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分形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发现研究区内存在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已有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港城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静态港城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动态协调水平逐年优化,港城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港城协调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聚集的趋势;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建议通过统一布局港城建设、加强区域联动分工提高港城协调水平;发挥高协调港城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长三角整体区域经济增长,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2001—2010年有关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长株潭城市圈广播电视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动漫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四大核心文化产业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最小二乘估计、LM检验等模型检验结果,可得出:长株潭城市圈核心文化产业和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核心文化产业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或国家相比,长株潭城市圈核心文化产业的相关弹性并不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国外关于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的区域空间多采用国家层次,而国内关于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则涉及国家、跨省的经济区及行政省的不同层次,于是这就有可能存在经济区域空间划定是否合理的问题。现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潜能,以此进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空间划定,并在划定的经济区域内进行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以验证经济区域空间划定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显示了经济区域空间划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京津分工与合作的现状,分析京津经济合作及协调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将京津地区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北京与天津城市职能分工与协作,以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市场化导向联系起来,探求加强、深化京津经济合作及促进京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依据图像区域的对比度以及空间位置等先验视觉显著性知识,进行了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图像显著性区域检测。首先,提取图像中的前景区域,构造区域的对比度、空间位置特征函数,然后融合这些特征计算显著图。该算法将图像的空间关系与区域关系联系起来,得到了较精确的显著图。通过对国际上现有的公开数据集MSRA-1000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抑制非显著区域干扰,显著图的一致性较高。同时,将本文算法的显著图应用于分割显著性区域,能够得到较好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区域空间发展规划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措施。基于传统欧几里德式空间地理学与新关系地理学之间的区别,建立比较模型,分析研究欧洲空间发展展望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对比研究两个空间规划中所运用的空间地理学理论及核心概念的特征。当代高速的物质流和信息流使得区域、城市空间的联系不只依赖客观相邻性,传统欧几里德式空间地理学指导下的空间发展规划与现实脱节,中国空间发展规划中运用理论应趋于新关系地理学。  相似文献   

8.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支撑。以广西典型城市为例, 引入熵值法和面板模型, 从城市人口-经济-空间视角, 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构建城市化建设评估面板模型。结果表明: (1) 模型模拟结果良好, 可有效模拟与刻画不同城市间城市化建设的异同性; (2) 评估结果揭示案例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但城市化建设模式相同, 空间差异不明显; (3) 案例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及土地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现为线性、正U 型和正U 型的关系;(4) 案例区经济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边际效应强度为1. 48, 即经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提高1. 48%, 但案例区经济发展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 在研究期间, 案例区人口和土地城市化提高抑制城市可持续发展, 即现阶段案例区呈现人口和土地过度城市化现象。为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从结果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集聚水平对河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河南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1.388 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人口集聚地区的特点,利用2003—2015淮河流域40个地级市的数据,以人口集聚度指标来测量淮河流域各地级市人口集聚程度,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产业结构、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在人口集聚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中介效应,进一步实证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口集聚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背景,从点线面的层次上定量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区内尚难有一个能覆盖整个区域的核心,体现出多中心的格局特征,从经济联系上则具有多簇聚的结构特点,经济辐射空间格局分异明显,区域内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悬殊较大。淮海经济区的城市发展不是一个单核心的广辐射城市群,而可能是组团式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国30个省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数据,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各省区的碳排放量,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建立了包含经济增长、碳排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联立方程来分析区域 FDI 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联立方程中每个模型的协整关系是成立的,区域 FDI 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01,间接弹性是0.146,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32,间接弹性是1.882。研究进一步发现区域 FDI、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能源强度都是促进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并且区域 FDI 和区域碳排放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研究区域经济时区域经济空间的分异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空间的分异态势与模式进行研究,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开发,区域经济空间的结构调整以及深化区域经济模式改革,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在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方面已经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从现状来看在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研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其应该在区域经济空间分期发展趋势评价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原因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基于2005—2016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先采用静态面板回归,然后进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得出:静态面板模型中的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表明提高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在空间杜宾模型中,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本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该地区环境规制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环境规制的溢出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地区政府应该加强联合颁布地区环境规制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5-2017年间福建省CO_2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GDP指标数据,通过VAR模型、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统计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对福建省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CO_2排放强度对经济增长有影响,总的来说,CO_2排放强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在较短时期内降低CO_2排放强度;CO_2排放强度不仅对经济增长有影响,还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江淮分水岭区域2000—2015NDVI月合成数据、降水与气温数据、高程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法、残差分析法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16a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植被覆盖指数在16a内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合肥、六安这两个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中心城区,植被覆盖指数有所降低。2)通过计算与分析可知,0.006 1slope0.047 9为植被的改善区域,占所研究区域的39.97%,主要分布在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凤阳县的山区;0slope0.006 1为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占所研究区域的52.67%,主要分布在偏远农村地区;-0.027 8slope0为植被退化区域,占所研究区域的7.36%,主要分布在合肥市与六安市的中心区域。3)将NDVI的残差值与人类活动强度、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GDP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回归相关系数r=0.531 1,说明人类活动因素与植被覆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人类活动强度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相关系数为-5.37,得出人类活动强度越大,NDVI值越小,人类活动强度越小,NDVI值越大。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重要表现形式、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概念和意义;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的关系: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环渤海地区等我国主要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从观念一体化、规划建设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等6个方面促进我国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经济合作角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地缘联系密切,人文环境趋同,经济要素互补,产业协作空间巨大,市场一体化前景巨大,具备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以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看,环渤海区域未来将建设成为各区功能明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创新活跃的一体化经济区域,成为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东北亚最大的现代制造研发基地、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运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GE0)和Theil指标(GE1)的分析方法及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金融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提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应当将区域金融业发展区别对待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指标体系建立和数学模型利用,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明确了在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上,重庆辐射范围重点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城市联系强度弱于西安、兰州以及乌鲁木齐;在城市间经济联系场强分布上,大城市对距离较近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但受距离衰减的影响,对跨省域城市的场强相对较弱;受行政区划限制及距离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是由多个高首位度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组团串联而成,但组团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