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所论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病位均在腹部,病变涉及肠胃,均有腹满与腹痛,治法上亦有共同之处,故合篇论述之。一、腹满 (一)概说 1.释名:腹满即腹部胀满,本属一个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但本篇是作为疾病论述的。  相似文献   

2.
李和 《中医研究》2014,(11):9-12
《伤寒杂病论》有关内容涉及腹满的症状表现、鉴别诊断、随证治疗,并有专篇就腹满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展开论述.研究这些论述表明,作为一个伴随症状,腹满可见于许多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腹满又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表现形式和转归预后.因此,深入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演变规律,并适时给予相应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匮》有关腹满症的条文很多,不仅详尽地揭示了该症的病因病机,从而确定腹满诸证,而且在腹满辨证的方法学方面也颇能启迪后学,兹就此略谈体会。一、辨腹满本身之特点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一个症状可以出现于不同的证候,而不同证候所表现的同一症状必然具有某些不同的特点,症状的特点一般与其病机是一致的。腹满诸证,虽均有腹满,但不同证候中的腹满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金匮》论腹满证治条文多指出腹满发生、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症的辨证施治,颇具特色,实为腹症诊治的肇始,至今仍不失为准绳.兹就其特色探讨于下.一、腹症的辨证特色腹为一身之大府,内藏脏腑众多.脏腑的病变,全身气血津液的异常,以及它处疾病的影响,都可在腹部表现出一系列症状.根据腹症的不同表现来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痰饮等属性,依照腹症的不同部位来判断发病的脏腑和病邪的深浅,是仲景腹症辨证的一大特色.1、辨虚实《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是辨别腹症虚实的大纲.考全书,病属虚者,其腹症多有“按之濡”的特征,即按之柔软,无痛感.如《伤寒论》154条“但满而不 痛者,此为痞”,159条“心下痞,按之濡”,以及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不痛的特点.病属实者,“腹满痛“为其重要指征,即既满胀又疼痛,  相似文献   

5.
27.实证腹满痛的治疗方剂有哪些?试进行比较。答:治疗实证腹满痛的方剂,有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和大黄附子汤。前四方是治疗实热腹满病的方剂,其适应证的症状是,腹满多为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红苔黄,脉多沉实。但实热腹满由于病机和病位不同,选方  相似文献   

6.
腹满是脾胃病科以及其他科室常见的症状,笔者系统学习《金匮要略》关于腹满的病因病机以及治则治法,深感其对临床诊治腹满相关系统疾病大有裨益,在此就《金匮要略》里关于腹满诊治相关的论述进行总结。1病因病机1.1虚证:分述如下。1.1.1肾阳虚:肾阳虚失于温煦,则见腹中拘急.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太阴病篇主要论述太阴脾病。脾主腹、主运化,所以太阴病篇的主体内容是下利和腹满腹痛症。太阴病下利,属脾阳虚衰和寒湿不得运化所致,诸家对此多无质疑。太阴病腹满腹痛症见于第273条、第279条、第280条。三条证情虽同为太阴腹满腹痛症,却是同中有异,有病在气、病在血、气血兼病之分。现将笔者不成熟的看法分述于下,以期共勉。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相似文献   

8.
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或伴有腹部疼痛的一种症状,属脾胃系病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对"腹满"的病机、辨证分型和治则方药作了详细介绍。该篇将其分为虚寒证和实热证,提出治疗腹满病的治疗原则,即根据腹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虚寒证宜温之,实热证以泻下等。寒泻法适用于实热证腹满,其代表方剂为实热性腹满四方(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温补法适用于虚寒证腹满,代表方剂有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温下法适用于寒实证,代表方剂为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9.
腹满,俗称“腹胀”或“肚胀”,是指腹部胀满不适,《内经》又称“中满”、“腹气满”等。《伤寒论》亦作“腹微满”、“腹胀满”、“腹大满”、“腹都满”等,凡二十条文次。其中所言“心下满”、“心下逆满”、‘少腹满”、“小腹满”、“小腹硬满”,以及“腹满痛”、“腹满时痛”等症,因其部位及兼症之异,故另立篇章叙述。《伤寒论》所叙之“腹满”,论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但总以中焦脾胃、气血  相似文献   

