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道各段进行了光镜组织学结构的观察;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表面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中肠及后盲囊外,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均有较厚的分泌物层和较发达的纤毛层。纤毛形态结构各异;以食道和后肠分布最密,胃和肠球次之。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均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多级皱褶和嵴。仅中肠表面具典型微绒毛结构。各消化道段黏膜上皮表面均未见杯状细胞,上皮下基膜发达,黏膜下层明显,消化腺分布其间。整个消化道壁的肌层均为横纹肌,且排列疏松,外膜多为浆膜。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地理亚种的线粒体DNA序列变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线粒体16SrDNA的PCR/RFLP鉴定和对Cyt b基因全序列的分析对中国大陆7水系绒螯蟹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亚种在17条Cyt b全序列上以40个固定的碱基变异位点相区别。前者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北的水系;后者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南的水系。发现了4种在鸭绿江以南的北方水系中生活的合浦亚种单元型,对这些单元型的形成提出了3种可能的解释[动物学报51(5):862—866,2005]。 相似文献
3.
脉红螺(Rapana venosa)神经节存在三种细胞,它们是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无突胶质细胞。从结构上看,神经细胞与后鳃类软体动物海兔(Aplysia)的神经细胞不尽相同。电镜观察表明,脉红螺右足神经节细胞体区的星形胶质细胞与海兔腹神经节内包围神经细胞体的星形胶质细胞很相似。但在脉红螺,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与神经细胞之间的拓朴学关系尚不清楚。无突胶质细胞在脉红螺神经节内广泛存在,它的核类似于海兔神经细胞的核。这类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5.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6.
7.
8.
9.
中华绒螯蟹窦腺神经末梢及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的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性未成熟的中华绒螯蟹黄蟹的窦腺及X-器官的超微结构。X-器官位于眼柄神经节终髓的腹外侧,与窦腺位置斜相对,窦腺主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末梢含有大量的膜结构包围的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许多电子透明的小泡,末梢外周有时可见指状突起。依据颗粒的大小、形状、电子致密度以及胞质特征,可区分出6种类型的窦腺神经末梢及7种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观察了末梢中神经分泌颗粒的胞吐作用方式的释放过程,并且尝试对窦腺不同末梢中的颗粒及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中的颗粒作了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即电子致密度无大的变化,形态特征相似,只是大小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0.
用31个可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辽河、瓯江和长江种群进行了RAPD分析。121个扩增片段中有27个多态片段。遗传距离指数(D)表明中华绒螯蟹种内遗传变异较低(D=0.004~0.063)。3个种群中,辽河种群(D=0.018)和瓯江种群(D=0.025)遗传变异较高,而长江种群遗传变异较低(D=0.013);辽河种群和瓯江种群间遗传距离(D=0.023)小于它们与长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值分别为0.028和0.032)。提示人类经济活动可能已使这2个种群发生了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前后肌肉组织的形态特征变化, 采用石蜡切片、电镜及生物化学方法,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步行足和腹部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相对于蜕皮间期, 步行足在蜕皮前后组织学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 超微结构在蜕皮前无明显变化, 蜕皮后可见肌原纤维纵裂及肌小节横裂现象, 表明蜕皮后外骨骼硬化的过程伴随着肌肉的生长。相对于蜕皮间期, 腹部肌肉在蜕皮前后组织学特征变化明显: 蜕皮前肌束间隙增大, 蜕皮后肌束内肌纤维间隙增大。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蜕皮前肌原纤维在内部降解, 出现空洞, 肌原纤维边缘降解, 导致肌原纤维间隙增大; 蜕皮后肌原纤维重新组装、重建, 恢复到间期正常形态。生物化学研究发现, 蜕皮前后步行足和腹部肌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同其结构特征的变化相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的结构特征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脂质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期幼体肝胰腺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蟹的肝胰腺腺管上皮由E,F,B和R4种细胞组成,其中E细胞为胚胎细胞,能分化成其他3种细胞;B,R和F细胞均呈,高柱状,腔面有发达的微绒毛,基底部有基膜,呈明显的极性分布;B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胞质中有1-2个大液泡,起分泌作用,属分泌液;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还可见酶原颗粒;R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和脂肪滴,主要起贮存养人的作用。细胞的连接有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2种方式。与脂质营养缺乏时相比,脂质营养充足的幼体其肝胰腺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R细胞质中有连多的脂肪滴,线粒体呈饱满的圆形或椭圆形,且膜未见有内陷或萎缩,滑面内质网膨胀成小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中华绒螯蟹的成熟卵仅有初级卵膜,无次级和三级卵巢,质膜初期厚而多层,且具皱褶,卵核在卵的发育过程中变化很大,未发见中心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始见于蟹卵发育的初期,皮层颗粒先出现于蟹卵深部,随后移到卵的表层,无滋养细胞,蟹卵由卵泡细胞提供物质,形成卵黄,此外,还可直接从血淋巴内摄取卵黄前身物质。 相似文献
17.
用显微及亚显微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雌体不同生理阶段(幼蟹、未成熟蟹、成熟蟹、抱卵蟹和流产蟹)腹肢的体壁结构变化和粘液腺发育特征。体壁的上皮细胞层常与粘液腺相连,粘液腺分泌物经导管穿过各层角膜排出。不同生理状况下中华绒螯蟹的腹肢体壁各角膜层结构的比例及致密度有明显的差异,粘液腺细胞及导管的数量不同,粘液腺与上皮细胞的连接程度也不同。粘液腺是否正常分泌、刚毛囊的开闭均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附着有关。比较研究发现,太湖抱卵蟹腹肢体腔内腺体比温州本地抱卵蟹腹肢内腺体发达,分泌的粘液也特别多。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腹肢组织结构、粘液腺的发育和分泌状况与胚胎流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Zn2+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状幼体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n2+浓度超过200 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体),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E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胞空泡或管腔中的EDG与环境中Zn 2+浓度高低呈正相关.E细胞质中也出现了很多空泡,与正常E细胞的结构明显不同.R细胞的细胞质常解体形成大的空泡,被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在Zn2+浓度>1 000 μg /L时,肝胰腺遭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几乎不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腺的B细胞在Zn 2+的解毒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Zn2+浓度超过了肝胰腺B细胞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引起肝胰腺细胞(如R和E细胞)结构异常,甚至破坏整个肝胰腺细胞结构,从而影响幼体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