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师》2017,(6)
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正由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增量扩张与存量更新并重。产业空间更新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新对象正由孤立个案推进转向整体空间统筹,更新目标由单一绩效导向转向多元可持续发展,更新重点由理想蓝图规划转向实施路径设计,更新主体由政府强势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参与。基于我国产业空间更新的趋势,文章提出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实现产业空间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并以宁波慈城私营工业城为例,探索基于可持续性的"三统筹三分解"的产业空间更新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2.
城市更新治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基础,强调"政府、市场、群众"等多利益主体的更新机制协作与利益协调,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土地增值收益还原公共财政"的机制和途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更新的有效实施与空间资源的再优化配置。鉴于此,文章梳理了广州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交通设施用地再开发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以城市治理、地租理论为指导,重点剖析了该类项目治理困境、利益博弈本质与增值分配的内在逻辑,探索面向城市更新治理的土地增值再分配机制与策略,以实现城市更新的社会公平性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规划手段,而住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渐进式的微更新方式已成为住区更新改造的关键趋势。同时,以住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一、概念界定(一)城市微更新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是指通过微小的改造与调整,使更新对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焕新,通过对既有空间小规模地修复和重塑,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沈端木婷 《城市建筑》2024,(5):61-63+87
城市更新作为产业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存量规划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主导城市更新及政府与市场共治的城市更新机制的弊端已逐渐显现,走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城市更新的大势所趋。研究通过探寻多元共治更新机制的必要性及特征,结合苏州城市更新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苏州城市更新机制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经历了快速城市化之后,城市土地存量越来越少,过去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外延粗放式土地利用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城市规划转向强调对存量空间的更新利用。渐进式城市更新主张在"小而精致的规划"中追求连续的、逐步的、复杂的和灵活的变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过程。以英国城市更新项目(Re Imagination of Swansea High Street)为研究基础,对"渐进式城市更新究竟更新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渐进式城市更新机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相对于物质环境改善,英国的城市更新更加专注于城市的内涵提升和魅力营造,更新过程始终以社区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通过小而精致的规划逐步实现城市更新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8,(12)
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质与活力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与目标,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作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是中国备受关注的两大议题。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是棚户区、城中村等非正规空间,非正规性问题既是更新工作中的难点,又是城市治理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文章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梳理了城市非正规性的内涵与特点及非正规空间更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分析城市治理及其创新路向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市场与社会自主参与、建立多元对话平台、推动社区主导更新及运用智慧治理手段四方面建议,以期构建城市非正规空间更新的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逐渐关注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与城市内涵式发展,以及社区规划师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相继出台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方案及微更新指导办法。众多规划师、景观师和建筑师等专业人员纷纷进入社区,施行"微创手术",在改造社区物质空间的同时,引导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以期挖掘社区文化价值,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8.
老旧小区的更新和提升已成为中国当前众多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日本经历了数十年的城市更新历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老旧小区,并形成了丰富经验和特色。在回顾日本老旧小区更新历程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基于代表性、知名度和更新内容等维度,以东京都的花田和高岛平两个小区的更新为典型案例,从参与主体、更新手段、议事机制3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日本的老旧小区更新已经从单一建筑空间改造转向小区全面提升,包括功能优化、社会活力再造、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参与等,并且重视更新中的地域特色,以期为中国探索城市老旧小区更新的可持续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林忠德 《居业》2021,(6):21-23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及阻碍城市发展而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理念替换阻碍发展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的硬件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空间、文化、视觉、游憩环境等更新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冯莹  刘天庆 《城市建筑》2023,(13):41-44+49
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陆续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城市更新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随着更新工作的深入,城市更新改造面临的诸如协调多元主体、达成多重目标等问题逐渐显现。协作式规划理论因其能够更好地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在城市更新中有一定的适用性。文章通过分析协作式规划概念与研究,以成都市高新区一环路片区的城市更新为例,探讨协作式规划视角下城市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以期建立高效的城市更新机制,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重庆建筑》2019,18(5)
正重庆建筑:目前城市更新很热,这方面的研究和案例也有很多,到底什么是城市更新?袁兵:城市更新的概念应该是在195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就提出来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于城市更新有过不同的提法,如"有机更新"、"旧城改造"、"旧城整治"、"旧城更新"、"城市复兴"等。随着城市更新实践的推进,行业和学术界对城市更新内涵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不论如何定义"城市更新",但有几点需要考虑:一是城市更新不应该是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而应该是考虑与空间治理内在耦合  相似文献   

