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成骨细胞与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复合后在体内外增殖的研究,探讨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成骨细胞种植到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材料上,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扫描电镜研究成骨细胞在体外增殖情况;在体外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成骨细胞,并将标记的同种异体成骨细胞接种于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表面,复合培养1周后植入体内,采用免疫组化法,与体外检测孔对比,检测成骨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增殖情况。结果:MTT法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在材料表面不断增殖;电镜显示,体外细胞在材料表面及孔隙中附着、生长良好,存在接触抑制现象;成骨细胞与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复合后能在体内继续存活并增殖。结论: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对成骨细胞在体内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的细胞毒性实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吴一民  陈建庭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37-1737,1739
目的 研究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的细胞毒性。方法 将人成骨细胞与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浸提液复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单纯加细胞培养液。通过MTT法检测成骨细胞代谢活性;考马斯亮蓝测定细胞蛋白含量;金氏比色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 与人工骨材料浸提液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细胞增殖状况、蛋白质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材料对成骨细胞未产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的细胞毒性。方法将人成骨细胞与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浸提液复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单纯加细胞培养液。通过MTT法检测成骨细胞代谢活性;考马斯亮蓝测定细胞蛋白含量;金氏比色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人工骨材料浸提液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细胞增殖状况、蛋白质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材料对成骨细胞未产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脱钙骨和聚乳酸都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骨替代材料,观察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体外相容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12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完成。①材料制备:将人成骨细胞与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薄片复合培养。实验分为两组,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和盖玻片组。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每孔中加入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薄片1片,盖玻片组加入盖玻片1片。②实验评估:相差显微镜逐日观察成骨细胞的生长及贴附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后第2,4,6,8天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及附着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分析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对成骨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 结果:①成骨细胞的生长及贴附:细胞接种24h后,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和盖玻片组成骨细胞均完全贴壁。培养第2天,两组均开始出现细胞增殖;培养第4天,两组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周围的细胞继续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培养第6天,两组的细胞数量均迅速增多,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周围和培养孔周缘的细胞已连接成片;培养第8天,两组整个培养孔内的细胞均汇合成片,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②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及附着: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附着于材料表面和孔隙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并向孔隙内部长入,细胞形态以多角形为主。③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除接种第2天外,各时间点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组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盖玻片组(P〈0.01)。结论: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成骨细胞的贴附和增殖,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03在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取新鲜人捐献骨经脱脂、脱蛋白等理化过程,制成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为载体,载体表面经I型胶原修饰得到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将四环素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构建出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体外培养兔骨膜成骨细胞,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共培养。②实验评估:分别于1,3,5,7d取材,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测定两组材料的碱性磷酸酶活性,MTT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 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MTT检测结果表明,成骨细胞在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和增殖良好,在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较差。②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无细胞毒性。 结论:以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载体,进一步吸附四环素后构建的复合材料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通过观察成骨细胞在生物材料上的形态、测定成骨细胞在生物材料上的黏附率等方法,可评估生物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目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细胞-生物材料的观察和细胞-生物材料黏附率的测定,探讨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细胞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于2007-02/2007-09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SD乳鼠30只,2种支架材料分别是:复合海藻酸钠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的磷酸钙骨水泥以及卵磷脂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方法:取SD乳鼠颅骨成骨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与两种新型可降解生物活性支架材料进行复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细胞在生物材料上的黏附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接种于生物材料表面上的成骨细胞形态、黏附情况.