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一、取心率的频率分布) (二、贝塔分布参数的确定) 三、保证质量能力的判断按现行质量标准,P_(x<0.75)不是判断取心率质量的直接指标;取心率的质量,取决于取心率小于75%的厚度8米左右的层段的有无和多寡。根据贝塔分布,我们可以算出估计频率P_(x<0.75)。但P_(x<0.75)的大小与不合格层段的有无和多寡有何关系?经研究表明,实际出现的不合格层段的比率hl/H与P_(x<0.75)之间不存在确定性的关系,但二者间的关系可  相似文献   

2.
西平铁矿深孔绳索取心钻探技术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绳索取心钻进技术已经广泛用于钻探工程中,深孔钻探采用绳索取心技术可大大提高钻探效率和钻探质量。结合西平铁矿对深孔绳索取心钻探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阐述了深孔绳索取心钻探过程中,钻孔结构的优化以及匹配合理钻具型式的重要性。还就泥浆体系和孔斜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钻探生产中,推行工序管理,就是对钻探生产的各个工序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从实际出发,根据其轻重主次,确定管理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产生问题的工序进行控制,消除异常现象,以保证钻探生产的正常进行。钻探生产中的管理点,是钻探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是影响质量、效率与成本的薄弱环节。通过设立工序管理点,抓住钻探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使影响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就能保证整个钻探工程的质量。1990年我队推行了钻探生产工序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某石灰石矿岩心钻探中,分别试验应用了硬质合金液动冲击回转取心钻进、金刚石回转取心钻进和硬质合金回转取心钻进,通过对比,硬质合金液动冲击回转取心钻进效率高、成本低、回次进尺长、取心率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沿海地区进行城市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区域性地质调查,主要的野外工作手段就是全孔取心岩心钻探,但江苏沿海地区沉积层厚度300~500 m不等,最深处800 m之多。在如此之深的巨厚沉积层中钻探取心、且取心率要求之高在江苏乃至全国没有先例。结合某钻孔的施工实例,从钻探设备的选择、施工工艺的确定、泥浆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江苏沿海地区巨厚砂砾层全孔取心施工技术,对类似钻探项目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区输电线路塔位区大多山高坡陡、植被发育、水源匮乏,导致钻探设备搬迁困难、用水不便,严重影响地质钻探工作开展。本文聚焦山区输电线路地质勘察工作需求,开展基于浅层钻探技术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引入了小口径(?46 mm)绳索取心技术,研制了新型高效的PDC钻头,优化了钻机提钻装置、循环系统、钻井液配方等,并在试验中得到验证。结果表明,无水钻进工艺适用于山区输电线路地质勘察,浅钻绳索取心技术可有效解决孔壁坍塌、钻进效率低等问题,升级后的钻机循环系统可进行钻井液循环钻进,通过优化钻井液配方可将取心率提高到85%以上,解决了山区输电线路地质钻探工作效率低、取心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绳索取心钻探使用卡簧取心简单方便,但是在取心钻进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因卡簧损坏而造成取心率降低的情况,甚至会打空管。影响了岩心采取率和回次进尺。并且卡簧消耗高,往往一个回次就消耗一个,直接增加了钻探成本。  相似文献   

8.
岩心钻探目的是为了获得地质资料——岩矿心,提钻取心是惯用方法,随着金刚石岩心钻探事业的迅速发展,升降钻具成为最花费时间的一项辅助工序。根据钻孔深度和钻进方法的不同,岩心钻探过程中,一般纯钻时间和升降钻具时间各占30~40%左右,尤其是钻孔越深,升降钻具所花费的时间越多;同时,它又是机械化程度差,劳动强度大的辅助工序,所以,减少辅助工序时间,增加纯钻时间,提高钻进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减少升降钻具时间。为此采用了不提钻取心钻进法,它又分为绳索取心和反循环连续取心。所谓绳索取心钻进,就是在钻进过程中,当岩  相似文献   