12.
迈入存量发展的中国城市更新,更加重视自下而上式的更新模式,更新决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机制发生了改变,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仍显薄弱.借鉴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逻辑,探讨构建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以深圳市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为例,从微观视角来阐释城市更新中多元主体的决策因素,以及多元主体在土地价值提升和公共利益落实两大决策场中的合作与制衡机制.研究发现,在深圳市新型城市更新模式下,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权利主体达成三方合作共赢的格局.三方联盟保障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落实,保障了市场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保障了权利主体获得合理补偿以及物业分红.其中,市场主体成为核心参与主体,分别与市政府、区政府和权利主体形成围绕经济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制衡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平衡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两大方面提出空间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界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和探讨从未间断.近年来,高质量人居环境营造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绿地、街道、广场、滨水等传统的公共空间划分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当下微更新、微改造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需要.基于"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思考如何真正地发挥城市公共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应当是顺应当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微空间的核心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工作的开展,我国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实践逐步转向日常化、小型化,微观层次的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宏观中观层面的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补充,成为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空间规划与治理领域的专家们就"微空间治理""微空间利用"等论题也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近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发文内容上来看,关于微空间的探讨和研究2015年之后大量涌现,体现了微空间这一命题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甘露 《城乡建设》2021,(10):49-51
随着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进入到以存量提质为主的精明增长阶段,城市更新成为了各大城市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针对特征不同的城市建成区,可以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等方式完善城市功能、消除现状安全隐患.其中,拆除重建类的城市更新在成片城中村、旧工业区改造中应用广泛,成为促进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要途径.在拆除重建区域的更新活动中,受到稀缺的土地资源制约,地上功能空间布局紧张,周边地区交通需求显著,因而地下空间作为潜在空间资源愈发受到重视,在城市更新中价值与作用非常突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成为实现更新区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构筑城市活力中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北京老城城市更新进程已从单一物质空间改造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以社区营造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内涵式发展。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小微空间更新、精细化治理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是当前老城更新实践的重点。就目前实施状况看,北京的社区微更新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指导方式。以D街道3个社区街巷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实践为例,探索以街道-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秦怀鹏 《规划师》2022,38(1):78-84
社区更新规划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社区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载体.文章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综合梳理上海市杨浦区社区更新的发展背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杨浦区社区更新实践的主要导向,明确了其社区更新实践主要聚焦于中心绿地和公共空间改造、整体环境提升、社区创新空间打造,并分析了空间设计融合多元需求、环境营造延续社区特质、...  相似文献   

17.
面向存量规划时代,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将城市信息技术融入城市更新工作实现“智慧更新”,是城市空间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对“城市信息学”“有机更新”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笔者从智慧评估、智慧改造和智慧运维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智慧更新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南京市玄武区的更新实践,探索了具体的更新技术路径,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新思路。研究发现,城市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源大数据,结合指标体系设计精准诊断城市空间问题,挖掘主体需求,评价更新潜力;可提供信息基础设施,结合城市空间改造手段打造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功能性智慧场景;可提供信息平台,统筹更新区各类场景健康运行和科学决策,促进产业不断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18.
郭哲 《城市开发》2023,(6):36-37
<正>众所周知,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几乎每个城市更新项目具有改造难度大、时间周期长、沉淀资金多等特点。对于中国的大型城市而言,城市已经由“扩张”转向“更新”,其中更新理念的升级、更新阶段的特殊性、更新难题的复杂多变,促使城市更新主体以及参与者的能力向更高阶升级。本文以北京中海商务中心办公生态创新实践为例,分享城市更新中的聚合和迭代。  相似文献   

19.
蓄滞洪区是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与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滞洪区的城市更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时空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关注空间的时间维度与发展过程,能够较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洪涝灾害、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本文分析了蓄滞洪区城市更新改造现状和必要性,引入时空景观概念,探讨蓄滞洪区在时空景观视角下的特征,提出蓄滞洪片区城市更新策略,并以泉州西华洋蓄滞洪区城市更新设计为例,探究如何在提升蓄滞洪区功能的前提下,对蓄滞洪区进行改造更新,建成动态发展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唐斌 《国际城市规划》2023,(3):31-41+53
本文系统梳理了1960—2020年新加坡城市更新制度体系的变迁历史,提出了更新制度体系的内容框架,剖析了更新制度体系的变迁动力、目标变迁逻辑、要素特征的变迁逻辑和变迁关系。文章指出,城市更新制度体系作为新加坡的基本国策,其变迁深受国家发展和治理水平的影响;其目标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的发展需求;其模式由早期的政府主导下的更新管理,于1980年代转向适应市场机制的更新治理,2000年代再转向以人为本的更新治理。尽管在不同时期新加坡城市更新制度体系的总体模式呈现不同特点,但各阶段该体系的各组成要素特征相似:长期系统的更新规划体系、持续高效的更新行政体系、多元灵活的更新政策体系和严格广泛的更新法规体系,并为适应复杂的更新管理需求而渐进完善。目前我国新时期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构建正处于探索阶段,上述经验可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