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居民出行效率与合理路网间距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军 《城市交通》2005,3(3):58-63
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骨架,但关于路网密度、合理间距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居民每次出行的总时间一般包括城市干路内的时间和干路所围合的街区内的出行时间,合理的干路网密度应当使二者之和最小。根据这一原理,构建了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对合理的街区尺度、路网间距进行了推导。根据这一方法,得出如下结论: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距离出行所要求的合理街区尺度不同;即使优先考虑机动车的出行效率,路网密度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能通过宽而稀的路网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出行可以分为街区内和街区外的出行2部分,且街区内的平均出行速度往往比街区外的出行速度要低。居民出行为了缩短时间,要求城市中的干路网尽量的密,但是线路网过密,会引起因交叉口等待而造成延误时间增加,而达不到时间最优的效果。所以合理的设计、布局城市内的干路网络是缩短城市居民出行的关键。文章结合大道定理的出行时间最优和干路投资资金限制的思想,建立城市居民出行时间最优模型,并计算出城市干路网络的最优间距。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逐渐从封闭小区转向开放街区,以实现街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优化路网布局.但不同街区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具体影响缺乏定量研究.为此,本文区分街区内外部出行,分析了街区尺寸对城市路网交通性能(出行距离、时间及转弯次数)的影响,并基于出行时间和费用,构建了各种交通方式广义出行成本,分析其在不同街区尺寸下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给定路网规模下,街区尺寸越大,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越高,越不利于公共交通出行,例如当街区尺寸为 600 m 时,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高于私家车 10%.未来城市规划需更多地考虑街区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道路合理间距理论推导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军 《城市交通》2006,4(1):55-59
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骨架,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是路网规划的关键。但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存在若干观点,致使路网间距的合理取值范围较大。目前城市规划与交通工程专业书籍中经常提及的是路段通行能力的交叉口间距折减系数法和最佳公交线网密度分析法。本文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指出路段通行能力的交叉口间距折减系数分析存在逻辑错误,公交最佳路网密度缺乏应有的应用前提分析,这些不足是导致我国城市路网密度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彭挺  胡义良  张敬宇  李雪 《城市交通》2021,19(1):102-111
合理控制支路系统的规划指标对于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完善道路网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城市道路非直线系数往往较大,且干路沿线交叉口多采用右进右出的控制方式,导致路网容量、转向比例等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便捷程度.针对山地城市支路建设的特点,提出有效间距的概念,构建能够综合反映交叉口转向、路段绕行和小区内部步行时间的道路网连通效率指标,并通过模拟分析得到支路有效间距的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支路有效间距宜控制在200 m以内,且最优指标值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当支路非直线系数增大时,提高交叉口密度有助于保障道路网络的连通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路网的形态、密度、尺度与城市的主导交通方式、政治经济体制、城市规划理念和管理绩效等有着极为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如何在城市中实现"窄路密网"是目前很多城市探讨的问题。株洲市近年来在路网规划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控规调整中将片区划分为单元和街区,初现"小街区"的雏形,并推崇"窄路密网"的理念,增加了支路数量,控制路幅宽度,加密了路网密度。此外,通过拉通尽端路或提质改造支路及小街小巷,完善了城市毛细血管,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但是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某小城镇为例,调查了小城镇居民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基本规律,针对小城镇交叉口基本特征状况,根据交叉口路网规划目标提出交叉口规划基本思路和整治方案,重点对交叉口渠化设计以及附属设施优化管理进行了分析。根据山西某小城镇交叉口交通运行实际情况,提出三相位渠化方案,对信号控制时长进行设计,并分析了整治后通行效果,交通渠化与信号控制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保证了交叉口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坎布里奇大学城、美国曼哈顿大学城、英国剑桥郡大学城、英国牛津大学城、德国慕尼黑大学城、日本东京大学城、广州大学城7个国内外典型大学城为例,从案例大学城路网结构、街区尺度、街道设计三个方面出发,分析道路等级和功能,计算路网密度和道路间距。总结国际大学城的经验值,提出大学城路网规划的路网模式设计和道路管理策略。以北京沙河高教园为实例,针对规划路网确定提升改造方案。对比改造前后园区的路网变化,结论证实大学城路网采用合理规划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网连通性评价指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网连通性是评价城市道路网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对既有城市道路网连通性评价指标"连接度指数"进行深入解读,认为其实质上反映了路网中十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等各类型交叉口的比例关系;其次,针对该指标无法体现交叉口转向限制对路网连通性的影响,改进建立了"连通度指数"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道路交叉口存在的"非完全互通立交、转向限制、单向交通"等实际交通设计和管理条件下的方向连通性。