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鸡FATP1基因多态性与屠体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FATP1基因多态性与优质肉鸡屠体性状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加快育种进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技术对381只大恒优质鸡FATP1基因的部分外显子进行群体遗传学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对多态性与屠体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FATP1 P3和P4两个位点上分别存在3种多态以及9种单倍型组合。P3位点不同基因型对活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和腿肌重有显著影响,P4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腿肌重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9种单倍型组合AAMM、AAMN、AGMM、AGMN、AANN、AGNN、GGMM、GGMN和GGNN的频率分别为0.538、0.052、0.265、0.029、0.045、0.037、0.024、0.005和0.005,不同单倍型与腹脂重、胸肌重和胸肌率存在相关性。【结论】鸡FATP1不同基因型和单倍型组合与部分屠体性状和腹脂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豫农黑猪体尺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加快豫农黑猪选育进展。【方法】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和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GBLUP)2种方法,构建3个单性状动物模型,即基于BLUP的模型1、基于GBLUP的模型2以及基于包含基因组近交系数GBLUP的模型3,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性最大似然算法(average information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AIREML)对702头豫农黑猪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在遗传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方面,模型1估计的准确性低于模型2和3;模型3和模型2相比,提高了胸围、腿臀围和眼肌深度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模型3估计体高、腿臀围、背膘厚和眼肌深度的遗传力为0.566、0.302、0.467和0.652,属于高遗传力性状;体长、胸围和管围的遗传力为0.152、0.122和0.255,属于中遗传力性状。体尺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009~...  相似文献   

3.
以120日龄略阳乌鸡为研究对象,对其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等6项性状指标,公鸡优于母鸡、差异极显著;公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腿肌率分别为89.15% 、82.40%、24.05%,显著高于母鸡,其他性状指标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公、母鸡腿肌肉色OD值、pH值和剪切力均高于胸肌,系水力、熟肉率低于胸肌,差异均显著,各项指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水分、粗脂肪含量腿肌高于胸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腿肌低于胸肌,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公鸡、母鸡均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优良的肌肉品质,但屠宰性能方面公鸡优于母鸡.  相似文献   

4.
白羽王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1日龄白羽王鸽为研究素材,测定其屠宰性能及相关常规肉品质性状,并对屠宰性能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1日龄白羽王鸽屠体重平均为349.74 g,屠宰率平均为83.51%,全净膛率平均为64.40%,半净膛率平均为72.74%。宰前活重与屠体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头重、翅重、心重、肌胃重,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相关;全净膛率与半净膛率相关系数为0.751(P<0.01)。21日龄白羽王鸽pH值、肉色(D540 nm)、剪切力和系水力平均值分别为5.68、1.135、1.58 kg/cm2、75.20%。该研究结果表明白羽王鸽嫩度好,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提高畜牧生产效率中,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占比最高。通过育种可使畜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基因组选择已经成为动植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基因组选择能够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对育种值进行估计,与系谱信息相比,利用这些标记得到的个体间平均亲缘关系更加准确,从而能更准确地估计育种值(Estimate breeding values, EBV),对个体进行选育。在实际育种中,对所有个体进行基因分型是不现实的,尤其是猪这种个体经济价值较小的物种,这限制了基因组选择在猪育种中的应用。一步法(single-step 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sGBLUP)能够同时利用系谱和基因型信息,允许只测定部分个体的基因型,在保持较高预测准确性的同时,大大降低基因分型成本。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在猪育种中使用基因组选择方法能够提高预测准确性,但在实际育种中,育种成本也是畜牧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实施育种方案,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对一步法基因组选择在杜洛克猪群体评估效果的研究,为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某猪场2009—2018年出生的杜洛克猪群体的3个重要经济性状为研究对象,比较了BLUP、GBLUP和一步法等方法在杜洛克猪生长性状上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与估计育种值预测可靠性,探究了当参考群中具有不同比例的基因型个体时,一步法预测准确性的变化规律。【结果】(1)达100 kg日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257±0.038、0.250±0.039和0.399±0.040;(2)ssGBLUP相比于BLUP准确性提升14.7%—51.1%;相比于GBLUP准确性提升13.4%—45.7%;(3)10%—30%的个体有基因型时,ssGBLUP预测的准确性超过BLUP;在40%—60%的个体有基因型时,准确性提升速度降低,趋于平缓。