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探索“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学改革。立足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及专业特色确定课程目标,明确“是什么”,清楚“为什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探索“如何做”。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已建成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  相似文献   

2.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是面向本科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大门,了解相关学科领域国内外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将典型工程案例融入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知识树”,培养工程认知与科学素养;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根本,从课程为单元到课程体系思政育人全覆盖,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气工程+”新工科人才,支撑“一流本科专业”和“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电力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各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综合性实验和独立设计等问题。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实施,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为了完善该项教学改革,本文最后给出了下一步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电压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四个方面,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创新,有机融入思政内容,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体会到专业内容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通过课堂教学对“高电压工程”课程思政的改革效果进行了实践和检验,为其他电气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半导体物理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本文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措施,将前沿科技、量化软件、专题讨论和数字化资源引入教学中,优化考核方式,积极对标“双万计划”,争创一流课程。本课程的改革措施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基于控制理论,电子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科学技术,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控制理论等课程的深入融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融合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多课程融合、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程知识掌握,提高顶层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韩文翀 《电子世界》2013,(20):191-19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职学校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倡导项目教学法,力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但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出来,如何实践的有实效,正是我们一直探索的,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机电专业教学实训,把对实训课程教学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做一下剖析。  相似文献   

8.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引入FPGA技术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把FPGA技术引入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也更好地实现了数字电子技术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基于控制理论、电子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科学技术,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控制理论等课程的深入融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融合教学理论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多课程融合、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程知识掌握,提高顶层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现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深入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现代化网络课程、邀请企业校友进课堂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实融合的实践证明相关改革尝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点,是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抽象、数学分析多,是公认的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本文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实际,尝试利用前沿技术引领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以课程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覆盖体系课程融合、课外仿真实践、课程思政、工程案例与科研融入、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并行等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希望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相关课程间的连接通道,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消化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新工科对“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课程的新工科建设思路,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程导向型闭环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动态改进了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课程的延伸参与度,较好的实践了新工科的建设内涵,对于新形势下新工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供了笔者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工程电磁场”教学中运用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另一门主干课“电路”类比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程思想方法、静/恒定电磁场边值问题与电路暂态问题等两方面的类比,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物理、电类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对于理工科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近期提出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并将建设标准归纳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的提出为本科课程改革与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电类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例,探讨课程如何对标金课标准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三方面实践改革,全方位提升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介绍了该课程作为中国计量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本项目是我校多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是我校深入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一流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进行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首先确定思政育人目标,接着从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及考核标准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确定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总目标的关系,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及对学习效果、综合素质、能动性三方面综合考核的多元考核方案,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育才与育人目标的统一。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难教难学难用的课程,教师可以采用工程可视化设计来改善教学效果。本文以硕士研究生电磁场理论结课作业为例,给出一种交叉学科电磁场理论的可视化教学设计。该设计任务为MHz无线输电领域发射级线圈与接收级线圈之间形成互感的理论计算与仿真验证,其中理论计算采用Matlab Workspace环境编程,仿真验证采用COMSOL高频电磁场线圈模型。学生提交作业效果表明,电磁场理论课采用可视化教学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深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电气工程CAD”实践课程与实际电力工程更好地相结合,提出将“工程电磁场”的理论分析融入电气工程CAD的教学。以接地系统工程为例,建立了接地体的数学仿真模型,设计了工程模拟施工与模拟验收平台。授课表明,对具有较强工程性的实践课程,融合电磁场理论的电气工程CAD实践教改,促进了学生快速融入工程规范,产学研的转化得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探索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本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设计进行了基本梳理和思考。旨在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