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上采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是血管内溶血的指征[2].血站也采用邻甲联苯胺法检测储存全血血浆血红蛋白含量和储存浓缩红细胞上清血红蛋白含量,做为常规质量控制检查全血和浓缩红细胞质量的重要项目.近年来随着抗凝剂的改进、血液保存期的延长,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浓缩红细胞的大量应用,为保证全血与浓缩红细胞的质量,对全血血浆血红蛋白和浓缩红细胞上清血红蛋白的检测也变得更为重要[3].因此对全血和浓缩红细胞的抽检数量和抽检频率也相应增加,这就需要有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澳大利亚悉尼血站的Raftos J等[4]研究的改良氰化法具有以上的优点.此方法国内文献中尚未见报导.本文目的是把此方法介绍给国内同行,以提高血站质量控制工作水平,保证储存全血及浓缩红细胞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雷皖秋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62-1064
目的评价胶体金法溶血测试条在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应用可行性。方法按照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全血保养液为ACD-B时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0.29 g/L、全血保养液为CPDA-1时血浆中血红蛋白≤0.72 g/L和解冻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标准,用邻联甲苯胺和胶体金溶血测试条2种方法同时对50份标本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在50份标本中:25份含CPDA-1保养液的标本,邻-甲联苯胺法检测有4份标本血红蛋白含量>0.72 g/L,以血红蛋白≤0.72 g/L为标准,该4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均呈阳性反应,其余21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25份含ACD-B保养液的标本,邻-甲联苯胺法检测有15份标本血红蛋白含量>0.29 g/L,以血红蛋白浓度≤0.29 g/L为标准,该15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其余10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在50份标本中邻-甲联苯胺法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3份标本,以血红蛋白1.00 g/L为标准,胶体金试纸法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结论该法适合血站对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3.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血液采集和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有时会使红细胞破裂而释放血红蛋白。为了准确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笔者根据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在414nm附近有强吸取峰的原理[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方法直接检测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基质血浆(取5-10人份新鲜血浆,肉眼观察呈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及乳糜,生理盐水10倍稀释后,在380-500nm内检测吸收值<0.1的血浆作为基质血浆);0.9%的生理盐水(上海输血研究所);Hb储存标准液(用HiCN方法[2]测得标准血红蛋白浓度106g/L);2g/L邻-甲联苯胺溶液(…  相似文献   

4.
SAGM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游离血红蛋白 ( free hemoglobin,FHb)含量是血液制品、尤其是红细胞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 ,过高的游离血红蛋白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副作用[1 - 3] 。在血液质量控制标准中 ,对全血和冰冻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有明确的规定 ,而悬浮红细胞尚无明确标准 [1 ] 。在悬浮红细胞制备过程中 ,离心会对红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解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程度 ,笔者对常用的 SAGM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检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随机选择 48袋 2 0 0 ml全血 ,根据不同的离心条件分成 4组 ,每组 1 2份 ,制备 SAGM悬浮红细胞。同时取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前后红浆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的全血960袋,无菌留取每袋全血滤白前后及成品血浆标本,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统计分析2006年9~2007年8月间不同季节的红浆报废情况。结果1.98%(19)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滤白后全血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7.81%(75)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游离血红蛋白正常,滤白后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增高;夏季红浆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绪论红浆的发生源于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采集、储存、运输、滤白、离心等操作过程均可造成红细胞溶血而导致红浆发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完整的血液冷链系统,对血袋进行严格质控,尝试改变现有成分制备程序,可有效降低红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的方法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2009年11月~2010年8月随机选取40例对全血与悬浮红细胞的保存前与保存期末的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也对保存期末的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总量的测定.结果:全血保存前(30.1±5.3)mg/L与保存期末(137.5±16.2)mg/L存在显著性差异;悬殊浮红细胞保存前(96.3±19.2)与保存期末(395.1±52.4)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全血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总量(20.66±2.89) mg/袋与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游离血红蛋白总量(21.06±2.82) mg/袋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血清中游离血红蛋白的定量通常用改良联苯胺法。由于联苯胺的致癌性,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已禁止在临床实验室中使用。作者提出了一个以无色孔雀绿(leucomalachite green)氧化为基础的比色法。本法可以满意地代替测定血清游离血红蛋白的联苯胺法,而且,试剂没有致癌性。血红蛋白(Hb)标准液的制备将一份全血标本,用氰化高铁Hb法测得其平均Hb浓度,并稀释  相似文献   