【结论】(1)与BLUP相比,一步法能提高各性状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GBLUP方法相比,只有无基因型个体的系谱信息时一步法略低于GBLUP,但在加入无基因型个体的表型信息后,一步法表现优于GBLUP。(2)随着参考群中测定基因型个体的比例逐渐提高,不管使用哪种筛选测定基因型个体的方式(随机选取和筛选关键个体),一步法预测效果都逐渐提高。表明,在企业育种预算有限时,即使只测定部分个体基因型,一步法可提高基因组选择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麒麟鸡的肉用性能,以及屠宰性能和鸡肉品质的关系。[方法]测定12周龄麒麟鸡的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腹脂重、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等多个屠宰性能和肉色、pH、剪切力三个肉品质特性指标,并对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麒麟鸡的屠体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肌间脂肪宽和皮脂厚,公鸡分别为89.76%、81.54%、67.53%、7.82%、11.29%、2.42%、0.69 cm、0.48cm,母鸡分别为89.78%、80.87%、62.94%、6.19%、9.92%、3.91%、0.78、0.61 cm,部分性状差异显著(P0.05)。麒麟鸡肌肉肉色、pH值和剪切力公鸡胸肌分别为5.93、6.15、3.72 kg,腿肌分别为6.18、6.54、3.41 kg,母鸡胸肌分别为5.77、6.05、3.41 kg,腿肌分别为6.03、6.21、2.74 kg,公、母鸡胸肌肉品质与腿肌肉品质差异显著(P0.05)。屠体重与半净膛重和肉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半净膛重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全净膛与腿肌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腹脂重与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肉色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该研究为我国优质耐热肉鸡的生产及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计算温氏某育种场大白猪初生窝重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评估基因组选择不同计算方法对初生窝重性状的选择准确性。利用DMU软件和动物模型估计初生窝重的方差组分,包括加性方差组分和永久环境效应方差组分,并计算性状的遗传力。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分型方法,构建大白猪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并利用GVCBLUP和BLUPF90软件,验证群体分别使用BLUP、GBLUP和ssGBLUP方法计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初生窝重的遗传力为0.08,为低遗传力性状。初生窝重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弱差猪仔数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68,0.88和-0.17。基因组选择结果显示,验证群体ssGBLUP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最高,达到0.38,比常规BLUP方法提高了15.79%,与BLUP估计育种值秩相关达到0.63。对初生窝重的选择,可有效提高产仔数;且结合ssGBLUP方法的基因组选择,能够有效提高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垂体GH基因对藏鸡屠宰性能的影响。【方法】以藏鸡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藏鸡GH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H基因在藏鸡不同发育阶段脑垂体中的表达谱,并与119日龄藏鸡屠宰性能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藏鸡GH基因长1029 bp,开放阅读框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与原鸡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9%,存在7个核苷酸突变位点,不存在氨基酸变异;与火鸡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4%,存在2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有7个氨基酸的差异,且在物种间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GH基因在藏鸡81、119、154、210 d 4个发育时期的脑垂体中均存在表达,在81 d时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P 0. 01),其余3个时期之间无显著差异,且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关分析发现,垂体GH基因的表达与119日龄公藏鸡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等性状均呈正相关,其中与屠体重和半净膛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 0. 05),与腿肌重、腿肌率及胸肌率均呈负相关;与119日龄母藏鸡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等屠宰性状均呈正相关,与屠宰率、半净膛率、胸肌率及腿肌率均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垂体GH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直接影响藏鸡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标]探析贵妃鸡、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为今后科学系统地进行珍禽资源优势挖掘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2周龄贵妃鸡进行活重、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指标测定,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其屠宰性能和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主要屠宰性能的回归方程.