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筑文化酱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城市传媒”与“城市织补”像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能够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并有效地解决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本文在解读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同去,将城市触媒理论与城市织补理论应用于其中,图图找出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最大化的方法,并对哈尔滨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再城市化”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生“逆城市化”之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的过程,复苏城市经济、调整城市活力、重塑城市文化成为“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将探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针对其在“再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所产生的四种创新性处理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建筑对城市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同时也成为“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袁牧 《安徽建筑》2014,(4):20-20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建筑的趋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逐渐失去了其文化特色.文章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表征”,着重说明了城市、建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并针对我国城市的“千城一面”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其一,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其二,在结合本土特征的同时努力创新.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明文化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主体,而城市建筑文化又是城市文化最具活力及表象特征的物质载体.城市建筑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城市文化的开启和创造,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一种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裘文博 《世界建筑》2022,(1):108-111
活力岛城市副中心提升改造设计以城市更新视角为切入点,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围绕如何重新激发副中心的产业活力、文化活力、生态活力、运动活力,通过城市脉络疏导、多元功能复合、建筑轻型介入、景观生态叠加等设计策略,重新激活城市文脉,提升活力岛凝聚力,使得副中心重焕新生.  相似文献   

6.
“城市复兴”思想起源于欧洲,1990年代形成思潮,是在二战后西方的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和内城振兴背景下形成,提倡以综合和渐进方式克服城市衰退问题,以社会活力、经济和文化复兴为目标,对于历史城市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海州古城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复兴”思想,追求古城历史意象恢复与城市活力复兴协同发展,从肌理、色彩、九庵十八庙、空间结构和白虎山突显等方面恢复古城的历史意象,同时从继承和发扬白虎山庙会激活旅游、建设以历史步行街为基础的交通体系、疏理水系并将防灾与景观相结合等方面激发古城的活力.设计中还运用“新旧共生”手法,创建传统继承和发展统一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脉设计与类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钢 《山西建筑》2007,33(9):23-24
主要以城市文脉和建筑类型学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建筑类型学理论中的类似性城市理论、城市重建理论以及城市“层”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要学会利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挖掘、整合城市文脉,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5日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的学术年会探讨了世博建筑文化与当代设计理念,在上海世博会前夕聚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2010年11月27日广州亚运会闭幕.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大城市相继成功举办了系列重大活动,国际性的活动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加大城市关注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建筑创作的活力.2011年5月7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主题定为 “ 建筑如何使城市更美好——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之后城市建筑创作价值取向的思辨”.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度的敏锐性持续将建筑创作与城市问题结合在一起,建筑的创作伴随着城市的生长年一度的学组年会通过一次次的学术研讨也见证了城市与建筑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陈序 《城市建筑》2009,(2):57-59
城市复兴的文化激活策略 “城市复兴”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它旨在通过综合社会各种力量,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和,理论涉及城市经济,社会组织,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复兴理论从提出至今的40年间,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市理论研究,城市政策 制订,城市建设实施等方面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组合空间”是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交通系统相叠合产生的空间集合和空间关系.基于间接协同效应视角对其定义、类型以及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上海正大广场、龙之梦购物中心及香港又一城的调研,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组合空间对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活力、出行方式及外部出行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