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陈枫教授“肝胃组穴”联合排刺法治疗痿证的临床经验。陈枫教授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非仅选取阳明经穴位而是重视阳明经穴位,挖掘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将“肝为罢极之本”与“治痿独取阳明”两痿证相关理论精华相融合并联系临床,创“肝胃组穴”(陷谷、足三里、下巨虚、曲泉、太冲),以此为主穴联合足阳明胃经经筋排刺法,同时强调辨证,治疗结合患者病情变化选取少许配穴,临床30余年治疗痿证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3.
羊肠线穴位埋藏治疗银屑病取穴:主穴~~肺俞、灵台、肝俞、脾俞:配穴~~曲池、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太冲。每次取2~4穴。器械:医用埋线针,镊子,0~3号羊肠线,5~10ml注射器,6~6.5号针头,碘洒,洒精棉球,紫药水,1%普鲁卡因,无菌纱布,胶布...  相似文献   

4.
一、主穴:合谷、少商、太渊、尺泽、四缝。二、手法:基本均以泻法。一般推“三九”,泻“三六”。少商放血,四缝刺出黄水。病例介绍: 例一:李××,女性,五岁。门诊号2136,1962年8月14日初诊。患儿发病已近壹个月,初起发热咳嗽,曾服中药,热度已退,惟阵发性咳嗽有鹭鹭鸣声,痰涎多。诊断为百日咳。当即针刺合谷、太渊、曲池、尺泽、丰隆、肺俞、脾俞、四缝等穴。第二日症状减轻,咳嗽亦少,针刺穴位同上(除肺俞、脾俞用补手法外,其他各穴均用泻法)。第三日症状大减,无痰涎,针刺穴位减脾俞、肺俞、丰隆。共针刺六次,症状消失告愈。例二:倪××,女性,三岁。门诊号6101,1962年8月8日初诊。患病已多日,阵发性咳嗽,呕吐,痰涎多。诊断为百日咳,服药未见减轻。经针刺太渊、尺泽、四缝、肺俞、脾俞、少商等穴。次日咳嗽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针刺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肺俞、肝俞穴。结果:总有效率97.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眩晕,通常称为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气血不足所致眩晕的发生是,因心脾亏损,气虚血虚,不能上充髓海所致,临床上用针灸疗法可得到较好效果。治法:补气养血。取背俞、任督脉、足阳明经穴。针用补法,可灸。针灸穴位:脾俞、膈俞、百会、关元、足三里、气海等。辨证分析:病因气血不足,治宜培补后天之本。脾俞能补益气血;足三里能运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资生化之源;百会、气海属任督两脉,二穴能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  相似文献   

7.
针刺背俞穴治疗老年性便秘45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取肺俞、脾俞、肝俞等穴,对照组42例以中成药麻子仁丸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提示:针刺背俞穴肺俞、脾俞、大肠俞等穴对老年性便秘具有益气养阴、润肠通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穴力的发现者马场白光曾表演并讲解了用电子计算机联动经穴力测定仪进行经络诊断的方法。他测定了一名患者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六个俞穴的经穴力,结果左、  相似文献   

9.
王寅森  陈灵巧  林良才 《新中医》2024,56(6):105-1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成人寻常型银屑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2年1月—2022年1月针灸治疗成人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临床文献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运用SPSS Statistic26.0及SPSS Modeler14.0等数据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1篇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穴位处方112张,涉及腧穴73个,治疗方式排名前3位的是针刺、火针、刺络拔罐,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腧穴为肺俞、膈俞、曲池、血海、肝俞,特定穴以背俞穴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手阳明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两连线关联群是肺俞-脾俞,三连线关联群是曲池-三阴交-血海,四连线关联群是肺俞-肾俞-脾俞-肝俞。对使用频次≥5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3类。第一类为阿是穴。第二类可分为2组,百会、外关、委中为一组,心俞、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一组。第三类可分为2组,阴陵泉为一组,其余穴位为一组(包括曲池、三阴交、血海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②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③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④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 胆石症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据统计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此病。《针灸学简编》一书曾谓肝俞穴有舒肝利胆之作用,脾俞穴则治黄疸等症。而梁门穴有缝脾胃助运化的作用。期门穴有疏肝理气之功能。此外,有关肝俞、脾俞、期门、梁  相似文献   

