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楣声先生已在《灸感三相赋》中对灸疗过程的感传规律作出详细的归纳,对于后世的临床灸疗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亦受到该治疗理念的启发。本研究以“激发感传”作为出发点,结合“灸感三相”所归纳的感传规律,对灸位、灸量等相关要素进一步分析,以期灸疗“感传”的思想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以及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古代医家灸疗养生成就与贡献、灸疗养生的现代实验研究2个方面论述灸疗养生、延缓衰老及灸疗"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的作用机理,并指出灸疗防病保健的作用机理尚需更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灸疗效果要素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文学 《中国针灸》2000,20(5):297-298
结合康为电子灸疗仪的开发和临床实践,在读周楣声先生的《灸赋》基础上,提出了获得灸疗疗效的“艾、灼、穴、久、均、传”六个关键性要素。康为电子灸疗仪具有“有近则深,动脉生灼,固有均衡”的特性,能够对人体进行动态、深层、定量化和均衡的刺激,在上千例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神灸经纶》从灸疗功用、灸疗方法、灸疗治病等方面对灸法加以阐述,认为灸疗功用全在宣通气血、灸疗方法贵在简单易行、灸疗临证要在明症审穴。《神灸经纶》虽对灸法加以系统整理,然其发挥者少。  相似文献   

5.
《针灸逢源》系清代李学川所著之针灸名著,该书综合《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历代针灸医论精华,是一部内容较为完备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笔者通过学习发现,书中提及较多灸法相关临床应用,指出的灸疗方法较多且治疗疾病范围亦较广泛,至今书中的一些灸疗方法仍在临床中沿用。为进一步明确灸法的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整理、挖掘《针灸逢源》中有关传统艾柱灸疗方法的论述,以使灸法发挥更为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6.
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传统灸法,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方法单一,操作不方便,使用不安全,费时费力,临床医师不便使用,患者也惧怕灸疗,因而造成重针轻灸,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在此形势下,我们对传统的灸具灸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将艾火灸、瘟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  相似文献   

7.
灸疗是我国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推论,灸术早于针术(《中国灸疗学》),《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诸络坚紧,火所治之”。历代许多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大病宜灸”[1]。如晋代葛洪,用灸法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中国古代的灸法,基本上是化脓灸。化脓灸就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国平衡灸疗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运用平衡针灸理论进行灸疗学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平衡方法研究灸疗学的定义、理论来源、技术特点、作用机制、灸疗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等.结果与结论:平衡灸疗学是预防保健疾病康复有效的绿色医学.  相似文献   

9.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保健灸属于灸疗的一种比较特殊方法。它的特殊性多体现在无病或慢性病康复期施灸,施灸时,多选用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肾俞、大椎等。通过在这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腧穴上施灸逐渐累积灸效,对机体可产生徐缓的激发作用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防御机能,产生防病延年作用。我国古代文献关于保健灸的记载不胜枚举且对此均有较高的评价。《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  相似文献   

11.
热敏灸作为一种新型的灸疗方法,《医宗金鉴》中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故热敏灸讲究“敏消量足”,举一临床顽固性呃逆病案加以细说。  相似文献   

12.
车露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29-129
灸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人体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疗的效果。灸疗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灸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灸疗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艾灸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实践中,其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具有骨保护作用,对抗风湿药物有增效减毒作用。艾灸治疗RA的施灸方法主要以“温针灸”“麦粒灸”“悬灸”及“长蛇灸”等为主,治疗效果与灸量有关,辰时和酉时施灸疗效可能优于其他时机,常用穴是“肾俞”“足三里”。艾灸治疗RA临床效果显著,不同层面的艾灸方式对RA均有一定效果,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艾灸治疗RA的机制研究多为基于病理表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知;(2)灸法、灸量、灸时是灸疗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三者缺乏统一的研究标准;(3)当前选穴研究方面配伍单一,未充分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4)艾灸治疗RA多为动物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较少且样本量小,缺少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致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今后,应深入研究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加强艾灸治疗RA的实/试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掘适用于RA人群的灸法、灸量、灸时及穴位配伍,形成较为统一的艾灸操作流程及量效标准。  相似文献   

14.
对《内经》酒疗养生方法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认为《内经》对酒性的认识,是酒疗养生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酒疗应用的记载,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应用酒疗养生之法时,应注意顺酒性、助酒势、借酒力。  相似文献   

15.
“灸疗法”是一种治病防病强身保健的外治疗法。其以中医理论与经络学说为依据,与针刺法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操作简便易行,至今一直被医家广泛和普遍的使用,对各科疾病均有独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本文在整理和总结灸疗专家马少群老先生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中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高血压、低血压、半身不遂、肝脏病、心脏病、肾脏病、妇科病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灸疗配穴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个别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特殊临床表现和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了注示。笔者认为马少群“灸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疗效与针刺疗法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被更广泛和普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施灸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的“胃穴”、“火降穴”为切入点,观察蒙医灸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对该病的组穴原理。方法:将28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大鼠采用挟尾激怒法制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实验第7天造模成功后,灸疗组大鼠给予施灸因素,模型组大鼠给予与灸疗组大鼠同样抓取固定因素;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测定胃排空率和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值。结果:治疗后,灸疗组大鼠胃残留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胃泌素(GAS)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胃动素(MTL)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有促进胃排空作用;②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有提高作用,对血浆胃动素(MTL)的作用不显著;③对蒙医灸疗法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选穴与组穴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化脓灸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逐渐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该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检索相关文献,从化脓灸的优势及局限性入手,分析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产生疼痛、带来创伤、烟雾太大、耗时较长和因误灸可能带来不良反应等内在原因以及重药轻灸、重针轻灸、西药冲击等外部因素等方面探讨蒙医灸疗自身局限与衰退的原因。提出加强灸用材料的研究;运用新技术研制符合灸疗内在本质的器械仪器,以提高疗效;科学审定灸疗穴位,加深其本质研究,使其标准化、客观化;加强理论研究,发掘灸法内在本质等对灸疗改进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麝绳灸临床应用举隅214000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邵亚萍麝绳灸是我科前辈所留下的一种独特的灸疗方法,它是把麝香、雄黄、红花等40多味中草药研成粉末状,用丝棉纸把药末卷进去,搓成如细绳一般,点燃后用于灸疗。1、末梢神经炎:包××,女,50岁,无锡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