[结果]12周龄贵妃公鸡的龙骨长、胫围和胫长显著高于母鸡(P<0.05,下同),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翅膀重和脚重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下同),腹脂重显著低于母鸡,腹脂率极显著低于母鸡,其余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贵妃鸡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方面,体斜长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全净膛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腹脂重呈极显著负相关;龙骨长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腹脂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胫围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腿肌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胸肌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腹脂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贵妃鸡的屠宰性能与大多数体尺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将对屠宰性能影响显著的相关体尺性状代入回归方程,即可预测出相应的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三黄鸡体重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采用2种不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饲养三黄鸡,并测定三黄鸡的活体重、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重、半净膛率、全净膛重、全净膛率、腿肌重、腿肌率、胸肌重、胸肌率、腹脂重、腹脂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试验组三黄鸡的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胸肌重、腹脂重等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开展5个品种白羽肉鸡养殖过程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研究及耐药性差异情况调查,了解不同品种肉鸡大肠杆菌耐药现状及其差异,为科学指导肉鸡相关疾病诊治和兽药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5个品种白羽肉鸡(2个为江苏养殖量较大的国外引进品种, 3个为我国自主选育配套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日龄胎粪样品及4、 8、 12、 16、 20、 24、 28、 32、 36和40日龄的泄殖腔棉拭子,经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后进行PCR鉴定,并采用Kirby-Bauer (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1075份样品中共分离获得978株大肠杆菌,总分离率为91.0%。其中,广明2号(A品种)和圣泽901(C品种)的大肠杆菌分离率最高,均为93.0%; WOD168(E品种)的分离率最低,为88.4%。5个品种白羽肉鸡的胎粪样品分离率、 2个重复的分离率、 5个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总分离率及不同日龄的分离率均无显著差异 (P>0.05)。5个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 (AMP)、阿莫西林 (AML)、红霉素 (E)、四环素 (TE)和氯霉素 (C)已产生较强的耐药性,对阿米卡星 (AK)、磷霉素 (FOS)、阿奇霉素 (AZM)和头孢曲松 (CRO)仍然较敏感;5个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产生明显的多重耐药,但不同品种的优势耐药谱有所差异。【结论】不同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耐药情况受用药习惯、饲养方式及条件状况等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但其多重耐药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从动物饲养的源头抓起,鼓励和发展集约化养殖,加强饲料安全检测,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严格进行合理规范用药,减少同一药物的使用频率,降低细菌耐药性,有效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及维护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进行北京地区大白猪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并实施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预测刚出生的小公猪基因组估计育种值,提高选种准确性。【方法】 利用北京地区3家核心育种场英、美系大白猪2007-2017年场内性能测定记录,筛选4020头个体构建基因组选择混合参考群,性状包括达100kg体重日龄、100kg活体背膘厚和总产仔数,参考群个体和候选公猪个体基因型信息主要采用Illumina 80K SNP芯片进行测定。基因组育种值采用同时利用系谱信息和基因组信息的一步法(SSGBLUP)方法,对3家核心场猪只进行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分别在公猪去势前和性能测定结束时预测大白公猪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并进行相应选种。3个场之间的场间遗传联系用关联率衡量。【结果】 场间关联率计算结果表明,由于遗传背景差异,北京地区3家核心场场间遗传联系偏低,无法开展传统联合遗传评估,但基于基因组信息的G矩阵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个体存在亲缘关系,说明通过基因组选择可以实现3个育种场间的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基因组选择实施后,累计基因组预测大白公猪1789头。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基因组选择准确性大幅提高。实施第一次基因组选择或早期选择时(公猪去势前),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活体背膘厚和总产仔数系谱指数的准确性分别为0.55,0.56和0.41,而3个性状GEBV的准确性分别为0.65,0.70和0.60,提高了10、14和19个百分点。终选(性能测定结束)时,3个性状的传统育种值(EBV)准确性为0.70、0.72和0.41,GEBV准确性进一步提高至0.78、0.84和0.60,提高了8、12和19个百分点。低遗传力的总产仔数准确性提高幅度最大。公猪去势前初选时基因组选择准确性与常规性能测定结束时的常规育种值选择准确性几乎一致,表明基因组选择早期选种效果与常规育种相当,节省了育种时间和成本。338头完成性能测定的候选公猪两次基因组选择准确性表明,第二次基因组选择由于加入了候选公猪的测定信息,达100kg体重日龄和100kg活体背膘厚的GEBV准确性由第一次的0.55和0.62分别提高到0.72和0.84,提高了17和22个百分点。无偏性系数在0.82-1.00之间,两性状GEBV的无偏性由第一次基因组选择的0.82、0.96 分别提高到0.91、1.00,说明第二次估计的偏差更小,结果可信度更高,能更准确选出优秀的种公猪。【结论】 基因组选择可以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实现常规育种不能进行的联合遗传评估,能够进行更大范围的联合育种。