9.
大口径绳索取心钻进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φ127 mm绳索取心钻具在地质钻探中很少应用。介绍了大口径绳索取心钻探工艺在青海乌丽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绳索取心钻探技术在我国金属矿床的岩心钻探当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然而,在煤田钻探施工中由于其特有的复杂性及人们的认识等诸方面原因,使得绳索取心在煤田勘探领域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状态。近二年来,一部分施工单位对煤田绳索取心钻探进行了初步尝式,取得了喜人的效果,显示了绳索取心钻探用于煤田勘探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金刚石钻探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通常,大多数目的为金刚石岩心钻探的取心钻进,以便从岩心上获取地质资料,其中也包括一些专用的辅助项目;像单孔钻进后,造斜、多孔底钻进、钻孔测量、岩心定向,及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项目。这里将描述一些有代表性的钻探应用情形及影响成本大小的一些主要因素。不准备探讨特殊专门技术或个别场合专用工序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砂砾质松散沉积物粒径组成复杂,钻探取心率低,导致对沉积相和相界面的判别准确度不高。本文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建立了松散沉积层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井数据岩性识别模型,分析了训练集样本数量对模型识别准确率的影响,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岩性识别准确率高,且对训练样本需求量低,可以有效地弥补钻孔取心率不足的问题,并降低钻探施工成本。在松散沉积物调查中,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井岩性识别模型自动识别沉积序列具有可行性,是实现绿色勘查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多介质反循环复合钻探技术是一种将空气反循环连续取样和水力反循环取心钻探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的全新地质钻探方法。对该钻探技术的特点、研究过程、生产应用试验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我队在某煤田进行钻探,因该煤田含煤地层厚达一百多公尺,且为极端破碎松软之炭质页岩,煤层最厚达二十多公尺。在这样地层进行钻探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成了一个严重问题。使用单岩心管钻进效率虽高,但取心率很低,使用双层煤心管钻进,每个回次最多钻进0.8公尺便堵死了,每个小班只能钻进2—3公尺。使用阿列克辛科式取煤管钻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海海域分布着大量礁灰岩地层,这种地层具有原生孔隙大、压缩性强、容易变形、强度小等特点,因此易渗透、易破碎、易坍塌。在岛礁上钻探也常常出现断钻、垮孔、埋钻等事故。对于海洋礁灰岩地层钻探,不仅要克服陆地上面临的问题,还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海洋环境。为解决海上特殊地层取心困难问题,基于船载无隔水管钻探系统,开发了海上顶部双驱动联动隔水管钻探取心技术。该钻探取心技术方案在西沙海域4个不同的站位进行了海洋钻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实现高效率、高岩心采取率的海上礁灰岩取心目的,取心深度可达130.75 m,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地质装备》2015,(2):9
<正>2014年9月2日,上海海洋石油物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平衡波浪升沉的海洋第四系回转绳索取心器,在南黄海水深35m某处,由钻探船"勘407"完成孔深70m钻探全取心试验,取心直径76mm,粘性地层回次取心率达80%以上,样品无扰动,取心效果达到设计效果。取心器创造性地设置平衡波浪升沉机构,海试实现外管和钻头随波浪升沉离开孔底1m范围内,回转取心不受影响。相比国外依靠先进平衡波浪升沉技术建立海上回转取心方法,自主研制的取心器适用于平衡波浪升沉技术相对落后的简陋钻探船,能适应更为恶劣的海况钻探取心,大大降低施工成本。平衡波浪升沉的海洋第四系回转绳索取心器研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讨论了钻探施工技术在复杂地层中的应用情况,以求为未来钻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先简单讨论了影响复杂地层钻探质量的相关要素,包括地层条件因素、钻探工艺因素等;再对钻探施工技术在复杂地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讨论。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钻探施工技术能有效满足复杂地层处理控制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在开展钻探施工技术应用分析中,要重视对钻探施工技术实际操作方法的讨论,为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钻遇地层非常复杂,地层破碎、膨胀缩径,坍塌、掉块严重,多次出现卡埋钻等事故,同时复杂地层取心率偏低。WFSD-2孔在取心率很低井段,为补取岩心运用套管开窗侧钻技术;而在WFSD-4孔施工中,套管内出现卡钻事故,为绕障采用套管开窗侧钻技术。介绍了复杂事故井套管开窗侧钻从准备到实施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措施。套管开窗侧钻的成功应用为后续工程实施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对今后类似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阵地勘察中水平钻孔存在取心率较低的问题,通过改进普通双管钻具及钻探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岩心采取率,保证了勘察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钻探采取率角度讨论了钻探施工技术在铝土矿地层中的应用情况,以满足施工中为钻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生产。先简单讨论了影响铝土矿地层钻探质量的相关要素,包括地层条件因素、钻探工艺因素等;再对钻探施工技术在铝土矿地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讨论。从实际出发,利用钻探施工技术在铝土矿地层对采取率的有效控制,达到地质找矿的应用价值。对从事铝土矿工作而言,在开展钻探施工技术应用分析中,要重视对钻探施工技术实际操作方法的讨论,为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