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卢雅娟  周伟  王双 《中外医疗》2013,(32):63-6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方法根据诊断标准选择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比较。结果二者同时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自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2型糖尿病二者互为影响,临床极易漏诊,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重于治疗。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全科医生作为健康管理的守门人, 对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负有重要使命, 但全科医生对慢阻肺的认知仍然有限, 进行慢阻肺防控培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控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慢阻肺防控培训标准, 国内各个医院的培训内容不同, 授课教师选取方法不一, 各个基层机构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均限制了慢阻肺防控培训的发展的问题, 目前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控培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慢阻肺防控培训的系统化建设与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全球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防治、提高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对延长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及减轻家庭与医疗负担至关重要。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未明确,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气道clara细胞合成,分泌到肺泡腔中,对肺组织的防御功能起重要作用,能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结合从而促进清除,因此SP-D在呼吸道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治疗、预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肺功能检查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要的筛查和诊断技术,但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什么要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肺功能检查:(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发病呈现高态势,预测至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病的人数将超过540万人/年,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肺功能检查是“金标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肺功能检查,并通过早期强化治疗,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那么全科医生团队进行肺功能检查的优势及可做工作有哪些呢?(1)全科医生团队扎根基层,给慢性病的长期随访管理带来了诸多便利,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有利于其对患者进行健康照顾;(2)全科医生可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增强居民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意识,从而提高居民进行肺功能检查的依从性;(3)全科医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辖区居民,特别是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肺功能筛查,把握最佳治疗时机而从降低疾病负担;(4)开展家庭医生签约,为患者建立呼吸健康档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慢阻肺患者进行分级管...  相似文献   

5.
总编导读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7):I0001-I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尽管其患病率几近百分之十,但没有被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慢病管理的任务中。对此,多年前就有不少呼吸科专家呼吁,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筛查,早发现就可以早治疗,早治疗就可以防止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本期《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合并症的诊治需要全科医师关注》两篇特邀文章,就是告诉我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从“全人”着眼,关注患者全身并存疾病,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是个漫长过程,急性期患者在大医院接受治疗,稳定期患者需要继续做长期连续的肺康复治疗,这阶段的肺康复治疗完全可以由社区医疗机构完成,就地、就近、便利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对此,社区的全科医生能够做些什么?怎么做?在《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一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危险信号的观察和护理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将922例病历,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危险信号的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信号的观察和护理,为患者临床诊治和抢救赢得了最佳机会。结论:预见性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信号的观察和护理,不仅为患者临床诊治和抢救赢得了最佳机会,而且对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红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23-3524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无特异性诊断方法,漏诊、误诊率较高,应提高对肺结核的重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娟 《重庆医学》2002,31(5):421-432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变化,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24h动态心电图上以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为明显,尤以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及缺血性ST-T改变明显高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1),而收缩压,舒张压,甘油酯,胆固醇也均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I(P<0.05,或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且气流受限逐渐加重[1].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发病,反复发作,最后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我科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特点,对住院及出院后的150 例患者给予合理的护理指导,此15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1].经过电话及家访反映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病因,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及防控措施。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68例诱发因素及防控进行分析。结果:感染、劳累及情绪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主要诱因。结论:有效地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对防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指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分级诊疗中承担不同任务。基层医生在慢阻肺诊治、预防工作中可以主导疾病预防,通过问卷调查和普及简易肺功能检查的应用来落实慢阻肺的早期筛查,通过对患者教育、督导和定期随访来落实稳定期维持治疗的药物治疗,指导和核实患者吸入药物的使用正确性,提高患者依从性,贯彻落实呼吸康复治疗等。基层医生可参照修订版指南参与慢阻肺的全程管理,为提高基层防治慢阻肺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第三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但面对这个可防、可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如健康教育不足、随访缺失、临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以上均可能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致使后期治疗效果欠佳、难度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等。故加快促进临床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诊疗精度和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指南,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和疾病研究进展,针对COPD稳定期非药物管理策略进行解析,包括肺功能测定和评估、减少危险因素暴露、肺康复、氧疗、无创通气和外科治疗,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师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优化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首次就诊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我国呼吸系统慢性病的整体防治水平不容乐观。基层医生对COPD诊治防的认知不足,肺功能检查使用率低,诊疗不规范,漏诊、误诊发生率高。为了做好呼吸系统慢性病基层防治,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有效控制呼吸系统慢性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肺功能检查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的机遇和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发现肺功能检查技术作为呼吸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具有无创、重复检测方便、灵敏度高、价格便宜等自身优势,而且呼吸界陆续出台有关肺功能检查技术操作指南,结合当前呼吸系统慢性病防治政策利好,肺功能检查质控体系已建立,可以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系统慢性病筛查应用提供技术和政策保障。但当下也存在肺功能检查从业人员水平参差、基层对肺功能检查应用意识薄弱、社区居民对呼吸系统慢性病早防早治意识薄弱、缺乏健康促进的支持等问题。据此,本文认为肺功能检查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推广是实现呼吸系统慢性病患者群体筛查和诊断的一项重要且可行的举措,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呼吸系统慢性病防控提出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凡  高臻  盛春风  蒋炯  李婉玲  刘君  张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0):3730-3734