12.
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4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治疗组取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12服艾司唑仑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阳明经穴治疗黄褐斑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5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口服VC300mg/d,3次/d,3%氢醌霜,外涂黄褐斑表面,2次/d。治疗组45例取合谷,天枢,足三里为主穴。气血不足加取脾俞,肾俞,补法,以强气血生化功效;气血瘀滞加取膈俞,血海,用平补平泻以强活血化瘀之功;阳明腑热加取曲池,内庭,用泻法,以强泻阳明经腑之热。1次/d,遇经期暂停针灸,两疗程间隔1周。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22%。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阳明经穴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治痿独取阳明"既是历代医家论痿治痿的理论基础,又是后世临床各科治疗痿证所属范畴内各类疾病的基本法则。痿证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发性肺纤维化属于肺系疑难病症之一,中医临床学者多从肺痿论治。故基于"治痿独取阳明"论治特发性肺纤维。  相似文献   

15.
臂臑穴乃临床常用穴,除用于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瘿瘰、目疾等.本文通过古籍溯源并结合临床实践探究其主治规律及作用机理,从臂臑穴具有一穴多名、多经交会、标本所在等特点究其穴性.因该穴为手足太阳经及阳维脉交会于手阳明经之处,且为手阳明经脉之本部所在,故被赋予独特的穴性,穴性特点决定了其善泻阳热以助津行、标从本治以疗目疾、行气散...  相似文献   

16.
例1.刘×,男,12岁。1985年1月9日诊。两月前患儿突然发热,咳嗽,咽痛,吞咽困难,渐至声音嘶哑,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现症:两足痿软,行走无力,面色萎黄,咳嗽无痰,咽喉干燥,胸脘痞闷,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肺热津伤兼有湿热郁滞之痿证。治当取阳明经穴为主,兼取胆、脾之经穴以泻热除湿。处方: 1.悬钟透三阴交、足三里、梁丘、环跳。  相似文献   

17.
周胜和 《光明中医》2004,19(2):30-30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原合穴的理论针刺腰背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针刺方法根据腰背痛的位置查是何脏腑之俞穴 ,如痛在手三阴背俞 ,针其手三阳经的原穴 ;如痛在手三阳背俞 ,针其下合穴 ;如痛在足三阴、足三阳背俞 ,皆针其阳经的合穴。例如 :肺俞疼痛针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 ,如痛在肝胆经背俞则针胆经合穴”阳陵泉” ,大肠俞疼痛针上巨虚……余皆类推。其针刺手法用平补手泻法为宜 ,以达调和之机 ,留针 3 0~ 5 0分钟左右 ,每10分钟捻转行针一次。2 理论探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相似文献   

18.
背部腧穴的分布与脏腑关系探析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雪勇倪秀冬在背部腧穴中,五脏背俞穴的分布与内脏的关系最为明显。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独取阳明”治疗痿证之肺胃津伤证的疗效。方法:对30例痿证患者根据“痿证独取阳明”治则,予以针刺疗法对30例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临床效果予以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41例占13.3%.显效21例占70.0%,有效2例占6.7%,无效3例占10.O%,总有效率90.O%。结论:独取阳明的方法治痿症之肺胃津伤证疗效显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诵经穴分寸歌经穴分寸歌是用歌诀来阐述经穴的定位,文字押韵,朗朗上口,易诵易记,适合数量多、分布集中、有一定规律的一组穴位的记忆。如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测线上的腧穴均旁开后正中线1.5寸,从上至下是“第一大将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推,小肠十八优十九,中管俞穴二十推,白环甘一推下当。”这样很快就能记住20个经穴的定位,若逐个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易相互混淆。分析腧穴命名每个腧穴名称的拟订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