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进行描述.结果:生物活性材料与细胞复合后,材料出现了矿化,同时在海藻酸钠,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钙骨水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上游生长形态良好的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生物卵磷脂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生物活性玻璃上的黏附率最高达到了95.2%.结论:从细胞形态和细胞黏附率上看,海藻酸钠/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钙骨水泥和生物卵磷脂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实践证明,有机和无机材料单独应用都不是理想的支架材料.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聚乳酸类复合材料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复合材料之一.目的:观察复合支架材料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的颅盖骨,采用改良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鉴定.然后将第3代细胞与聚乳酸,壳聚糖纤维、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硅酸钙、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羟基磷灰石-硅酸钙三种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培养3,6,9 d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材料周边的细胞形态,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和MTT法观察3种支架材料对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三种材料均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分化、增殖,而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支架材料较聚乳酸,壳聚糖纤维、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硅酸钙支架材料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效果更好,证实其生物相容性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自行研制的脱细胞基质猪肋骨作为支架材料,复合兔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其生物相容性、抗原性和细胞毒性进行观察。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脱细胞基质猪肋骨。体外培养兔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而后将试验分成3组进行。①成骨细胞组:将成骨细胞与脱细胞基质骨材料复合。②血管内皮细胞组:血管内皮细胞与脱细胞基质骨材料复合。③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组: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与脱细胞基质骨材料复合。④对照组:单纯成骨细胞。于培养1,3,5,7d分别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基质异种骨的生物相容性、抗原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材料对细胞周期和DNA含量的影响,了解材料对细胞有无毒性的影响。结果:①脱细胞基质骨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基质骨的骨小梁结构完整,骨陷窝空虚,未见细胞成分残留。②各组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3组细胞与脱细胞基质骨材料复合培养12h后,细胞在各组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均可黏附和生长。③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显示3组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大量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以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组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最多。组织学切片染色显示,各组细胞沿材料边缘紧密附着,细胞与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④各组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和基质分泌情况扫描电镜观察:3组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5d后,细胞紧密黏附在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相邻细胞间有突起相互连接。血管内皮细胞呈椭圆形,有角状突起,与材料附着紧密。其中,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组材料表面黏附大量细胞,并有较多胶原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组材料表面胶原形成很少。⑤细胞周期和DNA含量: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组1d,3dDNA合成期高于单独细胞组,无异倍体细胞。结论:脱细胞基质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极低的抗原性、无细胞毒性和致瘤性。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细胞在脱细胞基质异种骨中有很强的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进行。①材料制备:新鲜捐献骨(人),经脱脂、脱蛋白等工艺制成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以Ⅰ型胶原通过真空吸附法修饰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表面,构建出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②实验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骨膜成骨细胞分别复合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和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共同培养7d。③观察指标:分别于培养第1,3,5和7天取材,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形态及附着情况;用紫外/荧光/可见光高效分析仪测定成骨细胞产生的碱性磷酸酶活性;MTT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兔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及倍体水平。结果:①扫描电镜结果: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优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组。②碱性磷酸酶活性:生物衍生骨材料组低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0.019±0.003,0.038±0.004,P<0.05)。③细胞增殖情况:在培养第1,3,5,7天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成骨细胞A值均高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组(P<0.05)。④流式细胞检测生物衍生骨材料、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对兔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不大,各组细胞皆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未见异倍体细胞形成,胶原修饰后无细胞毒性。