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行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并进行随访。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7~12周,平均为8周,疗效按Di 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估,优16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8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时间6~2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疗效根据Dienst et al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9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 T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移位何志晶何洪生摘译苗旭漫审校采用切开复位,T—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复位困难或闭合复位失败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随访时间4年(3~7年)。术后腕关节掌侧倾斜角、桡骨下端长度、关节对合及关节内骨折片的复位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42例。结果术后随访8-22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评定: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9例,分别于术后3d、4周、8周、12周复查,测量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台阶征、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腕伸屈范围及手握力。腕伸屈范围和手握力结果与健侧比较,取其比值。结果术后12周时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台阶征、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相对尺骨长度与术后3d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腕活动范围差异显著。所有骨折均愈合,患者满意率为100%。按张殿英腕关节综合功能评定法,12周后优良率为100%。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使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复位,达到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并防止愈合过程中复位的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8-01—2012-01采用2.0 mm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2例(76侧)关节内及骨折线接近关节面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单一微型钢板内固定22侧,双微型钢板内固定26侧,微型钢板与T形钢板内固定19侧,微型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9侧。结果 72例术后获得平均18.5(12~3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掌倾角由术前平均-7.3°改善至术后7.4°,尺偏角由术前平均15.1°改善至术后22.2°,桡骨高度由术前平均7.9 mm改善至术后12.4 mm。影像学评分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标准评估:优59侧,良12侧,可5侧,优良率93.4%。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估:优53侧,良14侧,可9侧,优良率88.2%。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可灵活固定复杂骨折,软组织干扰少,能满足早期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2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采用不同入路行钢板内固定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本组病例随访6~18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及改良Shea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19例(70.4%),良5例(18.5%),可3例(11.1%),优良率88.9%。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C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AO分型桡骨远端B、C型骨折患者分别予以掌侧或背侧入路,切开复位AOT形钢板或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结果76例随访6~2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标准,49例腕关节75°(背伸)~75°(掌屈),17例70°(背伸)~54°(掌屈),7例腕关节伸屈活动无疼痛,3例诉有轻微疼痛。无腕关节旋转活动受限,优良率92.1%。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C型骨折,能有效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使腕关节功能达到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53例桡骨远端复杂骨折患者。结果根据X线片测量指标综合评定,51例患者(53例患者51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2%;腕关节功能根据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良率88.2%;并发症6例,发生率11.8%。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4例,内固定材料使用普通钢板4例,T型钢板13例,锁定钢板17例;手术切口取掌侧入路24例,背侧入路10例.结果:34例经11~23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19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8%.结论:桡骨远端III、IV型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为主,锁定钢板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1.
肘部损伤"三联征"的手术治疗及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肘部损伤"三联征"(肘关节后脱位复合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分析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和适应证,以期优化肘部损伤"三联征"的治疗.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17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2~48岁,平均3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平均5.4 d.桡骨头骨折按照Ma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10例,Ⅲ型5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照ReganMorrey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2例.采用外侧入路9例,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2例,前侧入路6例.尺骨冠状突骨折行摘除1例,内固定16例;桡骨头骨折行内固定14例,单纯桡骨头切除1例,桡骨头置换2例.术后测量肘关节活动度,并对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2~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不连、骨不愈合及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发生.出现迟发性尺神经麻痹1例,异位骨化2例.末次随访肘关节平均活动度:屈伸128.3°±6.8°,旋转74.6°±4.2°.MEPS评分:优6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除1例桡骨头切除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肘关节稳定性好,影响评分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受限和日常生活功能部分丧失.结论 肘部损伤"三联征"为复杂类型的肘关节损伤,应根据骨折和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SKy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真空现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SKy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真空现象的疗效。方法5例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因为椎体真空现象接受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调查患者的疼痛缓解、活动能力和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第3天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能力增加,随访期内(1~22个月)6推治疗节段及邻近节段未发生再骨折。结论SKy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出现真空现象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疼痛,提高患苦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Sky骨扩张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8例共9个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7个椎体,脊柱转移瘤1例(T7),椎体血管瘤1例(L1)。