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高于传统的系谱指数和育种值选种,且低遗传力性状提高幅度最大。基因组选择能够实现早期选择,提高育种效益。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因组选择育种自2001年被MEUWISSEN等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在奶牛、猪等重要家畜的育种中,并显著加快了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速度。2017年,在全国畜牧总站的组织协调下,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框架内,猪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项目正式启动。【目的】尽管基因组选择在种猪选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带来了成本的持续下降,但对于我国多数核心育种场依然面临着基因芯片分型个体数量不足、基因组选择实施流程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结合我国生猪育种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一种“终测选择-早期选择”的“两步走”基因组选择策略。“终测选择”指在终测结束后利用一步法基因组BLUP对后备猪进行遗传评估,当群体中芯片分型个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早期选择”。【方法】以杜洛克、长白和大白三个种猪品种真实的50K基因芯片数据作为基础群体对不同品种分别进行大群模拟,共模拟4个世代,前3个世代作为基础群体,第4个世代作为测试群体,每个个体模拟两个性状(中等遗传力性状和低遗传力性状),利用猪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基于HIBLUP软件计算不同品种、不同性状的育种值,比较一步法基因组BLUP和常规BLUP两种方法的预测准确性。根据测试群个体有无终测成绩对其基因组育种值影响大小来评估早期选择效果。【结果】分析表明在3个品种内中等遗传力性状的终测选择效果和早期选择效果均好于低遗传力性状。一步法基因组BLUP的选择准确性均优于常规BLUP的选择准确性,并且随着测试群中芯片分型个体数量的增加、群体规模的扩大,预测准确性越来越高。一步法基因组BLUP的早期选择效果好于常规BLUP,当群体中芯片数量达到2 000张时就可以开展早期选择,阉割排名后30%的个体,可以保证前1%的优秀个体不会被错误淘汰,并且随着芯片数量的增加、早期选择的效果会越来越好。【结论】基因组选择“两步走”的策略符合我国国情、容易在生猪育种中推广实施。当芯片数量较少时,可以开展“终测选择”,一定程度上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当芯片数量较多时,可以开展“早期选择”,对排名靠后的猪只个体进行早期阉割,增加优秀个体的测定量,增大选择强度、加快遗传进展。“两步走”策略符合我国生猪产业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实际需求,该策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猪基因组选择的应用、加快种猪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桃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是育种家关注的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受到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难以通过单个标记进行早期筛选。全基因组选择作为一种新颖的数量性状早期预测工具,在果树上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但其在桃上的应用效果以及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仍需要深入探讨。【目的】建立桃单果重和SSC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为桃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以520株训练自然群体为试材,通过重测序筛选出的48 398个SNP进行分型,在11个全基因组预测模型中分别筛选出两个数量性状适宜的模型,进而在56株自然群体和1 145株杂交群体上进行应用。【结果】3类群体的平均测序数据量在1.95—3.52 Gb,测序深度为5.29—10.79×。训练自然群体经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共得到5 065 726个SNP,去除缺失率较高(>2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过低(<0.05)的位点后,随机挑选基因组上48 398个SNP用于训练群体的全基因组选择模型构建。单果重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是BayesA,SSC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为randomforest。分别利用两个数量性状最适的模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活体评估种公猪胴体与肉质性状中的准确性,实现对表型组进行智能测定,为种猪的选育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技术参数。【方法】选择体重相近((42.02±1.05)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洛克公猪40头,饥饿处理24 h后,采取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实行全身性麻醉。将猪只按照头前尾后俯卧姿势置于CT扫描床上,通过16排螺旋CT平扫获取原始图像序列。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薄层重建与去噪、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图像分割,进而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B超活体测定和屠宰测定评估了种公猪的胴体组成、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等胴体性状;以屠宰测定瘦肉率为因变量,CT活体测定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种猪胴体瘦肉率的预测模型;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臀中肌和半膜肌样品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并与CT活体评估对应部位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对C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预测陆地棉F1表现的方法,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采用60个陆地棉亲本,通过部分NCII交配设计,形成一个由亲本和180个F1杂交组合组成的部分NCII群体,用亲本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A)、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表型中亲值(mid-parent value,MP)等3种预测方法对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预测。