结论:以单纯生物衍生骨作为载体,其表面经胶原修饰后的复合材料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三维支架材料外消旋聚乳酸复合藻酸钙的生物相容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外消旋聚乳酸(PDLLA)复合藻酸钙(CAG)制备的三维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为进-步改善材料性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大鼠成骨细胞与PDLLA、PDLLA/CAG支架材料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将支架材料植入大鼠肌袋中,观察局部伤口情况,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复合支架材料在细胞贴壁时间和细胞活性方面均较单纯支架优良;两种支架材料在体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MTT法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加,各时间点PDLLA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5.091,-154.681,-72.194,-81.306.P&;lt;0.01);PDLLA/CAG组细胞数高于PDLL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7.156,-167.687,-84.900,-103.103,P&;lt;0.01)。结论:PDLLA/CGA是-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珍珠层人工骨与人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与珍珠层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为选择更好的骨组织工程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5/10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模压成型专利技术,将珍珠层粉与消旋聚乳酸制成三维多孔材料,孔径200~500nm。将制作好的材料切制成8mm×8mm×2mm大小的块状,乙醇及去离子水湿化,自然干燥,高温湿热灭菌后备用。骨髓基质细胞取自健康成年男性(自愿捐献)。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与珍珠层-聚乳酸复合人工骨共同培养。实验分两组:珍珠层人工骨组加入块状的珍珠层人工骨,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噻唑蓝法进行细胞增殖等指标测定,考马斯亮蓝法微量测定细胞蛋白含量。结果: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珍珠层人工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培养3d,珍珠层人工骨组和对照组蛋白含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39±0.02,0.37±0.03,P>0.05);培养7d后,珍珠层人工骨组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97±0.05,0.83±0.03,P<0.05)。③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7d时可见细胞在珍珠层人工骨周围密集生长。珍珠层人工骨组细胞生长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未见到细胞大量凋亡、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④扫描电镜观察,共同培养第7天,可见梭形骨髓基质细胞大量紧密生长在珍珠层人工骨表面,呈集束状排列,边缘部分细胞可见到伪足。结论:珍珠层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而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研究已经成功制备了硫酸钙,冻干骨复合型生物多孔支架,但其表面的疏水性不利于细胞黏附、增殖。目的:观察Ⅰ型胶原表面修饰对硫酸钙,冻干骨复合型生物多孔支架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于2007—10/200806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及山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应用Ⅰ型胶原进行表面修饰制备复合Ⅰ型胶原的硫酸钙/冻干骨复合型生物多孔支架。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原支架(对照组)和表面修饰后的支架(实验组)复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测定表面修饰后支架的亲水性:扫描电镜观察表面改性后的材料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分别使用MTT法、细胞蛋白质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对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后增殖与分化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面修饰后的新型多孔硫酸钙支架的亲水率高于原支架(P〈0.05)。实验组细胞的黏附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培养的不同时期实验组的细胞数量、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及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Ⅰ型胶原表面修饰后的硫酸钙/冻干骨复合型生物多孔支架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复合材料内部增加细胞黏附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或同骨组织羟基磷灰石成分相似的无机材料,可以改善材料的表面化学结构.过去的十几年,产生和发展了许多合成生物降解支架材料的新技术,虽然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在合成支架中时间尚短,但有着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众多优点,目前越发受到学者的重视.目的:以聚乳酸和同种异体骨粉为原材料,通过超临界流体技术合成复合型骨替代生物材料,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首先将同种异体皮质骨粉与聚乳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合成多孔复合型骨生物替代材料.将材料浸提液与成骨细胞系复合培养,体外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情况;通过材料浸提液皮内注射实验和材料肌袋内埋入实验,体内观察动物的致敏、组织炎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大体观察该种复合材料形状、大小、孔隙可控,孔径适中,有较好的硬度,体外实验表明细胞相容性良好,对细胞的增殖无毒副作用;体内实验表明材料植入动物体内未发生致敏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但无异位成骨作用.说明制备的新型复合骨组织生物材料在细胞学和生物相容性检测上可以满足组织工程支架和骨组织替代的要求,该种合成技术及多孔生物材料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背景:聚乳酸是经FDA批准可进入人体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因其表面疏水性强,与细胞亲和力差,所显示的生物相容性较差.目的:观察MC3T3一E1成骨前体细胞在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表面的黏附情况,评价改性聚乳酸的细胞相容性,并与聚(DL-乳酸)对比.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实验,于2007-06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材料与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聚(DL-乳酸)、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聚乳酸为自制;MC3T3-E1细胞株购自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细胞的方法,将MC3T3-E1细胞直接接种到聚(DL-乳酸)、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聚乳酸材料上.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黏附检测比较不同基底材料对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的影响.结果: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在马来酸酐及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膜上的增殖速率和黏附力大于聚(DL-乳酸)(P<0.05):细胞周期测定显示马来酸酐及丁二胺改性聚乳酸膜能促进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从G0期向S期和G2/M期过渡,细胞形态也较为成熟.结论: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乳酸和丁二胺改性的聚乳酸能促进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黏附、增殖,并促进其更迅速地从成骨前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比聚乳酸更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观察成骨细胞在生物材料上的形态、增殖和分化等项目,可评估生物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观察复合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h内Wistar大鼠的颅盖骨,采用改良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或普通羟基磷灰石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培养3,6,9d后,观察材料周边的细胞形态及支架材料对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较普通的羟基磷灰石材料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分化、增殖,证实其生物相容性更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珊瑚复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高全文  董绍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24-225,T003
