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伟华 《淮海医药》2022,40(1):49-52
目的:探究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组(n=57)、肠外组(n=57).肠内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2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治疗前后病情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预防作用.方法:14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为抑酸剂 肠外营养组,一组为抑酸剂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组.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例数.结果:二组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抑酸剂 肠外营养组29.2%,抑酸剂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组9.09%.抑酸剂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组明显低于抑酸剂 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的防止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的作用.方法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GCS评分5~8分)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早期(24~48 h)开始经鼻肠管滴入瑞素,逐渐增加至全量,不足部分以肠外营养补充;对照组仅给予肠外营养.观察2组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肝功能、血糖等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ALT及血糖升高均不及对照组明显,有显著差异(P<0.01);上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显著改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重症脑血管病营养状况、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且优于单纯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4.
分析并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支持及相关护理。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病人122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肠内的营养支持并给于相关的护理,其中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肠外营养支持,在完成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情况、血糖含量、感染情况等方面评价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病人采用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营养情况,有效恢复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恢复力,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33例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营养指标略高于对照组,手术失败率、病死率、感染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结论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优于全肠外营养治疗,它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8月入院的9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5)行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对照组(n=45)行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血浆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L/M)比值,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营养支持10 d后,观察组血浆谷氨酰胺及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M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肠外营养序贯过渡至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更好地预防感染、改善机体营养。  相似文献   

7.
王文  吴仕平 《安徽医药》2018,22(4):732-734
目的 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该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共64例,根据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4)采用肠外营养,试验组(n=30)采用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血清白蛋白的增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胰腺感染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多器官衰竭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两组比较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鼻饲误吸的风险有关.结论采用经鼻空肠管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每组50例。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则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以及IgA、IgG和IgM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各指标水平优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1±1.41)、(12.21±1.21)d,均短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的(8.42±2.11)、(15.23±1.1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优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降低白细胞水平,改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王迎宾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068-106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0年以来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TPN)组28例及肠内营养(EN)支持加肠外营养(PN)组3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肠内加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的低于TPN组(P<0.05)。结论:给SAP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9):1770-1772
目的:比较肠内肠外早期营养支持对神经内科重症疾病患者肺内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治疗患者80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住院期间肺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肺内感染、肺内二重感染、肺内感染病死率以及呼吸机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内感染治愈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内科重症疾病患者肺内感染的发生率,改善了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后1d和21d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以及21d后免疫学指标和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1d在生化指标等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治疗组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1d后免疫学指标除IgM和IgG外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免疫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近期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添加益生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益生菌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每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感染率以及肠内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且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总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损伤,保护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恶性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进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EEN+PN)或完全肠外(TPN)营养组,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EN+PN组与TPN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8%(4/27)与33.3%(9/2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9±1.2)d与(4.5±3.1)d、住院时间(12.3±4.3)d与(15.2±5.1)d及费用(31358±3114)元与(44650±11977)元,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漏、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PD后的营养支持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效果。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与肠外营养组患者相比,其GLU、ALT水平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提高,且治疗成本更低、ICU治疗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成本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各项营养指标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郭永锋  韩冰  薛勋  乔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39-294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Ser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3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例使用肠功能恢复汤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11例采用SAP常规治疗和肠外营养,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早、感染治疗效果好、花费低、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道功能恢复和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具有霞要作用,降低了并发症,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患者能早期进食,对恢复体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区别,为临床合理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值(SCr)、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甘油三酯(TG).同时,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第14天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 治疗第14天测得的所有监测指标、NIHSS评分、CPI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肠内营养组指标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 肠外营养途径营养效果较肠内营养确切,但肠内营养并发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7.
吴晓华 《海峡药学》2012,24(7):158-159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4例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阶段性治疗组。观察两组在血清学指标、并发症、继发二重感染、死亡率、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外营养;在给予营养后白蛋白、血钙水平均明显升高,血糖、血淀粉酶、白细胞与营养支持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在白蛋白、血钙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继发二重感染、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上PN加EN组均少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分阶段性营养支持治疗是安全、有效的,EN在SAP治疗中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分别于干预后1、3、7、14d测定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LB(31.57±2.53)cm、TP(69.22±3.57)g/L、BMI(18.32±1.73)kg/m~2、TSF(6.72±1.55)mm、HB(126.44±5.65)g/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时,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3、7、14d时,观察组CR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机体内环境,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恢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婷  尹超 《中国医药》2013,8(3):351-352
目的比较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全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计算机随机产生的数字将22例SAP患者分为全肠外营养组和全肠内营养组,各11例。比较2组入院10d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外科手术治疗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全肠外营养组和全肠内营养组的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30.7和30.2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肠外营养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11/11)]高于全肠内营养组[34.4%(4/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肠外营养组1例因胰腺坏死、多脏器功能衰竭行清创手术,1例行渗出液引流术,1例行胰腺脓肿引流术,外科手术率为27.3%(3/11);全肠内营养组无一例行外科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肠外营养组的病死率为18.2%(2/11),其中1例死于胰腺坏死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由于术后误吸致感染死亡;全肠内营养组无死亡病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早期接受肠内营养的SAP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方法的疗效,探讨肠外营养对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入组的先后顺序将5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疗程为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达到92%,而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仅为64%,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感染发生率,治疗组总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的提高疗效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探索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