【结果】陆地棉皮棉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皮棉产量正向中亲优势的组合占97.78%,中亲优势平均达19.63%;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占79.44%,超亲优势平均达8.47%。3种预测方法对F1表现具有不同的预测效果,其中,以亲本加性效应对F1的表现预测效果最优,其对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等7个目标性状预测精度(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738—0.928。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和亲本杂交次数对预测效果有影响。加性方差分量越大,所有方法的预测精度都越高;随着每个亲本杂交次数的增加,加性效应预测和GCA预测的精度提高,但表型中亲值预测的效果基本无变化。【结论】陆地棉F1的表现可以通过利用包含亲本的部分NCII设计群体和亲本的加性效应进行有效预测,采用“大群体、少杂交”的策略可以在保持预测效果的同时降低预测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畜禽基因组选择中贝叶斯方法及其参数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品种选育在畜禽育种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组选择作为畜禽育种的新兴技术手段而备受关注。其优点为可以缩短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可以不依赖于表型进行选择。2001年,Meuwisen提出基因组选择的概念后,基因组选择首先应用于奶牛育种,至2014年8月,国际公牛组织已有34个成员国在其国家奶牛育种群中应用基因组选择。随着基因组选择的不断推广应用,提高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当前对基因组选择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正在不断深入,有效的模型及算法对提高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至今已有17种贝叶斯方法相继被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基因组选择中的经典BayesA和BayesB方法,其中BayesA假设所有位点都有效应,BayesB假设部分位点有效应,且这部分有效应的位点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们的假设模型和算法都不相同。Meuviwisen提出经典贝叶斯方法后,其它贝叶斯方法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些新方法的提出,都是基于经典贝叶斯方法原理,对假设模型和算法进行适当改进,以期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如BayesC方法在BayesB的基础上对模型中的π值进行优化,BayesCπ和 BayesDπ是在BayesC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两种方法假设各位点的效应方差是相同的,而BayesC假设各位点的效应方差是不同的,BayesDπ又是在BayesCπ基础上对效应方差服从尺度逆卡方分布中的尺度参数进行优化。Bayes Lasso的思想和BayesA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它假设标记效应服从另一种分布-拉普拉斯分布,所以标记效应的后验分布也随之改变。BayesRS方法假设各位点的效应方差是按占一定比例的总遗传方差分配的。其它的贝叶斯方法也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模型中的先验假设进行变换和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以期寻找最适合群体的假设模型和参数。目前广泛应用的贝叶斯算法仍是经典贝叶斯算法以及BayesCπ,这是由于它们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在这3种贝叶斯算法中,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基本上是BayesB>BayesCπ>BayesA,但某些性状计算的基因组育种值准确性结果并非如此。相对于经典贝叶斯方法,参数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组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总之,在经典贝叶斯方法的基础上,贝叶斯方法的改进算法及其参数优化策略围绕着以提高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为目的,通过生物遗传算法与实际的群体情况相结合,寻找最适的假设模型和参数优化策略,丰富和拓展了基因组选择算法,并能使得基因组育种值更具参考价值。由于中国的动物育种历程与国外育种差距甚远,利用基因组选择可以加快畜禽育种进程,进而还可以培养新品系,丰富遗传资源。同时对基因组选择在中国的方法研究及应用进行了介绍,面对基因组选择的种种优点,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势在必行。此外,文章还探讨了畜禽基因组选择中贝叶斯方法及其参数优化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热点,以期为获得更加可靠和快捷的基因组选择算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果糖替代饲用抗生素后对AA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18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添加0.3 g/kg那西肽和0.25 g/kg硫酸粘杆菌素预混剂;试验组分别添加0.5;、1.0;和1.5;乳果糖.测定生产性能及胴体指标.[结果]各组肉仔鸡活体重分别为2 164.22、2 057.58、2 101.43、2 208.86、2 172.00 g,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为2.15、1.90、1.95、1.96、2.02,抗生素组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3.16;(P<0.05),但其它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乳果糖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较抗生素组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抗生素、1.0;、1.5;乳果糖肉仔鸡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乳果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肉仔鸡的胴体品质,其中0.5;、1.0;乳果糖组比抗生素组腹脂率分别降低3.48;(P>0.05)、17.24; (P >0.05).[结论]添加不同水平乳果糖替代饲用抗生素后均具有提高肉仔鸡生产性能、改善胴体品质的趋势,综合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来看,1.0;乳果糖的替代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