8.
过滤前不同放置时间对少白细胞全血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过滤前放置时间对少白全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7—9月172袋全血按照血液过滤前放置时间按<3h、3h-、(4—72)h分为A、B、C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白细胞残余量检测,并对各组少白细胞血液每周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结果B、C组白细胞残余量较A组明显降低,且C组较B组WBC残余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白细胞全血在贮存末期4—5w,3组FHb均超出国家对全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标准要求。结论血液在采集后2—6℃放置4—72h后过滤白细胞效果最佳,但对于少白细胞全血贮存末期的血液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应密切观察,以确保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提高保存温度和延长保存时间后,对全血有效成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本中心从体检合格的l0例健康献血者采集的全血10袋200 mL作为研究对象.将每袋全血平均分成2份,分别于22℃保存8h和24 h,分别纳入对照组(n=10)和研究组(n=10).两组全血均分离血浆冰冻保存,并分离红细胞(RBC)悬液于4℃保存,检测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和保存期内RBC悬液相关质量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分离的冰冻血浆较对照组凝血因子Ⅷ(FⅧ)含量显著降低(t=6.459,P<0.05);RBC悬液保存至第1和7天时,三磷酸腺苷(ATP)和pH值显著下降(P<0.05),第14天起K+浓度显著升高(P<0.05),游离血红蛋白(FHb)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室温放置24 h不宜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对RBC质量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应适当缩其短保存期.  相似文献   

10.
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内环境保存于(4±2)℃冰箱中,对红细胞溶血情况的比较。方法取400ml全血20份,分成全血200ml20份,悬浮红细胞1U20份,每份分装6小袋,按0、7、14、21、28、35d贮存后检测2.3-DPG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H、K+浓度、Na+浓度、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结果悬浮红细胞与全血中K+浓度、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随着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Na+浓度、2.3-DPG随着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红细胞低渗透脆性逐渐增加,pH值呈下降趋势。悬浮红细胞中的K+浓度、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低渗透脆性在不同时间段比全血增高的更明显,悬浮红细胞中的Na+浓度、pH值、2.3-DPG在不同时间段比全血明显降低。结论制备悬浮红细胞过程中,血液经离心分离,其原有的内环境已被改变,对保存不同时间段的悬浮红细胞,质量下降要比全血迅速。  相似文献   

