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湘瑜  李向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518-1519,1521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寻求更安全、有效、经济及让患者易于接受的尿道管理方式。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对照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导尿术1周、2周、3周后出现尿路感染的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第2周尿路感染率分别是11.1%和6.3%;第3周的尿路感染率分别是27.8%和25%。两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与无菌间歇导尿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未增加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而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更易于患者接受及掌握,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尿道护理方法,值得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姚君峰 《中外医疗》2009,28(26):136-13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护理。方法我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护理过程分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3个阶段。结果无一例因排尿障碍而再次住院,有43例出院后逐渐恢复自行排尿功能。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与排尿处置方法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249-125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住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63例,分别施以Crede法排尿、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等膀胱功能训练;定期尿液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治疗后检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3个月,Crede法排尿、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3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4.3%、28.6%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容量Crede法排尿和间歇导尿组明显大于留置导尿组,残余尿量Crede法排尿组少于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组。结论:脊髓损伤后应尽可能早期拔除导尿管,进行Crede法排尿,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免除了因留置导尿管所造成的忧郁心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排尿功能有明显改善,1~3M恢复自主排尿,残余尿量〈100 ml,无发生泌尿系感染。结论采用间歇导尿术对改善脊髓损伤尿潴留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时予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同时每天申时予隔盐灸神阙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能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间歇清洁导尿的护理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术及手法刺激,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量病人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22例病人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并可自主控制排尿。结论间歇清洁导尿可改善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62例脊髓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间歇导尿处理,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处理.结果 实验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路感染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目前间歇导尿是患者膀胱管理的最佳方法,其可有效降低感染,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可试用到临床其它科的排尿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结合干涉低频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控制障碍恢复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上清洁间歇导尿技术;观察组在一般康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洁间歇导尿术联合干涉低频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控制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控制障碍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术结合干涉低频治疗对改善脊髓损伤膀胱控制障碍方面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从我科2013年到2014年脊髓损伤患者中选28例脊髓损伤患者,于脊髓损伤后1到2周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制定具体导尿次数,操作方法,残余尿测定,饮水指导及膀胱排尿训练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讲解评估意义并使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等。结果:28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经过20至30天间歇导尿,残余尿量80毫升,有26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0例膀胱充盈后能自行排尿,均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发生。讨论:间歇导尿操作简单,经济,效果可靠,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同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术在截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 本组60例截瘫患者,术后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术,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本组患者膀胱容量均基本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 ml.40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0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4例发生尿路感染经治疗后,感染治愈.无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 间歇导尿可以使截瘫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截瘫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远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菌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中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对21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开展无茵间歇导尿,首先评估患者,做好心理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对间歇导尿的认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间歇导尿计划;观察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经2周~12周治疗,排尿功能重建16例、4例仍需间歇导尿、1例发生尿失禁;排尿功能重建患者中14例残余尿量在50-150mL,2例残余尿量100~200mL;4例仍需间歇导尿者10周时发生泌尿系感染1例,无膀胱结石病例。结论间歇导尿是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的首选方法,且操作简单易学,患者及家属易掌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效果.方法 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68例,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68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60例经7-25d治疗后能自行排尿,2例出院后仍需停留尿管,6例出院后需清洁间歇导尿;自行排尿患者残余尿量均<100 ml;8例患者出院时尿常规检查提示有轻度的泌尿系感染,其余患者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结论 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  解永林  李春青  洪云峰  赵莉 《吉林医学》2007,28(14):1546-154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方法:24例SCI患者采用留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间歇导尿期行手法排尿及寻找扳机点建立反射性排尿等系统的训练方法,观察疗效。结果:2例患者在2周内拔除了尿管,10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2例在22~63d内拔除了尿管,20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2例须行手法排尿,1例须行间歇导尿,1例伴有尿失禁。结论:对SCI患者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方法改进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改进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改进的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试验组行自我间歇导尿技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经过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及配合膀胱功能锻炼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均<150 m L,2例患者仍需留置尿管;对照组自行排尿的有5例,仍需留管导尿者5例,自行排尿患者中5例残余尿量均>100 m L。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某三甲骨专科医院2019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入院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常规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常规组采用日常常规护理(留置导尿术、清洁间歇导尿术、Crede手法、盆底肌训练等)+盆底肌电刺激等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盆底肌电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联合进行治疗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12周、2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24周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的各项指标及生活质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膀胱功能重建、提高生存质量、树立自信心、重返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训练护理的作用。方法对5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间歇导尿,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结果 50例患者经过14~30 d的自主排尿训练,残余尿量少于100 ml停止导尿;8例患者继续间歇导尿和排尿训练。结论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训练的效果明显,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