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辉宇  谢建桥 《焊管》2015,38(5):50-53
针对国内LNG储罐内罐材料(06Ni9DR)焊接接头进行100%X射线检测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无损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焊缝余高、增感屏厚度等参数都会影响底片的黑度,散射线和暗室处理操作不当也会影响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射线检测拍出的底片黑度、灵敏度、灰雾度等技术指标达到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对材料缺陷的无损检测,得到准确的检测评定结果。  相似文献   

2.
压力管道射线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参数不当以及装填、运输和冲洗过程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会产生多种类型质量不合格的底片和虚假缺陷显示。本文从黑度、异物、跑光、划痕和虚假显示五个方面对不合格射线底片进行了成因分析,归纳总结了其典型显示的识别特征。最后,从检测参数、工艺纪律等方面给出了提高射线底片质量,减少虚假显示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依靠射线检测底片中缺陷的自动识别逐步降低对人工识别的依赖,是近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专业领域的局限,掌握图像识别的技术人员对射线检测技术不甚了解,要想做好底片自动识别,必须充分掌握射线底片中缺陷影像的特点以及影响识别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底片透过亮度小、缺陷尺寸较小、图像边缘模糊、边蚀效应、影像变形、面积型缺陷成像差异、重叠成像、人为因素、标准规定差异等。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及研究,以便为从事射线检测底片自动识别的技术人员准确把握底片缺陷的影响特点和要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射线探伤是球罐的常用探伤方法中需人力、物力最多,占用工时最长的一种方法,其透照底片要作为球罐焊缝内在质量的重要凭证而长期保存。本文简介了北京5千 m~3天然气球罐的工程概况和射线探伤的特点,并就如何组织球罐施工现场的射线探伤作了全面介绍,其中包括:采用的探伤器材、球罐焊缝的划线、定位和编号、选取的曝光参数、摄片顺序、作业台班与人员的配置、透照前的准备、透照时机头的固定与移动、标记的摆放、射线防护、暗室处理、底片评定以及返修部位的划定。最后作者就如何组织好大型球罐的射线探伤谈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5.
设备表面防腐蚀涂层对设备的散热有着一定的影响,改变涂层的物性、降低其黑度值,便能降低设备表面对大气的散热。对于某些操作中易产生露点应力开裂的设备,采用低黑度值的表面防腐蚀涂层,可有效控制因设备壁温提高而造成的热损失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气田管道焊缝射线底片评定人员培训取证与实际工作所采用的标准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问题,重点分析了SY/T 4109标准对条形缺陷、未熔合、未焊透、内凹、内咬边、烧穿和综合评级的质量分级,总结了油气田常用规格管道的射线底片各级别允许的缺陷尺寸,以便初入油气田从事射线底片评定人员能快速掌握标准内容,也可直接查表得出底片级别,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评片时间。同时也适用于对射线底片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的建设、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人员。  相似文献   

7.
通过含介质管道环焊缝缺陷模拟实验和实际运行状态检测对比,有针对性地改进检测工艺和检测设备,解决了气体或液体介质存在对X射线照相底片清晰度差、对比度小、灵敏度低的问题,提高了对缺陷识别和缺陷定性、定量、定位的准确性,获得了带介质管道射线检测的规律,制定了最佳工艺规范。  相似文献   