11.
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方案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制备全血质控物并应用于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血流变质控方案.方法 静脉采血,与输血用1号抗凝液(简称抗凝液)8:1混合;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全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每管3mL,置2℃~4℃保存.调节血浆量制备高,中,低值制控物.粘度计应用清洁程序并通过本底实验后,分别重复测定10次3种全血质控物150s-1,60s-1,和10s-1全血粘度(表观)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计算管间精度;测定正常人肝素抗凝血全血粘度,与中值质控物全血粘度曲线比较拟合度;分别以不同值全血质控液作监测,第1月为中值,其后为高值,第三个低值,测定以上6项数据,结果作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最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简称Hb),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 高、中、低值全血质控液重复测各项目管间CV%均〈5%;每月测定值CV%均〈5%;每月每1周与最后1周数据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室内Westgard多规则质控结果满意.结论 该法制备全血质控物成本低、简便,可保存3个月,可进行高、中、低值监测,配合应用仪器清洁程序和本底试验,应用于血流变室内质控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刘晓  许岚  谢如锋  夏卫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23-224,228
目的对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在保存期不同时间段溶血性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制定该制品溶血性指标在保存期末的内控标准,以保证提供临床合格的血液制品。方法用3家不同厂家的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对90例全血进行去白,制备成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分别在第0天、第7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对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3家不同厂家的去白滤器制备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其游离血红蛋白数值(g/L)在第0天、第7天和第35天分别为0.13±0.08、0.06±0.05、0.09±0.06;0.69±0.28、0.72±0.30、0.65±0.24和1.03±0.36、1.18±0.38、1.05±0.38。结论通过对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品在保存期不同时间段溶血性指标的检测,分析影响该制品溶血的因素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邻-甲联苯胺法(经典方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的基质效应及消除方法。方法以用生理盐水1 000倍稀释的Hb储存液(浓度为103.1 g/L)作为标准液,将此Hb标准液再用无Hb血浆分别稀释500、1 000、2 000、4 000倍(游离Hb理论浓度分别为206.20、103.10、51.55、25.78 mg/L),然后用经典方法测定游离Hb浓度,比较与理论值的差异。将Hb储存液分别用生理盐水(经典方法)、无Hb血浆(消除方法 1)、混合血浆(消除方法 2)1 000倍稀释作为标准液。经典方法和消除方法 1的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吸光度(A)值×标准液浓度÷标准管A值;消除方法 2的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A值×标准液浓度÷(标准管A值×混合血浆A值);消除方法 3操作同经典方法,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A值×标准液浓度×2.35÷标准管A值。测定40份标本,比较各消除方法的结果。在血浆中分别加入206.20、103.10、51.55 mg/L Hb,测定各消除方法的回收率。分别取6.25、12.50、25.00、50.00μg/L维生素C溶液4.5 m L,各加1.031 g/L Hb标准液0.5 m L,用经典方法测定回收率。结果采用无Hb血浆500、1 000、2 000、4 000倍稀释的Hb标准液的游离Hb测定结果分别为87.85、43.16、21.90、10.99 mg/L。40份标本采用经典方法、消除方法 1、消除方法 2、消除方法 3测定的游离Hb浓度分别为(7.99±4.90)、(18.61±11.42)、(19.18±11.77)、(18.77±11.52)mg/L;消除方法 1、消除方法 2、消除方法 3的结果均高于经典方法(P均0.01),但3种消除方法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方法、消除方法1、消除方法 2、消除方法 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2.54%、98.33%、100.98%、97.56%。采用经典方法检测Hb在6.25、12.50、25.00、50.00μg/L维生素C溶液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8.57%、98.17%、97.17%、95.16%。结论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Hb存在基质效应,3种消除方法均可消除基质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红细胞被破坏溶血后,血红蛋白呈游离状态释放到血浆中,称为游离血红蛋白。医学实验室采用隐血试验(或潜血试验)对临床标本中微量的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检测以用于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当机体发生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时,血管内的红细胞可发生异常分布或溶血,通过对相关标本内游离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游离血红蛋白检测是医学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标本类型主要包括粪便、尿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液滤白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升高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5月经不同方法制备去白血液成分时,因红细胞溶血引起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滤白后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导致的报废率分别为0.21%和0.39%;放置4℃±2C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后,立即过滤后分离制备的冰冻血浆和室温(≤26℃)平衡20~30min后再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报废率分别为0.86%和0.16%。结论血液采集后及时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放置4℃±2℃冰箱过夜的血液取出在室温(≤26℃)平衡20~30min后过滤制备的冰冻血浆,可以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造成的血浆报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PEG-SPA修饰对A、B、AB三种血型红细胞上A、B抗原的遮蔽效果及稳定性。方法采用合适浓度的mPEG-SPA修饰不同血型红细胞,并分别保存在O型血浆中以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保存在原血浆和MAP液中以测定游离血红蛋白。结果连续保存45d,显微镜下观察mPEG-SPA修饰的红细胞在O型血浆中未见凝集,在原血浆中保存21d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0.29g/L;在MAP液中保存35d时游离血红蛋白≤1g/L。结论在保存期内,经mPEG-SPA化学修饰的A、B、AB三种血型红细胞的抗原遮蔽效果稳定、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均符合临床输血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同一厂家的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型血袋,分别对全血采集后室温2h内和2~6℃冷藏2h后的全血进行过滤,比较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容量、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等指标。结果采集后室温2h内及在2~6℃冷藏2h后对全血进行过滤,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的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选用室温2h内的血液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鲜全血4℃储存时间不同后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全血采集后4℃冷藏储存,分别于全血采集当日(d0制备组)和第二日(d2制备组)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制备过程中白细胞残留量、血液过滤时间、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测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MCV、RBC、Hb数值,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pH值、K~+、Na~+、游离血红蛋白及血浆溶血率。结果 d0制备组和d2制备组的滤白时间分别为(7.67±1.95)min和(11.55±2.43)min,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分别为(305.21±21.95)mL和(311.11±21.08)mL(P0.05),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无差异(P0.05),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RBC和Hb的数值变化均无差异(P0.05),采血后即刻、d0制备前及d2制备前MCV值分别为:(89.37±2.57) fL、(89.68±2.74)fL、(90.30±3.25) fL(P0.05),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K~+、Na~+、pH值以及游离血红蛋白的数据无差异(P0.05),d0制备组血浆溶血率低于d2制备组(P0.05)。结论随着全血冷藏时间的延长,全血中红细胞体积增大,造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差异和血浆溶血率的增加。建议全血采集后冷藏储存10 h内完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质效应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生理盐水和新鲜血浆两种基质稀释血红蛋白储存标准液,加显色剂显色后,比较两者的吸光度(OD)值;观察以两种基质配制的标准应用液检测常规样品的结果差异.结果 在0.217、0.108、0.054和0.027 g/L 4种血红蛋白浓度下,生理盐水基质产生的OD值分别...  相似文献   

20.
血红蛋白过氧化物酶作用的血红蛋白测定法中许多常用试剂(联苯胺等),由于它们的致癌性,在常规实验室不受欢迎。近来有人提出色素原等非致癌剂适用于血浆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本文作者推出一种改进方法,使用非致癌剂氯丙嗪测定血浆血红蛋白,该法敏感、快速。测定试剂:冰醋酸,5mmol/L磷酸,250mg氯丙嗪溶于100ml 5.4mmol/L Na:EDTA;3.4ml 300g/kg过氧化氢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300μl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校正的Coulter计数仪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的全血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为标准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