最后,针对重庆市三个典型片区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对淮安市居民出行调查与里运河核查线的数据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路网结构与交叉口渠化设计是该区域存在的最主要的交通问题,并根据通达分离、机非分离、公交优先、适度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原则提出了该区域的路网规划与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错位交叉口交通特性研究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错位交叉口交通管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无灯控错位交叉口交通流间的冲突过程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元胞自动机行为规则,进而应用上述规则对不同参数设置下的交通流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和讨论了主路进口道交通流密度变化对不同路段交通流平均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错位交叉口主路上较小的车流密度也能导致主路进口道及两T型口中间路段发生交通堵塞,每个T型口主路进口道交通流量变化会对另一个T型口主路进口道交通流平均速度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无灯控下的交通堵塞也会呈现周期性的排队-消散过程。上述方法及结果可为错位交叉口实施信号控制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网约车上下客热点的时空分布特性,利用网约车订单数据,构建基于网络核密度估计的上下客热点识别模型,采用回归模型对热点进行聚类和分级。通过研究区域划定、数据清洗和筛选,引入以路网距离为度量的网络核密度估计方法,基于非均质网络方向延展和网络距离衰减效应,对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特征时段内网约车上下客点的核密度值进行估计。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核密度值进行聚类,识别出研究区域的热点路段分布及其等级。通过与平面核密度估计结果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网络核密度估计方法体现了上下客热点在路段和交叉口的分布特点,表征了实际的交通需求与路网结构的关系。研究结论为优化城市网约车的运营管理、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 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抗. 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交通阻抗确定方法的缺陷,将其应用于重力模型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精度有所提高. 在获得现状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测未来年公交出行总量,然后利用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具体预测各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比例,利用该比例结合公交出行总量获得公交出行OD. 该法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其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4.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 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抗. 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交通阻抗确定方法的缺陷,将其应用于重力模型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精度有所提高. 在获得现状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测未来年公交出行总量,然后利用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具体预测各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比例,利用该比例结合公交出行总量获得公交出行OD. 该法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其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城市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交通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很好的反映交通需求的强度,而且提供了一条定量分析城市交通需求影响因素途径。本文以具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城市:大连和沈阳为例,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获得能够反映密度差异的城市密度,并且根据城市交通需求的特点,把城市密度分为单密度和符合密度两种,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分析各种城市密度对交通发生、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城市密度有效作用于不同的交通需求特性;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城市密度与交通需求之间的存在明显的单调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出租车GPS数据进行预处理、地图匹配、运营信息挖掘,可以获得与出租车运营有关的信息,单次行驶的时间、距离、经过的路径等。从浮动车数据钟挖掘出租车运营信息,获得出租车在城市运营中的平均运营速度、平均运营时间、平均出行距离等信息,并在结合城市出租车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确定出租车合理规模的方法。同时以广州的出租车数据为基础,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为出租车提供合理规模,为出租车管理及交通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划分公路城际出行链模式并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文考虑城市内部换乘过程,解析了公路旅客城际出行过程.利用昆明市1 757份公路旅客出行调查问卷数据,提取了公路城际出行链结构特征.通过测算出行链结构值,提出了公路城际出行链模式的划分方法,将公路客运城际出行链模式划分为Ⅰ、Ⅱ、Ⅲ类并分别获取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昆明市公路城际通道的平均运距为237.95 km,公共交通是公路城际出行过程中城市内部换乘的主要交通方式;昆明市公路城际出行链的3类模式占比为13.9∶6.4∶4.7,整体结构较合理;其中,Ⅱ类出行链模式最能体现均衡、稳定的形成机制.对公路城际出行链的形成机制分析发现,收入因素是促使出行链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动力;造成出行链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是市内出行延误,而非城际通道出行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中城市居民出行强度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均出行次数是居民出行强度的最直接反映,而人均出行次数与城市经济指标有着极大联系.目前对人均出行次数和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缺乏定量分析研究,本文通过研究经济指标与居民人均出行次数的关系来建立居民人均出行次数量化模型.通过对全国十五个大中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找到与居民出行强度相关性最大的4个典型指标:市区土地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立了居民出行次数与这些典型指标的回归模型,为同类城市的居民人均出行次数的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