目的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级诊疗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D2P-COPD平台),探讨其在COPD分级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11-01至2018-01-31松江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初筛和肺功能检查确诊的COPD患者为观察组,依据D2P-COPD平台予以综合评估,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选取2014年4—7月在松江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社区全科医生通过肺功能检查诊断的173例COPD患者为对照组,均随访1年。分析两组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和规范治疗率。结果 通过D2P-COPD平台,经过初筛及肺功能检查,218例确诊为COPD,肺功能分级:GOLD 1级18例,GOLD 2级104例,GOLD 3级59例,GOLD 4级51例。观察组患者治疗率为47.7%(104/218),与对照组的40.3%(64/1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8,P=0.150)。观察组患者规范治疗率高于对照组(χ2=65.447,P<0.001)。结论 D2P-COPD平台适用于COPD分级诊疗,社区全科医生可以通过筛查量表进行COPD筛查,提高COPD早期诊断率;D2P-COPD平台也可以提高社区全科医生COPD药物的规范治疗化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人群庞大,已成为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我国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肺的管理却存在明显短板,如早期筛查率、诊断率低下,健康宣教不到位,慢阻肺相关诊疗设备和药物匮乏,药物使用不规范,社区医生诊疗水平欠佳。本文通过对我国慢阻肺的社区管理现状进行综述,阐明目前我国慢阻肺社区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分级诊疗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慢阻肺患者管理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更优质的慢阻肺管理办法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慢阻肺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小燕  卫小红 《医学综述》2006,12(10):635-638
随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的不断深入,COPD后期肺间质纤维化(PIF)的改变逐渐取代了肺气肿的固有变化的现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使以往认为COPD与PIF是两种相互独立、不能共存的疾病类型的观点发生改变。双重的病理改变势必更加严重的破坏肺组织结构,造成严重缺氧和弥散功能障碍,使COPD病情恶化加速,目前这已经成为临床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仍可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本文报告了PIF合并COPD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从而深化认识,为临床提供预防、诊断及抗炎抗纤维化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全科团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本知识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本知识的知晓度。方法2008年2月26日统一时间开始,对上海市某区全部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本知识的问卷调查。除去不能离开工作岗位者,接受调查医生593名。结果542名(91.4%)医生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英文缩写;315名(53.1%)自认为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指南》的主要内容;全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没有配备肺功能仪;500名(84.3%)知道肺功能检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15名(19.4%)医生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163名(27.5%)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有效后,应该长期治疗;328名(55.3%)认识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稳定期仍需要治疗;312名(52.6%)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465名(78.4%)认为吸入治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首选方案。235名(39.6%)知道规范家庭氧疗是每日吸氧时间大于15h。调查发现仅365名(61.6%)医生参加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且培训次数每年仅1~2次。乡村医生所掌握的知识明显少于社区医生。结论全科医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方面严重缺乏,须加强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现状。方法 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在山东省潍坊市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413家。由纳入机构的负责人填写网络问卷,内容包括该机构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糖尿病、高血压的筛查、健康档案建立(建档)、随访、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管理培训情况。计算不同类型慢性病在各管理环节中的开展机构比例,并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情况与糖尿病、高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开展COPD筛查的机构比例为27.1%(13/48),开展COPD、AS建档的机构比例分别为2.1%(1/48)、4.2%(2/48),开展COPD、AS随访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2.5%(6/48)、14.6%(7/48),开展COPD、AS、OSAHS健康教育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4.6%(7/48)、16.7%(8/48)、0,开展COPD、AS、OSAHS医务人员管理培训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2.5%(6/48)、12.5%(6/48)、4.2%(2/48),均低于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相应管理环节的机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开展COPD筛查的机构比例为11.4%(47/413),开展COPD、AS建档的机构比例分别为3.9%(16/413)、3.6%(15/413),开展COPD、AS随访的机构比例分别为6.8%(28/413)、4.1%(17/413),开展COPD、AS、OSAHS健康教育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1.4%(47/413)、10.9%(45/413)、5.8%(24/413),开展COPD、AS、OSAHS医务人员管理培训的机构比例分别为15.3%(63/413)、10.9%(45/413)、3.1%(13/413),亦均低于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相应管理环节的机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相比,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管理开展范围较小。建议全面开展基层医生专业教育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普及肺功能检查,广泛开展居民健康教育,继续加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第三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但面对COPD这个可防、可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临床诊疗仍有诸多不足,如对患者教育不够、随访缺失、稳定期和/或急性加重期管理不规范等,以上均是患者病情频繁加重和恶化的重要原因。而病情频繁加重和恶化将导致后期治疗效果不佳和治疗难度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等。所以,加快促进COPD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规范化,提高诊疗精度和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和疾病研究进展,从临床应用角度对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指南(简称:指南)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内容包括稳定期药物管理、稳定期非药物管理和急性加重期管理。其中指南解读(一)主要涉及稳定期药物管理,内容包括诊断评估、初始治疗和后续治疗。通过对该指南的解读,以期为我国急诊科、呼吸科等临床医师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优化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