8.
满开远 《焊管》2020,43(8):56-60
换热器管-板角焊缝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缺陷检出率不高,无法保证管-板角焊缝的焊接质量。采用棒阳极X射线进行检测,缺陷检出率高,但其检测工艺相对复杂,缺陷底片评定不易区分。通过对管-板角焊缝的焊接结构、射线检测工艺、典型缺陷成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典型焊接缺陷射线检测底片的评定方法,为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的底片评定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英国放射化学研究中心在1976年“英国工业”第二期上介绍应用γ射线照相的原理将其用于检验管道焊缝质量的方法。据称,这种方法比X射线照相装置的结构要简单而且轻便,进而可以取代复杂而笨重的X射线设备。 一、γ射线照相原理:射线源放出的γ射线透过待检的试样(即焊接管壁)后,就会在照相底片上留下明暗度不同的影象,到底片上的γ射线量,是按指数比率随试样厚度和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因此,底片影象的明暗度就反映了试样厚度和密度变化。裂纹、气泡等内部缺陷的影象显得较暗,而高密度的夹杂物则较亮,图1示出了检验管道焊缝时射线源和底片的几种典型布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祥 《石油仪器》2014,(3):84-85
X射线荧光岩屑元素录井(XRF)技术的引进旨在解决辽河油田地层在复杂的钻井新工艺条件下的岩性准确识别难题,并建立了XRF录井资料解释方法.XRF对生产现场鉴定岩性,特别是潜山面卡取、潜山内幕特殊岩性的识别有很大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牙轮钻头滑动轴承配合间隙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家庆  罗纬 《石油机械》1998,26(7):31-34
牙轮钻头大径向滑动轴承的配合间隙值对整个钻头的工作性能有很大影响。从润滑理论的分析表明,最小油膜厚度随半径间隙变化的幅度很小;从接触力学理论的分析表明,适当减小径向间隙值,可以降低轴承接触压力峰值;从摩擦发热角度的分析表明,减小配合间隙可以降低摩擦发热和磨损量;普通合金钢滑动轴承半径间隙值不小于0.05mm,硬质合金硬-硬轴承半径间隙不小于0.035mm时可避免出现热卡死现象。最后结合牙轮钻头实际制造过程,提出适当减小现有轴承径向间隙值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热交换器制造过程中的瓶颈工序——管束穿管,目前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缺点.详细阐述了热交换器管束穿管现状及直管热交换器管束自动穿管的设计理念、研究思路及部件功能,通过PLC控制系统和多连动技术等实现穿管工序重要3步,即抬管、认管头、推管的自动化操作.后期经过产品实物验证,应用结果表明,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陈福利  金勇  张世刚 《测井技术》2007,31(2):153-155
Forward、Watch软件平台采用的公制深度系统,不适应英制深度单位测井资料处理和绘图需要.针对测井深度制式转换问题,通过数据动态解编技术、深度制式自动识别技术、人工干预转换方法在Forward、Watch软件平台上实现了测井资料数据格式与深度制式的统一.应用表明,该技术提高了Forward、Watch平台解释处理测井资料的适应能力,保证了国际测井服务对不同深度制式的特殊资料处理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西气东输管道对接焊缝射线检测标准的编制依据以及检测、验收部分的技术特点,并就焊缝缺欠尺寸的控制,与API STD 1104~1999和EN25817-1992标准作了重点对比。该标准在检测技术方面与GB3323~1987和JB4730~1994的AB级相当;验收部分是从缺欠长度和缺欠黑度限额两个指标控制的,较为合理,与EN25817-1992和ISO5817-1992相当,比API STD 1104-1999偏严,又增加了对黑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理意义的示功图凡尔开闭点精确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尔开、闭点的提取是抽油井示功图识别与量化分析的基础,对抽油井故障诊断、功图量油等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有杆抽油泵的工作原理和凡尔开、闭点的物理意义,对地面示功图上凡尔开、闭点位置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精确提取地面示功图上凡尔开、闭点的方法.在位移-时间曲线上确定上、下死点后,对载荷-时间曲线进行分区、去噪(平滑去噪、拟合去噪、迭代去噪)后,直接采用穷举比较法寻找最优解,从而确定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打开点(B点、D点);采用相同方法再确定游动凡尔和固定凡尔的关闭点(A点、C点).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并利用1 000多个算例进行验证(包括多种故障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精确确定示功图上凡尔开、闭点位置.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些带复杂参数辨识性能指标的模糊建模无法采用经典辨识方法解决的情况,提出了采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对被控对象进行参数辨识,该方法具有无需具体数学模型的特点,解决了模糊模型辨识中辨识指标表达式过于复杂甚至非解析所带来的难题,从而实现了系统的参数辨识。仿真研究表明,利用该辨识方法得到的模糊模型能够很好地逼近真实系统,并且对初始条件和输入信号不敏感,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钻井时效分析通常是依靠人工进行事后分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现场情况。为了实时准确地对钻井工况进行自动判别,提高钻井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用数据驱动的钻井工况实时识别方法,建立了多个智能识别模型,并对其中的核函数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模型参数的最优值。采用4口井的录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识别结果与实际工况基本一致,6种工况的识别正确率均达到95%以上。钻井时效分析与应用表明,钻井过程中应用工况识别结果,减少了不可见非生产时间。支持向量机实现了钻井工况的实时智能识别,提高了钻井时效,符合油田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宋永林 《测井技术》1999,23(6):450-452
介绍一种在径向上实现电阻率局域化测井的方法,利用两种常规的深浅电则井资料,采用电阻率反处理技术,在纵向上多层、径向上有侵入带和原状地怪两电阻率剖面的地电模型中,了电阻率测井的局域化测量,对将来自由选择范围局域化测井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