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据》2009,(12):7-7
中国政府在全球投放形象广告的首次试水,显示出“中国制造”公关计划轮廓已经初现,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中国制造业本身。这几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从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到反对中国的国际收购等等。  相似文献   

2.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企业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指出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从产业分工逐渐深化为产品分工、要素分工、工序分工以及增值环节之间的分工.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分工和成本优势导致了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然后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质量水平低和缺乏关键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最后指出了中国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实现OEM向ODM、OBM和BPO阶段转向.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逐渐消退。文章将从产业链的角度探究物联网技术助推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在中国制造业日益纳入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对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世界制造中心"的定位和国际竞争力,最后阐述了制造业在对外开放中外资引入的选择性吸收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9中国(北京)国际汽车制造与生产设备博览会(简称汽车制博会)定于11月举办。一段时间以来,汽车制造业一方面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又得益于国内良好的政策扶持。如何在政策扶持下有所作为,是企业关心的课题。博览会同期还将举办中国国际汽车制造业创新高峰论坛,汽车制造及生产设备企业将共谋未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制造业已经在中国经历了多次升级,财富量级不断更新,管理转型的课题也把中国制造企业拉到了升级的门槛上。在管理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也是上下求索:从全面质量管理(TQM)、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到供应链管理(SCM)、六西格玛、零缺陷。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从业务模式、流程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部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力争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相似文献   

7.
在产业创新中迎接国际产业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社会一致认为中国肯定会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中国世界工厂论”已成为全球经济中的热门话题。经济学家把制造业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它不但是人类社会的“首次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目前,中国制造业总量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中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在一些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制造业部门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对总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2005年~2010年,制造业部门年均贡献率达到43.8%。从生产能力的国际比较来看,无论是钢铁、化纤等从事中间产品制造的重化工业部门,还  相似文献   

9.
《辽宁经济统计》2005,(1):42-43
进入去年三季度以来,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油价屡创新高。由美国石油需求增长带来的国际市场油价居高不下,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成功转型,需要科学合理、运作良好的管理架构作支撑,其中就包括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关注和重视的管理会计体系。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背景下研究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深入分析当前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内涵,提出了制造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制造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借鉴及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去1.4万亿美元,"Made in chjna"在世界上到处可见,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很少有影响力大的中国品牌,像联想、TCL、海尔、华为、宝钢等能够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还很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凭借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成为国际电子行业标准的有力支持者,但作为电子制造业大国,中国在行业的国际标准领域中却没有发言权.因此当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时,中国产品出口的品牌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敏  李姗姗 《数据》2008,(9):30-31
在汽车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宏观背景下.汽车制造业作为北京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也同样面临从观念到战略、从产品开发到产品营销、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全方位转变。  相似文献   

14.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3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2013年18个月以来的新高,为51.4%,环比上升0.3%,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稳中向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临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质”的转变,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此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00—2012年11个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其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从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来看,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引进与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的提高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而适应创新竞争市场变化能力的效果不明显。从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来看,政府和金融机构分别给予资金支持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同时给予支持时则存在着协调方面的问题。另外,制造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对外开放均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来自发达国家的RD外溢当期效果不明显。不同技术水平行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对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王德禄 《企业研究报告》2008,(1):F0002-F0002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我们见证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国际市场中,大量服装、玩具、食品、家电等非高技术中国制造产品生产附加值极低,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中国制造产品的溢价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7.
刘鸿 《现代企业》2005,(7):25-26
陕西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应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建国以来曾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发展更是令世界瞩目。曾经大规模购买国际发达国家重型机械装备的局面已有所改变,重型机械制造部门已开始迈入国际舞台,有的已成为国际重型机械制造业中一支极富生命力的一股力量。这不但进一步极大的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促进了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高,缩短了我们与国际发达国家在重型机械制造业中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张辰 《中外管理》2004,(2):84-85
想走出去,但没有人才去开“铺子”怎么办?没有实力收购外企怎么办?没有机会融入海外主流,不被信任怎么办?新大陆集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论是海尔在美国建厂、TCL收购德国著名家电品牌施耐德,还是格兰仕为全球微波炉厂商贴牌生产,在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今天,都已不算什么新闻了。但日前从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亟待提高。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违规成本,完善对企业失信行为的监督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以及制造业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霞  覃智勇 《数据》2009,(5):15-17
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人们再度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制造”。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历史,我们憧憬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然而,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引发的资源巨额消耗、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世界的不安,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重要关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业需要怎样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