目的:观察SD大鼠成骨细胞在珊瑚表面的贴附、伸展及生长情况,并探讨珊瑚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与细胞复合植入体内的最佳时间。方法:分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5d后加矿化液诱地培养,分化为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成骨细胞与处理过的珊瑚复合,通过细胞计数检测附着后的细胞生长增殖特性,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珊瑚表面的贴附情况。结果:细胞接种后,在材料表面贴附良好,继续增殖。结论:珊瑚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细胞贴附后继续保持成骨细胞的表型,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曾晖  杜靖远  郑启新  刘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70-4871,i007
背景:磷酸三钙陶瓷人工骨的主要成分与骨基质中的无机成分相似,可作为填充材料为新骨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但单纯使用磷酸三钙不具有骨诱导能力,因此提高人工骨的骨诱导能力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目的:观察鼠成骨细胞在体外与磷酸三钙陶瓷和钙离子混合培养时的生长情况,研究磷酸三钙和钙离子对成骨细胞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研究对象为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干预: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对生长于磷酸三钙陶瓷材料上的成骨细胞进行观察,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磷酸三钙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用体外不同浓度的钙离子(2.5~10mmol/L)作用于成骨细胞,通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分析测定钙离子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成骨细胞不仅很好地贴附于陶瓷表面,而且细胞的增殖活性未受到抑制。钙离子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无负效影响。结论:TCP陶瓷人工骨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成骨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接种前用红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将第2代已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上复合培养1周时细胞旱单层生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均匀红色荧光,复合培养2周细胞呈多层生长,并显示更密集的红色荧光。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复合培养1周,小肠黏膜下层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胶原覆盖;2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殖形成融合,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分泌大量基质,并分层。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生物衍生骨材料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还需验证。目的:评价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体外观察性实验,于2007-08/2008-01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医用组织库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山西省医用组织库生产的人松质骨;体外分离培养1周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经脱脂、脱钙、去抗原等步骤制备生物衍生骨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超微结构。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生物衍生骨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PKH26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在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骨材料上的贴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生物衍生骨材料的形态结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上的生长、增殖情况。②生物衍生骨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所制备的生物衍生骨材料呈白色,扫描电镜观察呈规则的疏松多孔结构,孔隙间有微孔相互连通。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可见PKH26标记的细胞,显示红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上附着生长,细胞形态呈梭型或多角形,与材料贴附紧密。结论:实验制备的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细胞毒性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表面的微观和亚微观结构对细胞的黏附与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利用纳米技术和三维造孔技术制备的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模仿了天然骨的成分与微结构特征。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的细胞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9/2006—12在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完成。材料;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由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健康成年志愿者自愿捐献,受试者对实验内容知情同意。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磷酸甘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复合培养14d。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Von Kossa染色鉴定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的细胞学特性。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其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细胞增殖迅速,10~12d左右即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7-9d即可传代。经诱导培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Von Kossa染色阳性,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构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共培养模型中,细胞可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表面良好贴壁。复合培养8d,分布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大量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复合培养14d,大量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生长,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突起连接。结论: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肢原骨适合种子细胞的贴附、生长和增殖,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