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5,(6)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方面最全面的文献,向来备受古今中外学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进行,对其思想内容仍没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比较《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及《吕氏春秋》相关部分,可以看出《乐记》成书时接受了《荀子·乐论》以及不同来源的先秦思想,而其基本音乐术语不会晚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另一方面,理解先秦诸子音乐话语及其对儒家礼乐的批判,对深入探讨《乐记》的成书动机及其各篇章的不同面向十分必要。《乐记》除了证明礼乐思想的正当性以外,也涉及音乐与情绪的密切联系,礼、乐概念的相辅相成,以及声、音、乐概念的系统化等各个方面。《乐记》集儒家音乐讨论之大成,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一是从主客两个方面建立了乐的本源论;二是从形式创造切入论述了乐的审美特征;三是从乐与礼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乐的功能;四是博采众家之长构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各门艺术中以音乐最为发达,当时诗、乐、舞三位一体,又往往以“乐”来特指这种综合艺术,因而先秦的“乐”具有文艺总称的性质。当然在这种文艺总称中显然是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为主的。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论及乐的,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为热衷于论乐,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观,最后以《乐记》这一理论专著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发展的雏形和框架。孔子音乐美学观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思想发展的基础和根源,亦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孔子的音乐美学观不是对音乐的具体创作理论的阐述,而是对音乐的  相似文献   

5.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韩伟 《船山学刊》2012,(3):70-74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的重要贡献是在承认乐的伦理价值、仪式价值的同时,亦承认乐的娱乐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总结,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乐记》也带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乐的娱乐程度必须在儒家价值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在对待古乐、新声的问题上又显得过于僵化,从而表现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又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乐记》成书于汉初,是河间献王及《毛诗序》的作者之一毛苌所作,或是集体编辑而成;或认为《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儒家论  相似文献   

9.
《乐记》论乐,历来学者,褒扬者多,究其被推崇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曰《乐记》“感物表心”的乐本思想既表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色彩,又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个性特征,即重表现、轻再现的特征。二曰《乐记》中“礼乐合一”论体现了感性理性对立统一规律,并因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主干。三曰《乐记》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美学发展影响巨大、裨  相似文献   

10.
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典籍,儒家思想素有"礼"、"乐"相统一的传统.在<乐记>中,虽然以"乐"贯穿诸章始终,但这里的"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艺术形态,更是与人性和情感、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乐教".它以"礼"、"德"为灵魂,并且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乐记>中有大量的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既肯定了"礼"、"乐"教化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道德属性,又揭示了二者在性质、功用和教化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乐记>中所体现的儒家关于"礼"、"乐"相辅相成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正是由于"礼"、"乐"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这种特征,才使中国传统乐教能够发挥政治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