术前术后行VAS评分,测量手术前后各病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42min;失血量平均每例约为20ml;平均每个椎体注入PMMA3.2ml,术前的VAS评分平均为7.8分,术后第1天平均为3.1分,术后1周为2.6分,术后1个月平均2.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骨折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为18.21mm,术后为20.52mm(P<0.01);术前骨折椎体中线的平均高度为14.23mm,术后为19.43mm(P<0.01);术前骨折椎体后缘的平均高度为23.98mm,术后为24.59mm(P>0.05)。术后CT检查发现椎体后缘少量渗漏和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1例,均无临床症状;1例患者出现椎体后缘渗漏,术后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5d大便功能恢复,术后1周小便功能改善。结论: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较安全,近期疗效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交叉克氏针纵形“8”字钢丝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改良交叉克氏针纵形"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交叉克氏针纵形"8"字钢丝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1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37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肘内、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良好.结论交叉克氏针纵形"8"字钢丝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稳定性好,不需外固定,能早期活动肘关节,降低了因固定不牢而发生尺桡偏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是一种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制"J"形小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博 《中国骨伤》2011,24(8):698-699
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辅助器材内固定治疗和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其目的是尽量避免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和尽早恢复肘关节功能。随着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更新以及患者主观对骨折对位对线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首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颈椎脱位前路手术复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2007年,34例下颈椎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减压、复位及植骨钛板固定的手术。单侧关节突交锁13例,双侧21例。"三维旋转复位"法:上椎体冠状面旋转,复位侧的椎小关节分离;椎体间撑开时使上椎体矢状面前曲至上下关节突分离到"尖对尖"的位置;上位椎体水平面旋转向后上关节突绕过下关节突,完成复位。双侧脱位以相对方法复位。结果32例(94.1%)满意复位,2例需要后路手术。随访时间平均38.4个月,均牢固骨性融合。14例不完全性损伤者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2级;12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得到缓解,其中4例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2级;其余脊髓功能无恢复,ASIA残损分级无变化。结论"三维旋转复位"可以减少复位时脊髓实际牵拉距离,提高复位的安全性;急诊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置钉、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螺钉位置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术后发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为6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类型、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置钉情况、螺钉位置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是影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椎体"空壳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椎体压缩程度和骨密度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Zheng ZM  Kuang GM  Dong ZY  Li FB  Wan 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67-1671
目的比较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Sky骨扩张器PKP的临床应用结果及优缺点。方法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分别应用球囊骨扩张器(球囊组)与Sky骨扩张器(Sky组),对49例患者86个椎体行PKP,其中Sky组24例29个椎体,球囊组25例57个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椎的高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以平均每个椎体计算,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器械材料费用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平均每侧注入PMMA骨水泥的量较Sky组多(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P〈0.05)。X线片观察:球囊组单侧穿刺的32个椎体有24个见骨水泥越过中线到达椎体对侧;Sky组单侧穿刺的28个椎体见骨水泥主要局限在穿刺侧,有6个椎体见少量骨水泥越过中线到达椎体对侧。两组病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球囊组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较明显,Sky组以椎体中线高度恢复较明显。球囊组有4例5个椎体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Sky组中出现椎间隙骨水泥少量渗漏5例7个椎体,椎体后缘渗漏3例3个椎体,椎旁少量渗漏1例1个椎体。Sky骨扩张器5例退出困难,1例断裂。1例球囊在扩张第3个椎体时破裂。结论球囊扩张PKP与Sky骨扩张器PKP治疗疼痛性压缩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Sky骨扩张器PKP在单节段椎体中选用较好,球囊扩张PKP对多节段椎体骨折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胸骨柄“U”形切除入路治疗上胸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2例上胸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全部采用经胸骨柄“U”形切除入路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7年,椎间植骨均愈合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无切口感染、颈前血肿、窒息、气胸、乳糜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9例术后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术前A级6例术后恢复至B级1例、C级2例、3例无明显改善;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3例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D级2例恢复至E级。结论经胸骨柄“U”形切除入路解决了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因胸骨柄遮挡带来的操作不便,又可避免切断胸骨、锁骨的相关并发症。通常能显露至T4,并能在直视下完成T3及以上椎体的前方减压、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上胸椎爆裂骨折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4 patients with dorsal incisions f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Frykman VII/VIII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using a dorsal plate was performed. Half of them had a longitudinal incision while the other half had a T-shaped incision. No difference in the healing properties or wound morbidity could be demonstra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the T incision provided improved exposure of the distal radiu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its cosmetic result was superior. The horizontal limb was well camouflaged within the transverse skin crease on the dorsal aspect of the wrist. The vertical limb did not extend into the dorsum of the hand and could, therefore, be hidden by appropriate clot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