10.
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的腹满病实为腹痛病,其病在肝脾者尤多,依据脏腑相关及其传变规律,又可分为肝病传脾、脾病侮肝及肝脾同病者。陈教授认为"肝满"者应当实脾,"脾满"者当不忘顾肝,肝脾同病者宜合而调之。文章主要对陈教授立足肝脾相关治疗腹满病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以冀由肝脾两脏之小相关而广之于五脏六腑之大相关,从而为临床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其中,对“满证”除了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七六》中专篇讨论外,在其他篇章中亦有论述。综合全书,对“满证”的论述,计有六十余处。所述满证,在部位上,有胸满、心下满、胸胁满,胁下满、腹满、少腹满;在程度上,有坚满、胀满、腹满时减、腹满不减;在性质上,有“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之别;在兼证上,有兼呕、喘、咳、痛、烦等证的不同。因此,探讨《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12.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13.
<正> 腹部膨胀满闷,为临床所常见。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他症。必须认真辨证,才能曲应病情。《金匮要略》对腹满的辨证,匠心独运,有法可师,其治疗用药,有方可依。现简述其辨治特点,敬请指正。辨证特点一、从脉象辨病机:将腹满的病机分为虚实二端,以“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说明虚满的病机是脾胃阳虚,厥阴寒邪上逆(见“腹满宿食篇”);以病在胃肠而脉见寸口,反映实满的病机,如“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是宿食阻碍胃气升降,  相似文献   

14.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到“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但对其病机后文则无明确论述,以致于后世部分医家认为没有石水病机。实际上,关于石水病机是有的,只是不如风水等那么明显。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停于体内诸多疾病的总称,包含有后世所称的水肿病,但不等于就是水肿。石水是以形而名,即此种水气病难化如石,无法治愈,甚至有积块坚硬如石。石水脉沉,腹满不喘,即水液停于腹中,腹胀满,但不影响呼吸。腹水而难消利者,就今之临床而言,就是包括肝硬变腹水.结核性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等以水停腹中为突出症状的一类病变。迄今为止,除血吸虫病外,此类疾病仍是非常难以治疗的。肝硬变腹水一类疾病中医称为臌胀,考仲景书中没有臌胀一篇,不是仲景没有认识,而是因  相似文献   

16.
腹诊始见于《内经》,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其发挥发展并运用到临床,开创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伤寒论》提出腹诊分区为全腹、心下、胸胁、脐、少腹等几个部位,明确各个诊区常见腹候,如腹满、腹胀、心下痞、心下硬痛、少腹硬满、胸胁苦满等。每一腹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确定其相应的治则,合以方药,方证结合,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腹满可见于多种疾病,病机复杂多变,涉及胃肠、脾、肝、肺等多个脏腑,虚实错杂、寒热迥异,为临证治疗带来困惑。本案患者外感起病,初期腹满、触痛、腹硬伴汗出、舌红苔黄干、脉滑有力,证属阳明腑实,予峻下热结,大承气汤攻之;二诊时现腹软、压之不痛、恶心、易汗出、喜覆被及舌红、左脉关部滑而有力之象,证属肺脾气虚、土虚木乘,治以益气健脾、降泄肝气,方予旋覆代赭汤、四逆汤等。该病案体现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学术思想,尤其二诊时患者虽有舌红、左脉有力的“热象”,但腹满证候已现虚寒之象,需仔细鉴别,万不可继予寒凉攻伐之品损耗中阳。本案从六经传变的角度论治腹满,随患者实证转虚、阳证入阴而随方治之,腹胀明显好转,呼吸功能恢复,成功脱机拔除插管,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腹满证治与调理脾胃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匾要略·腹满寒迹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所说的腹满,实际是腹满与腹痛并存。本篇有关腹满证治的条文,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重视调理脾胃的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笔者复习之余,浅谈体会如下。1实则由明,着眼于内因的祛除《金匾要略》将腹满分为虚实两类,其实证者多与胃肠邪实停留有关。根据《内经广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扶除这些内在的、性质属实的病理因素,恢复胃肠两腑通降下行的正常功能,腹满腹痛可愈。“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一条,即指出了腹满虚实的辨证要点和实证腹满的…  相似文献   

19.
“满”是一个自觉症状,即指痞塞胀闷而言,可见于多种病症之中。《伤寒论》中据其病变部位之不同,有“胸满”、“胁满”、“心下满”、“腹满”、“少腹满”之分;按其症状特点及病情轻重,又有“苦满”、“烦满”、“逆满”、“喘满”、“微满”、“大满”、“硬满”之别。  相似文献   

20.
腹胀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常兼有腹痛、纳差、嗳气等症,多属脾胃病变。《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把腹满作为专病论述,将其分为虚寒与实热两类。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消补兼施、苦泄辛散等法,近代内科学总结前人经验将腹胀证候归纳为:寒湿内聚、脾胃虚寒、湿热内结、宿食停滞、寒热内结等证型。总体来看,以虚寒论治者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