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颜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25-528,533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偏移-分享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来研究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人口密度仍在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上,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淮河各支流的中、上游县市区域形成人口集聚区域,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3.
穆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27-34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藏、青、川、甘、滇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GDP数据,利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空间探索性分析技术,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及动态变化,探讨人口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一致性,对各地市州经济与人口耦合性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在2000—2010年间整体上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偏离程度在缩小,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相对等级变动不大,青藏高原区2000—2010年间人口、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有所提高,但人口与经济耦合性未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16-25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6.
将人口分布的传统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相结合,借助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之间人口数量差异明显;人口密度在地级市之间和不同县级行政单元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2)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全省人口空间分布较均衡,但呈现出不断集中趋势;人口分布趋同趋势先减小后增强等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流域1868座博物馆为研究样本,借助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位序规模法则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12-2018年黄河流域博物馆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8年黄河流域博物馆数量呈上升趋势,占全国博物馆总量比重不断增长,增长率达到20.05%;黄河流域博物馆密度呈现不均衡的特点,随着年份的增长,密度高值不断增加且显现,分布呈现“多中心”模式并不断集中演化;黄河流域博物馆重心居于东部,椭圆空间形态具有“西南—东北”的分布,重心移动轨迹逐年向东移动,椭圆转角呈现出持续增大的态势;黄河流域博物馆整体呈正相关,极化作用明显,聚集格局愈发突显;黄河流域博物馆时空分布演化的影响力有差异性,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为次要因素,资源因素为一般因素。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和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2012年、2015年和2018年3个不同时段的4A级、5A级优质旅游景区,运用ArcGIS软件,通过最近邻点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综合分析了江苏省优质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优质景区密度指数及方向极化,分析了优质旅游景区的动态演变特征和演变模式.结果表明: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整体上呈现以苏南地区为核心的集聚分布态势;优质旅游景区的分布数量和分布密度呈现空间失衡,主要表现为由"点状"、"面状"向"片状"、"放射状"演化的阶段性递增特点.但从整体来看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从相对集中逐渐趋于均衡,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建议江苏省未来将优质景区创建工作的重心放在苏北等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并从打造旅游业态的空间差异性、发挥旅游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依托优质景区构建旅游综合体三个层面,有意识、有重点地加快推进资源禀赋突出的旅游地品牌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促使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朝着全面、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①2003—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减少期”转变为“增长期”的阶段性特征。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聚集度增加。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结论】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炭省际调运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我国煤炭省际运输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有助于我国煤炭综合运输及能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通过对我国1985年以来煤炭省际输出,输入量和省区的空间变化及社会和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煤炭省际调运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国省际煤炭输出和输入量迅速增长,输出和输入的不均匀程度稍有减小。输出省区向西、向北偏移,输入省区向东南方向偏移。在主要的煤炭净输出省区中,山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内蒙古和陕西省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分散的区域性煤炭输出省区影响范围不断萎缩,输出量向邻近省区集中。我国煤炭省际运输空间格局的演变带来了一些社会和环境影响,煤炭省际运输量和运输距离的增加不仅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影响,也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并对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了更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藏铁沿线区域地震地质调查和近百年地震资料整理,以此为基础建立震级-频度关系式.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分析的原理,并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地震构造带的分布情况,对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为0.72,最高震级上限为8.2级,8级地震平均发震周期约80年,未来百年内8级地震发生概率0.86,青藏铁路约有过半以上里程处于较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2.
南充市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种聚集度测定指标和Taylor,Iwao检验法对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典型的聚集分布,聚集的基本单位为个体群,一个个体群为一个家族,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具有明显领域性.不同月份聚集程度不同,其平均密度与聚集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3,|r|>r0.01,(12-2)=0.7079),表现为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翅雏蝗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甘肃省夏河县对小翅雏蝗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虫每年 6月上、中旬蝗蝻开始孵化 ,6月下旬达到高峰 ;7月是 1~ 4龄蝗蝻混合发生时期 ;8月为蝗蝻与成虫的过渡时期 ,此期蝗蝻占总量的 5 4 .6 1% ,成虫占 4 5 .39% ;9月中旬后全部羽化为成虫 .小翅雏蝗在草地是以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 ,个体群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 ,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聚集表现主要是由草地的环境因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北部雀莫错附近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伟齿蛤类等双壳类化石,包括Neomegalodon cornutus(sp.nov.),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 Yao et a1.,Q.longitatus Yao et a1.,Q.circularis(sp.nov.),共生有Bakevellia praecursor(Quenstedt)等.据此,该含化石地层确定为上三叠统;指出它们属典型的特提斯动物群;并为修订伟齿蛤科的现行分类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棕色田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棕色田鼠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形成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繁殖和社群关系及生存环境的异质性.棕色田鼠聚集的基本单位为个体群,一个个体群为一个家族,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不同月份种群的聚集程度不同,表现出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亚成体在4,5月份为聚集分布,成体在夏季为聚集分布,成体雌鼠在4,5月份为聚集分布,成体雄鼠5~6月份为聚集分布.引起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不同月份聚集程度不同的原因是繁殖,10月份高聚集的主要原因是秋播引起鼠类的迁徙. 相似文献
16.
黄山松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和格局纹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群落中黄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黄山松幼年期趋于聚集分布,以后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主要由于种内、种间竞争及光照等因子的作用。而不同林型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也与土壤、光照、海拔等因子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广西廉州湾红树林群落本底数据,预测其发展方向,本研究以广西廉州湾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东江口、木案、针鱼墩、垌尾设置4条典型断面共计36个样方,调查红树林群落的类型、树高、覆盖度、冠幅、基径等,并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种群动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西廉州湾红树林树种以演替前中期树种为主,群落结构简单;物种重要值的排序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大多种群主要呈集群分布;更新层以桐花树和秋茄幼苗为主,与该地现有成年红树植物物种重要值排序一致。广西廉州湾红树林群落是由陆向海逐渐发育的,未来该地红树林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人为干扰得以控制,红树林面积有望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8.
杨持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
本文从植物种群个体分布格局在时空系列上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探讨植物种群结构的演变特点。种群分布格局与种群数量动态密切相关,种群数量的消长造成了种群分布格局类型(typc),格局规模(scale)、格局强度(intensity)、格局纹理(grain)的相应变化。在时间,空间梯度系列上,随着环境旱化程度的加强。旱中、中旱生类型的种群或消失,或种群分布格局的规模逐浙缩小,格局强度加强,格局纹理变粗;早生类型的种群分布格局观模则有扩大的趋势,格局强度减弱,格局纹理变细,可见,环境因子的改变,特别是水分状况的改变,是种群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