,甲状腺癌8例。结果腺瘤平扫时低密度结节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有一定强化,其中22例显示瘤内强化结节、14例显示周边强化环。恶性甲状腺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结论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以及与组织病理学联系。方法:7例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局限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2例弥漫型为浆细胞型;局限型CT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轮廓清,增强后肿块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强化幅度接近主动脉强化幅度;弥漫型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密度欠均,边界欠清,周围脂肪层模糊,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部分结节呈不完全环形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型(透明血管型)术前可以明确诊断,弥漫型(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腮腺混合瘤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各类腮腺肿瘤的诊断指征,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制订正确手术方案。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32例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CT呈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者20例,手术证实为良性混合瘤;CT呈分叶、密度不均匀且内有囊性密度影、边缘较清晰者8例;CT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4例,均为恶性肿瘤。结论:腮腺混合瘤CT特点表现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匀,其中表现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边缘清晰者为良性,而病灶呈分叶状、或圆形密度不均匀、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模糊、轮廓不清者为恶性。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目前检查腮腺混合瘤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